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穎
(興安盟委黨校,內蒙古 興安盟 137400)
內蒙古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趙 穎
(興安盟委黨校,內蒙古 興安盟 137400)
內蒙古民族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改變了內蒙古人們的生活方式,為內蒙古文化的傳承增加了難度。文章以內蒙古民族文化為切入點,評估了文化具有的價值,分析當前文化傳承與保護的現狀,并給出對策。
內蒙古民族文化;傳承;保護
在馬克思文化學中,論述了文化與政治經濟之間的關系,即文化與政治經濟是互相促進、影響,一個地區文化的發展與傳承,會帶動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內蒙古民族文化具有鮮明的特點,傳承與保護的難度較高。因此,相關部門要根據內蒙古民族文化的特點,協調下屬部門之間的關系,實現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在內蒙古生活的少數民族包括蒙古族、回族等,這些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共同組成了內蒙古的民族文化,有很高的文化價值。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各民族的融合,內蒙古文化逐漸完善,形成兩個文化層次,一個是精神層面,另一個是物質層面[1]。并且,內蒙古文化也是其向前發展的基礎,促進當地文化產業的升級。
內蒙古民族文化是以草原文化為代表,還包括飲食、服飾、繪畫、宗教等文化形式,這些文化形式都體現了綠色、和諧,因此,內蒙古要把民族文化作為發展的動力,運用其經濟、生態等價值,促進自身發展。
(一)內蒙古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的問題
雖然內蒙古的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文化形式豐富多樣,但在經濟發展的影響下,民族文化逐漸被現代生活方式掩蓋,增加了文化傳承的難度,導致很多文化隨著時代的演變漸漸消失。其主要受主客觀即其他原因的影響。
1.主觀原因
目前,內蒙古已經基本擺脫了原有的生活方式,人們逐漸向城市或城鎮化轉移,不再用游牧的方式生活,漸漸把草原變成土地,種植農作物,由牧業變為農業,并且,大部分年輕人會直接進入城市,用現代化的方式生活,導致其基本與傳統文化脫離。同時,內蒙古的很多民族學校每年招收到學生很少,有的學校甚至已經停止辦學,體現了文化缺少傳承的現狀。
另外,需要明確指出的是,民族文化缺失甚至消亡,多受內部因素影響,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消失,不易恢復。而文化消亡的另一原因則是很多文化因為缺少繼承者,無法繼續傳承。
2.客觀原因
內蒙古以特有的草原文化而聞名,草原廣闊,有豐富的物產,而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用地不足,人們漸漸把草原變成土地或建設用地,在草原上掩埋垃圾,導致草原的生態平衡嚴重失調,水土不斷流失,逐漸沙化,面積銳減,在很長一段時間,無法恢復,讓草原文化缺少根基[2]。同時,人口向城市遷移的過程中,很多民族的傳統民居遭到破壞,無法復原,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逐漸消失。
(二)內蒙古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的對策
1.文化挖掘
內蒙古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生活的地區,在這一地區,各類民族文化互相補充,相互影響。從橫向上分析,這一地區的文化是在不同的政治、經濟的發展下形成的,而從縱向上分析,這些形成的文化都是我國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當中包含了音樂、建筑等內容,從不同層次體現出來[3]。因此,我們必須深度挖掘這些文化潛藏的信息,為文化的傳承打下良好的基礎。
2.文化傳承
文化本身就是一種多層次的概念,包含多方面的文化內容。某種文化出現后,除了讓人們了解到它的過去,也要為文化未來的發展做好鋪墊。內蒙古的民族文化有很高的價值,因此,對文化的繼承與保護也就成為了重中之重。首先,有關部門必須加大宣傳力度,讓人們產生內心的自豪感,用民族文化引導自身的民族文化認知,提高文化傳統的積極性,其次,還需根據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要求,制定相應的制度與機制,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提供制度支持,最后,有關部門要根據目前文化傳承的現狀,分析形成這一現狀的成因,給出科學的分析與解答。
3.文化開發
有關部門可以通過文化開發,實現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此,有關部門要翻閱相關書籍,了解內蒙古都包括哪些文化內容,并根據這些文化內容,給出文化主題,并圍繞主題完成文化的開發[4]。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首先是整體主題,指的是找到相同本質文化內容之間的契合點,根據這些契合點,把多種文化用某種介質連接起來,變成一個整體,做整體性的開發。其次是還原重建,是指把一些有一定程度破損的古跡,按照書中的記載進行復原,盡量修復。最后是模擬建設,是指不存在于歷史中,而是根據書籍的記載和傳說,運用想象創造出來的歷史文化。但模擬建設不是無稽之談,而是根據已有的歷史文化,通過科學、合理的想象,與當地特有的環境相結合,適當變化,創造新穎的文化標新方式。
4.文化搶救
內蒙古的民族文化雖然是由不同的傳統文化組成,具有悠久的歷史,具有多元化的特點,但人們因為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的影響,缺少文化保護意識,對歷史留存下來的文物保護度不足,讓很多歷史文物受到破壞,無法傳承。針對這一情況,有關部門要加大文物的保護力度,對遭到破壞的文物進行搶救[5]。為此,部門必須查閱相關文獻,了解不同的文化遺址所在的位置,給出一份瀕危文物清單,并進行實地勘察,查看文物的受損情況,進行記錄,之后根據歷史上的圖片進行修補。
文化是歷史形成的產物,一旦受到破壞,現代人很難把它恢復成原有的形態,就像是陰山巖畫等,由于巖畫長期暴露在空氣中,沒有任何遮擋物,極易風化,再加上人為的破壞,導致部分位置的圖畫丟失,無法修復;抑或是鄂溫克族的故事,他們的故事大多圍繞山林、馴鹿等展開,是用語言表達與傳承的一種文化,代代流傳,一旦這些故事被遺忘,就會徹底消失。所以,有關部門必須做好文化保護與修復的工作,為文化的傳承打好基礎[6]。另外,又因為內蒙古地域遼闊,每個地區隨著時間的發展,都形成了自己的傳統文化,所以,有關部門給出文物名錄時,要查閱不同地區的文物記錄,搶修帶有地方特點的建筑,收歸到名錄中。
5.文化傳播
內蒙古的民族文化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實現文化的傳播,可以讓文化與其他文化內容形結合,豐富文化內涵,但如何向外傳播,是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7]。文化傳播包括三方面:
文化選擇角度:文化傳播必須是內蒙古特有的文化,只有選擇具有鮮明特點的文化內容,才可以體現出內蒙古文化的景觀與內涵,讓外界了解到內蒙古文化的本質。
文化整理包裝:有關部門要根據現有的傳統文化特點,挖掘文化潛在的信息,進行文化包裝,而不是把包裝未完成的文化傳播出去,提升文化。因此,必須總結文化具有的內涵,以內涵為基礎,對文化內容進行優化、整合,打造屬于內蒙古的文化品牌,提高文化的競爭力,最終實現文化傳承與保護的根本目的。對文化內容進行包裝,能夠讓文化的精華凸顯出來,把相同的文化資源整合在一起,突出文化的主題,滿足人們對文化形式多樣化的需求,向市場化轉變。
文化傳播策略:把富有特色的內蒙古文化向外傳播,必須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傳播理念,運用相應的技術,創新文化傳播形式。現代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傳播的方式與方法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所以,內蒙古要把草原文化作為主導,結合先進的傳播技術,推動文化向外傳播,讓草原文化成為內蒙古一張新名片。我們除了利用報紙、電視等傳播方式,還可以借助互聯網,以互聯網為平臺,把文化變成電子文字或影像,向外傳播,抑或是利用娛樂節目的形式,擴大文化的傳播范圍。
我們必須認識到內蒙古民族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發展與完善的重要性,根據傳承與保護的現狀,給出相應的對策,為文化的發展提供支持。因此,有關部門要明確文化具有的價值,分析會影響傳承與保護的主觀原因與客觀原因,運用文化挖掘、文化傳承、文化開發、文化傳播等方面,實現文化的傳承,對文化進行保護,讓文化成為內蒙古地區的標志與名片,促進文化的推廣與傳播,擴大傳播范圍。
[1]劉偉,李洪梅.內蒙古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芻議[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103-107.
[2]劉春玲.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保護與傳承的研究價值和意義[J].前沿,2015(7):101-104.
[3]王欣欣.內蒙古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J].商業文化(上半月),2014(9):114.
[4]包金光.內蒙古農村牧區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5]李曉煥.論鄂溫克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3):98-100.
[6]劉斯琴高娃.蒙古族服飾助推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J].紡織導報,2014(9):111-113.
[7]苗金海.內蒙古鄂溫克族民間音樂文化保護與學校教育傳承[J].中國音樂,2013(2):206-210.
G12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