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光茫
2016:這些人和書影響了中國
■ 張光茫
2016年是值得回味的一年,G20杭州峰會、長征勝利80周年等舉世矚目的事件,都將會在史書上留下濃重的一筆。即將過去的2016年,哪些人和書值得珍藏?哪些人和書影響中國?本文以文化背景為參照,從不同側面反映了2016年讀書文化的熱點所在。
2016年是值得回味的一年,G20杭州峰會、長征勝利80周年等舉世矚目的事件,都將會在史書上留下濃重的一筆。即將過去的2016年,哪些人和書值得珍藏?哪些人和書影響中國?本文以文化背景為參照,從不同側面反映了2016年讀書文化的熱點所在。
2016是文壇告別之年。2月劇作家、詞作家閻肅;4月作家陳忠實;5月作家、翻譯家楊絳先后離世。楊絳是丈夫錢鐘書口中“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翻譯過《唐·吉訶德》等作品。她淡泊名利、與世無爭;博學多才,治學嚴謹;無私奉獻,用千萬稿費資助寒門學子……楊絳的文人風骨、治學態度與社會擔當,是當代人身上所稀缺的閃光點。
楊絳最喜歡的名言是:“簡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在把錢鐘書數量驚人的手稿整理出來交付出版后,她寫了《我們仨》,寫盡了對丈夫和女兒最深切綿長的懷念,感動了無數中國人。96歲時又推出《走到人生邊上》,探討人生的價值和靈魂的去向。103歲時,九卷本《楊絳全集》問世,其中就有她為《洗澡》創作的續作《洗澡之后》。如今她安然離去,只留下身后一段令國人唏噓不已的中國百年史。
賈平凹是當代文壇屈指可數的文學大家,幾乎每隔一兩年就會有長篇問世。他的《秦腔》、《古爐》、《帶燈》、《老生》,總能從中感到一個時代的命運。4月出版的《極花》,寫被拐賣的女子胡蝶,也是寫作家內心的恐懼與無奈,更是寫作家對鄉村淪落的擔憂。這里,賈平凹守望著八百里秦川的心靈故事,用真情的文字記錄著鄉土中國的世紀變遷。
賈平凹的小說創作成就斐然,散文創作也毫不遜色。5月《自在獨行》,11月《愿人生從容》,他從孤獨、行走、生死、慈悲、玩物、天地、人事等角度,給內心孤獨焦躁者以安寧的撫慰。在前幾年的“世紀文學60家”的評選活動中,賈平凹僅居魯迅、張愛玲、沈從文、老舍、茅盾之后,為第六名,在至今健在的作家中名列第一,足見賈平凹的影響深遠。
4月4日,作家曹文軒獲得2016年國際安徒生獎,成為中國首位獲得被譽為“兒童文學的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正如頒獎詞所言:“用詩意如水的筆觸,描寫原生生活中一些真實而哀傷的瞬間。”曹文軒的獲獎,確立了中國兒童文學的自信,從某種程度上講,甚至大于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意義。
在中國文壇,曹文軒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他寫兒童、成年人都可以讀的作品。孩子讀到的是精彩的故事,被故事感動,而成年人能夠感受到美學的境界。他的成長小說中表達著對少年兒童生存狀態和心靈世界的關懷。他作品的力量在于“感動”,在于悲憫的精神,代表作有《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青銅葵花》、《火印》等。其中《草房子》更是創造了中國出版史上的一個奇跡,因為它已經印刷了300多次,總共將近1000萬冊在中國大地上發行,呈現了一個真善美的藝術世界。
邵燕祥是當今中國的雜文大家,有當代魯迅之稱。雖也是名家,但是他和易中天、梁文道等有別。他是位更老的先生,也不是文化時尚人物,所以他的書一般很難“瘋售”。然而,他7月出版的《我死過,我幸存,我作證》卻一個多月賣了一萬多冊。此書是通過個人經歷,呈現從1945年到1958年的中國思想文化的斷代史。這樣一本嚴肅的四五十萬字的大部頭,實在考驗人們的閱讀耐心,但是卻不炒作而暢銷,這不免有些不可思議。
邵燕祥作為一個敢于直面歷史的人,在自傳中充滿反思,重新審視自己、解剖自己,這本書的價值不容低估。邵燕祥的書之所以暢銷,正是自省精神在當下的顯現與“暢銷”。因為一個民族能夠正視自己的歷史,并從歷史中吸取教訓,是其生命力的重要表現。尤其在災難臨頭時,困惑、頹廢與罵街,遠不如歷史性的思考更加有力量,有價值。
10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回憶和描寫長征的作品紛繁多樣:小說、電影、電視劇等等。王樹增的《長征》,堪稱寫長征的“史記”,全景式地展現了長征的歷史。王樹增說:“尋找歷史是為了尋找心靈著落點,而我也想讓年輕人從中獲取力量。”他所看重的,不是介紹歷史常識或揭秘歷史真相,而是去發掘在極端的戰爭條件下,形成的信仰與精神力量,以及這種精神力量對于當代年輕人的意義。
王樹增是一位有著嚴謹創作態度的作家,他創作的《抗日戰爭》、《朝鮮戰爭》《解放戰爭》等作品,注重以細節還原歷史的面貌。《長征》是一本士兵的史詩和悲歌,不管司令員還是炊事員,都是歷史的主角,所以作者永遠是在描寫隊伍,描寫永不磨滅的信念。《長征》在寫什么?王樹增說:四個字——永不言敗。
11月25日,古巴革命領袖菲德爾·卡斯特羅溘然長逝。他富有傳奇的一生不僅是古巴人民的精神財富,更是整個拉美左翼的一面旗幟。他的自傳《菲德爾·卡斯特羅訪談傳記——我的一生》讓人明白:執著者最偉大。我們常常會用三個“好”來形容中古關系,那就是“好朋友、好同志、好兄弟”。朋友者,情深義重;同志者,志同道合;兄弟者,不離不棄。
卡斯特羅在維護民族獨立、不畏強暴方面表現出的大智大勇,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尤其是拉美人民的欽佩,人們稱贊他是“嚇不怕、壓不垮、打不倒的大胡子”。作為第一個宣布同新中國建交的拉美國家元首,卡斯特羅曾兩次訪問中國,并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最喜歡讀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從中吸取了戰略戰術的經驗,但他一直為沒能結識毛澤東而深感遺憾。他曾說:“21世紀沒有中國根本性的積極參與,人類將無法應對面臨的很多挑戰。”
12月2日,鐵凝第三次當選中國作協主席,同時當選中國文聯主席,這是中國作協主席、中國文聯主席首次由一人擔任。鐵凝是繼茅盾、巴金之后,中國作協的第三任掌門人,她的身上有多重角色,但她說:“我本質上還是一個作家,也最重視作家身份。”8月出版的《以蓄滿淚水的雙眼為耳》,從中能讓人讀到她對文學與心靈的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