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敏
(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0)
淺談炕在當代民居中的變遷
吳 敏
(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0)
炕是中國北方居室中常用取暖設備,是北方先民們從穴居狀態走向平原的標志,北方的人們對炕有著深厚的感情。本文通過炕的起源以及對與炕有關習俗的闡述,探討炕在室內設計中的變遷,弘揚傳統的炕文化,從而改善人們的生活。
炕;習俗;民居;變遷
自盤古開天辟地以來,火的發現和使用使人類與猿有了本質上的區別,火的使用對人類文明的起源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原始人用火來照明、燒烤、取暖,因此對火的依戀傳承著人類生生不息的溫情渴求。炕的出現和人類利用火的歷史是分不開的。當我國北方的居民將火引入室內用于取暖,就開始了圍繞炕而生活的生存方式。
炕是中國北方農村住宅里常見的傳統家具,它是用磚或土坯砌成,上面鋪席,下有孔道與煙囪和鍋灶相通,是可以燒火取暖的床。從我國的東北到西北以及華北的廣大地區,不僅農村,甚至在城鎮周圍地區的一些民居家中都可見到炕,可謂是北方的“特產”。在我國,有“南人習床、北人尚炕”習俗。這一習俗的形成與所處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生活方式等密切相關,不同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導致了生活習慣的不同。南方氣候炎熱且潮濕,人住在竹、木床上,上下懸空,利于空氣流動,既涼快又不易受潮。北方氣候寒冷,居民們通過在內部居室中心設置火塘來御寒,隨著生活經驗的不斷豐富,他們不再在室內生火,而是把床和爐灶二者合二為一,爐灶設在床底下,即“暖床”,也就是一直沿用至今的炕。只要用爐灶燒柴做飯燒水,炕就是熱的,這充分地利用了能源,也充分體現了節能的優勢。
(一)炕的起源
據張國慶的“北人尚炕習俗的由來”一文考證,在隋唐時期,我國東北地區的居民開始尚炕。《新唐書·高麗傳》載:“(其人)冬月皆作長炕,下燃溫火”。據此斷定,最初發明炕并以炕代床的,是生活在東北的高句麗人。而后傳至東北各民族之中,接著又傳至黃河至秦嶺以北等地區。然而,2006年4月,河北省徐水縣東黑山遺址發現了西漢時期房屋兩煙道火炕,將火炕的歷史提前到了2000多年前。西漢時期炕的發現填補了我國漢代建筑史研究空白。由此證明,中國火炕起源高句麗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炕是由我們漢族人發明的。可以說,我國北方山地的先民們為了適應寒冷的生存環境,逐漸發明了火炕,依靠這種最獨特的取暖方式,他們從最初御寒方式的穴居狀態,逐漸走向平原。
(二)與炕相關的習俗
俗話說的好:“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兒。”千百年來,這恐怕是中國農民最原始而真摯的夢想,雖然平凡,卻無處不洋溢著一種幸福。在這里,“炕”不只是家居陳設,而是家的代名詞;“炕”不只是休息的地方,更是孕育愛情、生兒育女的重要場所。
人在炕上出生,在炕上長大,在炕上老去……在北方的農村,人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炕上度過的。在寒冷的冬季,大人們結束了一天的勞作,喜歡在炕上休息,喜歡在炕上吃飯,從而趕走一天的疲憊和寒冷。孩子們喜歡在炕上讀書寫字玩游戲。炕頭離灶膛最近最暖和,平時是老人們的地盤,小輩們是不能隨意占用的,除非老人們允許,小輩們才能坐一坐。炕中間是大人們的活動場所,平日里擺上一張炕桌,喝茶、抽煙、聊天、下棋,或者商討著家里的大事。北方農村的人們愛串門,親戚朋友左鄰右舍沒事時喜歡坐在熱炕上,拉拉家常,說幾句知心話。家里有客人來了,第一句客氣話就是要請到炕上坐一坐、歇一歇、暖一暖。客人的親疏根據坐炕上的位置也可以看出,親近的就會熱情地說:“快脫了鞋往炕里頭坐。”將客人請到炕頭位置或炕中間的正位。如果是一般的客人,那就只會請到炕中間的位置盤腿而坐。如果是生客,只能在后炕的炕邊沿位置坐一會兒。炕也是北方農村結婚的重要場地。結婚前一日布置好新房后,由小男孩先睡在上面,俗稱“壓炕”。迎娶之日,新娘被迎到炕上,并端坐在炕里角。有些地區,還會先舉行個簡單而神圣儀式:家里的人給灶膛里點燃一把柴火,讓煙火穿過炕洞從煙囪里裊裊升起,意味著一個家族香火的延續。晚上在炕上舉行合巹儀式。
炕是人生活的重要場所,因此人們盡心盡力地美化它、裝飾它。在炕的邊上放上矮柜,俗稱“炕柜”,用來收納衣物,白天也可以將被褥都疊好放上面,美觀又不占用活動的空間。為了避免炕圍墻皮脫落而磨壞衣服,人們在炕周圍的三面墻上貼著一些繪有圖案的紙或由畫匠繪制的裝飾彩繪,我們稱之為“炕圍畫”。 炕圍畫的圖案內容多為吉祥喜慶之類,寄寓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與希冀,同時也是文化傳遞以及風俗、習俗和情感展示的平臺。
炕的歷史久遠,體現了人們的生活經驗和智慧。社會風尚的變遷、材料和技術的變革,在炕這個設施上表現得十分明顯。炕是一個溫暖的地方,如今在中國北方很多地區仍在使用。隨著農村城市化的改造,一方面,一些人仍然使用著傳統的炕,他們在沒有改變炕結構的情況下,在炕的外觀上貼上了瓷磚,上面再鋪上了木板,比以前的炕更好看了。另一方面,一些家庭中原本使用的炕被高樓大廈里的空調、暖氣所取代。即便如此,人們對炕仍有著深深的眷戀,它在當代的民居中一直延續著……
(一)形態的變遷
現今,不管炕的形態如何變遷,人們對炕的熱情始終未變,依然喜歡在炕上喝茶聊天學習,依然喜歡在炕上招待客人。
1.現實形態的變遷
吊炕,是一種新式的炕,按照燃燒和傳熱的科學原理,合理地進行了設計。在外觀形態上,改變了原來的落地式,用砌磚腿做煙道當過梁,上鋪水泥板,將炕懸起來,炕沿四周貼上白瓷磚。吊炕深受廣大農民群眾的喜愛,炕內十分寬敞,排煙也很通暢,結構非常合理,炕溫能做到按季節所需調解,溫度適宜,不僅熱效率高,而且外形美觀,型為床式,被稱為農民家中的“席夢思”。
地熱采暖,在一定程度上是火炕的一種演變形態。采暖管全鋪在地板下,具有良好的穩定性,溫度變化緩慢,散熱均勻,并且具有舒適、衛生、保健、節能以及節約空間的特點。使用地熱采暖,熱氣自下而上,使室內溫差平衡,給人以“腳暖頭不熱”的感覺。
2.概念形態的變遷
追求生活品質的現代人,可能不需要炕這種物質形式。但千年來的炕文化卻承載著許多人的夢想。在農村,人們喜歡盤坐于炕頭,看著自己的院落,看著自己曾親手栽種的果樹、蔬菜、花卉,看著自己熟悉的雞、狗、豬,是那么的安逸自得。隨著城鄉一體化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地提高,人們在享受著現代化生活的同時,仍懷念著炕帶來的那份安逸、那份愜意。所以人們喜歡把窗臺處加寬,捧上一杯茶或一杯咖啡,盤坐在這方寸之間,舉目四望,享受這片刻的安寧;人們喜歡利用客廳窗邊的位置設置個地臺,人們在地臺上悠閑地聊天、喝茶、嬉戲;在兒童房中,床被設計成不會發熱的炕,上面鋪上被褥就可以睡覺,滿足功能要求的同時,又擴大了孩子的活動空間。這就是炕的形式又一再現與還原,存在的不是炕的本身,而是炕的精神、對炕的情感。
(二)技術的變遷
近年來,隨著觀念的更新和技術的進步,人們對傳統的炕灶進行著一些有益的變革。
其一、伴隨經濟社會的發展,提高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成為未來人們努力的方向,在農村,改善廚房衛生條件、提高室內空氣質量以及提升家庭健康狀況已成為新時代人們最為迫切的訴求。省柴節煤爐灶炕的推廣,節約了能源,使室內空氣得到顯著改觀,同時,有效地遏制了亂砍亂伐和浪費現象,改善了正在惡化的生態環境。
其二,隨著城鄉一體化發展腳步的加速,居民們從平房搬進了高樓,睡慣了硬炕的人們在床上睡覺的時候總是感覺不自在,可是在家里再盤上一鋪大炕似乎也有了困難。電暖炕的出現,讓住進高樓的人們依然能踏實地享受著“熱炕頭”,這些炕可以是木頭框架,也可以用水泥、磚頭做框架,外面用木板做好墻圍子。炕的表面是下凹的,鋪上電熱板,然后鋪上涼席、被褥,就成為了新式的“電炕”。原來放在炕上,用來收納衣物的“炕柜”,做成了儲藏柜的樣式被設計在了電炕的下面,節省了許多空間。
(三)炕圍畫的變遷
炕圍畫藝術承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并造就了其獨特的地域性和文化性,使其成為一支個性鮮明的民間藝術奇葩。遺憾的是,炕圍畫這種民間文化藝術,在農村舊房改造時,已蕩然無存,只有邊遠地區依稀可以見到。但是,炕圍畫在現代墻繪藝術中得到了傳承與發展。有些現代墻繪借鑒了炕圍畫中人們喜聞樂見的裝飾紋樣、傳統圖案以及傳統裝飾色彩這些元素,有效地營造居住空間的文化氛圍,同時傳承了北方地域文化中的風俗與習俗。
現代化大潮的沖擊,讓人們越來越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炕文化博大精深,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不僅百姓睡炕、達官貴人睡炕,就連皇帝也睡炕,可如今,很多年輕人的房間里,炕已經被床所替代,只有一些老人的房里還可以看見炕的身影。因此,研究炕的形態變化,倡導炕的有效利用,對于弘揚傳統的炕文化,從而優化人們的生活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張國慶.“北人尚炕”習俗的由來[J].北方文物,1987(3).
[2]黃燕虹.漫話紫禁城里的炕[J].紫禁城,2014(S1).
TU83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