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做到一定程度和階段,老板往往會變得有點“玄”。
比如,除了關注企業經營數據、商業模式等具象的“形”與“體”,還開始探究從業情懷、公司文化、價值觀等“心”與“靈”的層面。
企業是否以“心”來治理,在畫風、氣質上確有微妙的不同。
有的企業號稱心治,其實仍是人治。價值觀的執行簡單粗暴,比如,上墻。
作為記者,經常出入不同的企業,常常看見一些辦公室和會議室的墻上,貼著大字:嚴謹、求是、開放、創新、變革、追求卓越……領導很自豪。若問這家公司的員工怎么看,他們往往會心一笑:領導喜歡搞這些東西,誰知道呢。
走心的公司是什么樣呢?
從結果上看,國內某龍頭金融機構3 000人的大食堂,被倒掉的剩菜剩飯,用一只小桶就裝完了。從細節上追溯,領導和員工一起排隊領餐盤、打飯、吃飯,吃飯后自己端著餐盤到回收處,他餐盤里的飯和菜全吃光了,一粒米都沒有剩下。這家公司食堂的墻壁上,并沒有貼上“愛惜糧食,人人有責”。
其實我們很難描述企業的“心治”是怎樣的治理方式,有哪些特征,如何被量化;但為什么又一定要討論公司需要穩定的“心力”?
因為初級商業層面的競爭進行到一定階段,終會進入更高緯度的戰場。
過去30年間,中國企業增長速度非常快。很多企業從一個小企業長大成為超十億、百億,甚至千億級的公司。但是當我們總結這30年的成長動力,發現不乏一些企業透支了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甚至顧客資源,最終后續乏力。
這就是問題所在。我們看懂了那么多商業模式、營銷方法、產品理念,為什么仍然無法持續成功?我們預判了市場趨勢、消費者需求、風口陣地,為什么掙扎著仍沉寂于這個時代?
其實,這類困境與其說是公司面臨了模式上的瓶頸,不如說是構建公司發展的價值觀觸及了天花板。他們輸在了“心力”的格局上。
稻盛和夫說:“企業中有看得見的部分,也有看不見的部分。看得見的部分指的是營收、投入產出、財務狀況、不動產,以及人力資源等可以量化的內容。看不見的部分就是領導者的價值觀,以及員工營造的氛圍,也就是企業文化。”
那些看得見的部分,已經被分拆成各種指標,可以被一一模仿踐行;而那些指引公司做出一個個正確判斷的看不見的部分,那些難以被標準化、具象化的被歸于“心治”的部分,才是一個企業基業常青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