京津冀一體化可為其他亞洲大都市提供發展思路
日本外交學者網站《正在形成的中國大都會》(12月30日)
11月28日,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京津冀城際鐵路網規劃,計劃到2030年基本形成以“四縱四橫一環”為骨架的城際鐵路網絡,打造“軌道上的京津冀”。最終,京津冀地區將成為一個超級大都會,擁有1億以上的居住人口,匯聚了大量科技創新人才以及金融資本,能夠通過軌道聯通將人才輸送至周邊衛星城,帶動當地制造業復興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京津冀的整合無疑令人振奮,其發展規劃強調振興工業和制造業。決策者們希望利用地區在勞動力供給、工業發展以及教育資本上的比較優勢,使其發展成為高端制造技術的港灣。其中,北京龐大的政府組織和企業總部可以提供大量就業,其眾多頂尖高校能成為地區的智慧中心;天津擁有港口,中國北方生產的大量產品通過這里運往國外;而河北南部的邊遠城市要么可以成為大量跨城工作通勤者的居住地,要么會得益于密集的鋼鐵水泥工廠而成為工業聚集地。
京津冀規劃極有可能大獲成功。2015年保爾森研究所發布報告稱,京津冀非常適合發展高科技制造業,尤其是太陽能和綠色建筑技術。目前,工業仍至少占中國GDP的40%,許多工業集中在內陸少數大都會周邊的小型衛星城。因此,京津冀一體化很可能見證,交通聯動以及就業和智力分配如何幫助中國工業城市實現向服務業和綠色工業轉型。
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是“京津冀超級城市”的規劃中心,其執行力強勁有力。京津冀一體化的努力能為亞洲其他超級都市的發展提供思路。
自動化時代的職業再培訓尤其重要
金融時報《被機器人取代的工人應獲得補償》(12月27日)
當前,發達國家中的許多傳統工作正在被全球化和科技巨變所淘汰,殃及大批勞動者。這種陣痛被一些政客利用,導致了英國脫歐公投成功以及唐納德·特朗普之流在總統大選中勝出。因此,2017年經濟最迫切的工作是如何勒住如野馬脫韁的政治。其中,補償全球化過程中的失敗者將成為宏觀經濟最重要的任務。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最直接根本的辦法是為公民提供基本收入保障,即政府向全體公民發放收入補貼。2016年,芬蘭、荷蘭已就此做了試點。瑞士也于6月舉行了公投,但結果失敗了。同時,一些硅谷員工也支持“數字紅利”理念。支持者認為,基本收入保障能刺激經濟、重振社會并允許民眾自由支配生活。它使人們能抽出時間照顧孩子和老人,或者進行職業再培訓。反對者則認為,基本收入保障成本巨大,挫敗工作積極性而助長惰性,并不成熟。當前的福利國家可以通過調整機制來獲得更為有效的結果。
美國白宮12月下旬的一份報告提供了一張成本更為可控的操作清單。報告建議提高最低工資、加強工會談判能力、提供更為廉價的租房促進勞動力流動、減輕勞動力賦稅而對資本增稅以及為職業培訓和再教育大量注資。
自動化并不必然導致大量人口失業,問題在于大多數工人缺乏技能去完成自動化時代的高質量、高收入工作。因此,在全球化和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為工人提供職業再培訓和再教育,對穩定社會尤其重要。
社交網絡宣傳有助于商業地產復興
日本生命基礎研究所《如何利用社交網絡尋求商業設施的收益》(12月12日)
在日本,毗鄰車站的商業施設往往蓬勃發展,而傳統商業區開始蕭條冷落。但隨著社交網絡的興起,一些不具備地理位置優勢的商鋪重新成為旺鋪,為那些傳統的位置不佳、競爭力日下的商業地產提供了復蘇經驗。
社交網絡興起后,一些人氣博主通過Instagram等圖片分享軟件,推薦了隱藏在幽深巷子里的小餐飲店,吸引了大批食客慕名而去。蜂擁而至的食客超出了餐館的接待能力,他們在店外排起長隊,進一步促使更多人前來品嘗。這種良性循環屢見不鮮。如今,社交網絡使各店鋪有了更多機會自發宣傳,增加了店鋪收集潛在顧客流量的空間。
對地產投資者來說,小餐飲店運用社交網絡吸引客流的成功經驗可以應用在商業施設的復興上:通過探索如何利用社交網絡來吸引商家進駐并對其培養,使地理位置不佳、競爭力較為低下的地產重新變得更有收益,極其重要。
逆差與美貿易保護主義
魯政委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將各國對貿易保護主義復辟的擔憂推向了高潮。在對華貿易方面,美貿易保護的影響不容忽視。數據顯示,作為美國對華貿易救濟的主要措施,無論是反傾銷還是反補貼都對中國對美出口具有顯著性的抑制作用。
引發中美貿易摩擦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中國對美巨大的順差往往成為美國采取對華貿易救濟措施的最主要藉口。從美對華反傾銷案例觀察,若當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上揚,確實大概率導致下一年對華起訴案件的上升。從美對華反補貼起訴案件看,與反傾銷一致,其與美對華貿易逆差增速呈現出同向滯后相關關系。
中國對美出口增加的同時增加從美進口,往往不會引發美國對華采取貿易救濟措施的增加;相反,在中國對美出口增加卻未能有效增加從美進口的情況,因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激增往往最易引發美國對華采取貿易救濟措施的增加。(12月28日)
微滯脹年代的猜想
伍戈 華融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2017年房地產銷售增速預計明顯回落,三四線城市的住房庫存壓力仍較大,房屋新開工面積和施工面積增速放緩,房地產投資實際增速將弱于2016年。
制造業的產能過剩問題依然比較嚴重,盡管本輪制造業補庫存周期仍將持續,或可延續到2017年上半年,但其對制造業投資的全面提振作用有限。
在世界經濟溫和復蘇和人民幣貶值的影響下,2017年我國出口需求將有所改善,但特朗普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可能對出口回升產生不利影響。
2016年工業品價格上漲較多,2017年隨著國內去產能深入推進和國際石油價格推動,PPI同比漲幅將明顯高于2016年。在PPI和高房價向CPI不斷滯后傳導的情況下,2017年CPI整體將呈現溫和上漲態勢。
去產能和去杠桿仍是2017年的政策重點,上游供給可能仍將趨緊。政府對經濟增速下行或有更高容忍度,但物價水平卻難以隨著經濟增速的下行而降低,宏觀經濟整體或將呈現某種程度的“微滯脹”局面。(12月29日)
金融如何助力“去產能”
董希淼 恒豐銀行研究院執行院長
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繼續推動鋼鐵、煤炭等行業化解過剩產能。 作為支持產業發展的關鍵一環,金融業應在“去產能”中主動作為。
金融機構助推“去產能”應堅持三個原則。一是市場化原則,充分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及金融對行業企業的引導、約束和杠桿功能,實現金融機構和產能過剩企業的互惠互利。二是差異化原則,依照“一行三會”相關要求,完善差異化金融支持政策,對過剩產能行業的細分產業和不同企業區別對待,分類施策。三是風控化原則,將支持“去產能”與防范化解風險相結合,完善風險應對預案,及時應對“去產能”可能引發的信用違約等風險。
金融支持去產能工作,應重點抓好五項措施: 一是堅持差別化對待,嚴控增量盤活存量;二是創新金融服務模式,提供全面高效服務;三是積極發展普惠金融,助力職工安置工作;四是大力發展直接融資,拓寬企業融資渠道;五是完善風險防控體系,確保風險可管可控。 (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