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曉星
(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文化館,山東 棗莊 277000)
非物質文化遺產私權保護探析
盧曉星
(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文化館,山東 棗莊 277000)
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國開始注重對無形智力成果的法律保護,但是因為在保護智力勞動、智力產品等方面缺乏法律意識,加上受到義務本位理念的制約,以至于形成了當下公法保護較健全、私法卻無法滿足要求的局面。因此,本文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面臨的生存、發展問題進行分析,探討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私權保護體系的幾點具體做法,希望可以讓私法保護更加健全。
非物質文化遺產;私權;保護
一直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承載著獨特的民族記憶和民族精神,是人類重要的財富之一,它不僅僅是民族自我認定的重要憑證。還是一個民族延續的根本,也是根基得以開拓的支撐。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實際上就源于日常生活,為使其能繼續發展和流傳下去,人們不斷積累文化內涵,這不僅奠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獨有的文化身份,為民族國家提供強大生命力,同時也體現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文化多元以及獨特差異。
(一)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
很多傳統習俗在逐漸消失,很多傳統工藝市場萎縮,很多民間藝術不再受歡迎,其處境非常尷尬……當今社會,青年一代所崇尚的是現代文明,他們對民族藝術、傳統文學等往往缺乏興趣,不愿意去接觸、去學習,更不想去傳承;就算民間藝術者們身懷絕技,但是依舊無法擺脫被冷落的局面。民間藝術者,雖然年歲高,但是卻無法找到合適的人來傳授技藝,那些絕活就可能隨著他們的離去而永遠不會再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之內。針對這類面臨消失危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不及時搶救或保護,人們將遭受難以估量的損失[1]。
(二)濫用、歪曲現象猖獗
很多民風民俗和民族歌舞被音像公司或者是電視臺錄制成為民風節目,在商業范疇之中加以運用,這樣就能夠獲取足夠多的利益;也有部分旅游開發商,將民族習俗與歌曲等進行調整,制作成能吸引游客的旅游點,不斷涌入的游客導致少數民族地區傳承已久的古樸生活習慣和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影響;甚至還存在個別人通過整理搜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用于成果發表。但是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群體,不會獲取任何經濟回報,甚至連基本的尊重都可能得不到。另外,部分藝人為了追求更大的經濟利益,為了迎合人們的需求,選擇可以改變傳統民間藝術的內涵,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去其最根本的文化特性;也有部分人通過改編和加工非物質文化遺產,歪曲其原意,甚至挑戰其中忌諱的部分,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源群體受到巨大的感情傷害;而對整理人員、表演人員以及翻譯人員的不尊重也是屢見不鮮。由于這一部分問題沒有從法律上得到解決,也很容易出現紛爭。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相關實物資料“被出口”
在全球化形勢下,國內外市場越來越開放,外國人通過學術交流、旅游以及商貿等方式進入我國,通過自己的方式來收集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詳細資料,造成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失嚴重。有很多外國人已經深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較豐富的地區,通過低廉的價格收購手工藝品和民族服裝,或者是將傳統的歌舞制作成光盤,通過專賣來獲取利益。
從私權保護入手,構建私權保護體系,才能夠滿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要求。
(一)明確私權的主體和保護模式
第一,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私權主體,也就是在所產生的法律關系之中,享有私權的法律關系主體,這一個主體可以是某一個人,或者是企業和社會團體。對于私權享有的主體來說,文化傳承者應該擺放在第一位。傳承者也可以稱之為技藝的掌握人,只有他們才可以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且加以發揚,將其選做私權保護的主體,也滿足人們的思想觀念;另外所說的私權保護,則偏向于企業組織、大團體,或者直接就是一個族群。就好比節日,就不是某一個人所能夠享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多人權利。像純潔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權利享受者就是所有的中華民族公民。在國內,各個民族的不同習俗或者是類似春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享受的主體有所差異;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時,具體的研究者就享有一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私權,因為其需要利用使用權來開展學術研究,如歷史資料、實物載體等[2]。
第二,明確私權保護模式。就非物質文化遺產私權保護而言,主要包含:其一,在一部法律之中保護有形文化遺產和無形文化遺產,在日本和韓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則采用了這一種方式;其二,通過普通的知識產權法來加以保護,如我國。在世界上,直至今日,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法還沒有單獨的存在,同時,利用知識產權來對其進行保護也沒有任何的資料存留。也就表明,在如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私權上,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都存在一定的困惑。
第三,緊要的問題需要優先解決。國內對于知識產權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私權保護還處于發展階段,會遇到各種問題,其中,最關鍵點就在于體系的構建。考慮到某一個方面課題的交叉與重合,完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是單一的法典可以滿足要求的,而是需要普通民法和知識產權法的相互配合,才可以完成其調整。
(二)建立健全私權的體系
隨著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視度的逐漸升高,在未來的發展之中,私權保護的應用逐漸廣泛,但是,我們需要認識清楚,私權保護所發揮出來的作用也將不可替代。想要做到私權的真正保護,就需要建立相對應的私權體系。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私權保護包含了幾個方面。就研究結果分析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了物質與精神雙重權利。其中,精神性權利是物質性權利的基礎。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難題是有無人傳承以及搭便車兩個問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兩者屬于兩個極端。“搭便車是法律之后很難以正確判斷的一個問題。考慮到文化還沒有達到私權主體專利之前,所有人都可以使用這一個文化,導致法律之中對于搭便車的現象表現得相對“曖昧”。所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私權體系的建立健全過程中,就可以通過下述幾個方面進行:第一,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私權所有權加以明確,如非物質文化遺產私權屬于哪一個家族,那么為了自身的利益,家族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或者是在進行保護時,不同意采取知識產權保護的方式,要自己作為所有者。那么,考慮到人的意愿,考慮到道德,就無法通過強制手段來加以完善。第二,按照知識產權體系的研究,不但需要與我國的國情基本符合,同時也需要將傳承人的利益保護真正地發揮出來。第三,榮譽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始人對于國家和民族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所以,傳承人應該享有榮譽,這也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揚的主要手段[3]。
(三)提倡保護的利益多元化
在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私權保護體系時,平衡利益是最關鍵的環節。其利益不僅保護社會利益、公共利益,還涵蓋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在對知識產法律保護分析之中,學者彭漢英提出,對于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本質上也可視作尋求社會、集體、個人等利益的平衡,要對于其經濟方面的影響進行分析,但是需要考慮到激勵方式是否符合要求。基于知識財產權利,任何一方面利益不考慮,都無法開展后續工作。
第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般都是民族集體創作,之后,再世世代代傳承下去。考慮到地域、環境、歷史因素,所以文化是存在異常顯著的差異性的,具體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各種不同的民間文化匯集起來,就構成人類文化寶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多樣性文化的核心組成。
第二,對于私權的私,需要進行廣義的解釋,也就是包含了個人權利和集體權利,但是卻不包含社會權利。一些學者認為知識產權體系進行的過分保護會成為個別人謀取利益的重要工具。如相關機構只授予申請專利的第一個人專利權,其他的研究者所付出的努力只能付諸東流,他們的權益得不到保護,這樣做不僅僅是浪費更多投資,同時也會對社會造成危害[4]。
就如之前所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幾乎無法將命運完全寄希望于知識產權法,其秘密根本得不到有效的保護。依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的群體特點,需考慮保護集體的建立,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聯盟、保護協會等,對內要保證在會員之間實現利益均沾,對外則要保護其合法權益不受影響。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長遠而又艱巨的任務,不但需要公法保護機制的支持,同時也需要穩定的私法保護機制的支撐。所以,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私權保護,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揚有著重要的意義。
[1]楊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實處境與對策研究[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5(5):135-147.
[2]高軒,伍玉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私權性及其體現——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缺陷為視角[J].河北學刊,2012(5):152-155.
[3]丁麗瑛.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開發傳統文化產業的結合路徑[J].海峽法學,2011(3):12-17.
[4]張邦鋪.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別權利保護模式——基于公、私權保護模式的比較分析[J].前沿,2010(3):54-57.
G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