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波
(云南省文山州富寧縣文化館,云南 富寧 663400)
文化館應怎樣加強基層群眾文化輔導工作
余 波
(云南省文山州富寧縣文化館,云南 富寧 663400)
政府在“十三五”規劃中一再強調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這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和重要內容。在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方面,各地文化館加強群眾文化輔導是提高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途徑。因此,各地文化館應該將豐富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為自身的主要任務,通過實踐不斷地探索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方法和理論知識。近年來,我國基層人民群眾在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后,對精神文明生活的需求日益提高,但是這中間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需要改善和提高。本文針對基層群眾文化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總結,并對此提出一些解決問題的建議,希望對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工作有所幫助。
文化館;基層群眾文化;輔導培訓
文化館是致力于建設群眾文化、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單位,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公益性文化服務體系中重要的一個分支,為我國文化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文化館在工作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經費不足、文化配套設備落后、專業師資力量補給不足等。在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發展的精神文化需求,這就需要文化館在工作中從各個方面不斷提升自我,能夠在新形勢下尋找新的業務輔導方式。
文化作為呈現一個國家和民族精神與靈魂的重要方式,體現了國家和民族文化的軟實力,是國家競爭力的一種。文化不僅能夠凝聚人民感情,還能夠促進國家繁榮富強。基層群眾文化是人民群眾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精神財富,是人民生活的真實體現。群眾文化對于和諧社會的構建和實現“中國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中,文化館作為基層群眾文化輔導和培訓單位,不僅可以為提高人民群眾的整體素質、改變人民群眾精神風貌做出貢獻,還在維護社會和諧、豐富百姓文化生活方面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10月15日在北京主持文藝工作座談會時強調,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凝結和精華,因此,在文化輔導中需要文化館在文化建設和傳播中起到引導和示范作用。
文化館作為促進群眾文化發展的事業機構,其工作內容主要是承擔基層群眾文化隊伍的建設與發展、基層人民群眾文化干部的業務培訓、人民群眾業余文化創作的研究與輔導以及社會文化發展的指導作用,并且在非物質文化保護和發展中搜集與整理民間藝術遺產、研究群眾文化藝術發展規律。因此,可以將文化館的主要工作分為組織、輔導、研究三個部分,其中輔導是文化館工作人員的主要工作職責,對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進行輔導與組織、研究群眾文化生活相輔相成,這樣的工作分工可以提高基層群眾文化素養,并指導和幫助基層人民群眾進行文化創造和活動。另外,文化除了主要的輔導、組織和研究工作,還可以傳播、普及、教授文化,使得社會主義文化事業能夠健康、蓬勃地發展。
(一)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與人民群眾文化需求間的矛盾
進入21世紀之后,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文化傳播越來越廣泛,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的沖擊越來越嚴重。因此,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迫在眉睫,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事業引起了黨中央和政府的重視。由于基層文化事業建設處于發展階段,還沒有形成完善的體系,因此仍然處于比較薄弱的環節。在偏遠的農村地區,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十分欠缺,以至于封建迷信思想和邪教思想在這些地區死灰復燃,導致整個社會風氣轉變。
在文化需求逐漸改變的同時對文化產品的要求也在逐漸發生改變,需要文化產業進行結構性調整。但是,傳統文化中強調的是文化的教育功能以及國家意識形態屬性功能,忽視了文化的傳播方式和表現形式。這樣就容易造成群眾文化設施欠缺與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結構性矛盾。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出現了文化市場混亂、封建思想活躍的現象。
(二)文化管理與文化資源配置不合理的矛盾
文化設施是保證基層文化建設和繁榮的載體。在人民群眾文化消費需求日益增長的情況下,政府提供基層文化建設設施、公共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是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的主要手段和職責。政府在管理文化工作時要切實履行文化管理的職能,但是在傳統的基層文化建設與管理工作中是按地域行政管理方式設立的,這樣就導致了文化經營管理單位眾多,服務功能低下,不利于基層文化管理,最終造成了文化資源的閑置和浪費。
(三)文化市場能力的缺失與基層文化安全防線的矛盾
主流文化具有高度融合力、較強傳播力和廣泛認同力的特征,是在競爭中形成的文化形式。政府在文化建設過程中通過建立多種文化形式來形成基層文化網絡來逐步實現和完善文化服務的功能,通過先進的思想道德來提高基層人民群眾的思想水平。但是在科技的快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外來文化的傳入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文化的傳播和競爭實際上是各國綜合實力的競爭,是民族文化從封閉走向開放的過程,這樣就要求文化館在外來文化傳入時,與傳統的民間文化和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競爭時能夠堅守文化安全底線,做到文化從敵視到融合的過渡。
(一)文化館要抓好人才隊伍建設
文化館是基層群眾進行文化交流的主要場所,其中包括書法、戲劇、繪畫、舞蹈等多種形式,同時文化館還能起到協調組織各項文化活動的功能。目前基層文化館在人民群眾文化輔導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建立一支優秀的文化輔導隊伍,這支隊伍要求業務能力強、敢于創新,并且擁有為人民服務的強烈的奉獻精神[1]。因此,在隊伍建設中要能夠采取相應措施并加大文化人才培養力度。首先,在隊伍建立之初要選擇一批優秀的文化專業人才,保證能在相應的文化工作崗位中發揮自身的優勢和能力。在此基礎上建立健全完善的用人機制,能夠保證專業人才發揮自身優勢。并且盡力為這些優秀的文化工作人員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盡力解決其實際生活困難。其次,要實現各級文化館能夠進行有效的溝通和聯合,并與相關的工作單位如圖書館、文化站等建立工作關系,將基層文化工作人員聚集起來,為基層文化事業的建設和發展群策群力,通過舉辦各種文化活動,鍛煉和培養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和工作能力。
(二)文化館應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近來黨和政府對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建設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相應地加大了文化事業的投資力度。具體表現就是從中央到地方對文化事業建設的投資增加,主要是加大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增加了廣播電視的投放以及各級文化館的建立。因此,文化館在加強基層文化輔導工作中應該根據群眾文化活動的規律,相應地提供文化服務。在文化輔導工作中,一方面組織和舉辦民間文化組織培訓輔導,一方面結合節假日舉辦大型群眾文化活動,并發展通俗文化。可以通過舉辦文化展覽向人民群眾推薦好的通俗文化,還可以結合地方特色進行通俗文化創新,并鼓勵人民群眾進行文化創新[2]。尤其是地方特色文化,在受到外來文化和流行文化的沖擊后被抑制,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各地方文化館應該在文化輔導工作中盡力做到發展特色文化,傳播傳統文化。
(三)正確引導文化廣場建設
廣場文化是伴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而興起的,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并體現了當前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廣場文化在發展中應該注意:首先,應該能夠幫助人們群眾減輕生活中的煩惱和工作中的疲累,使群眾能夠有愉快的精神享受。其次,要能夠考慮到大多人的接受程度和審美心理,要有廣泛性和普遍性的特點,易于接受。第三則是能夠傳播正能量,應該具有正確的導向性和激勵性。應當能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時代主旋律,避免傳播低級趣味、腐朽的、落后的精神垃圾。在廣場文化發展的過程中,文化館應加強正確引導和監督,使得廣場文化能夠健康發展。
(四)抓好社區文化建設的服務工作
社區是我國基層文化發展的重要場所之一,是社會發展的現代性因素。社區文化以其快速和獨特的方式迅速發展,并且不斷地向社會各個領域滲透,并呈現出新型、獨立的文化功能。將社區文化融入到社會建設中,是社區文化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推進社區和諧建設的主要方式。文化館在促進社區文化建設時,應該引導社區文化向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這樣有利于社區和諧穩定的發展,有利于社區人民群眾建立良好的關系,從根本上促進群眾的感情交流,為塑造良好的鄰里關系打下基礎,并且能夠增強社區居民的凝聚力。
文化館的工作職責不僅在于幫助人民群眾樹立正確的文化意識,還在于能夠秉持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服務、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在工作中能夠堅持將地方文化發展壯大,發揮引導作用和組織、協調功能,并且要時刻注意加強自身建設、充實專業人才,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1]雷兆文.淺議文化館應怎樣加強基層群眾文化輔導工作[J].群文天地,2016(1).
[2]范桂蘭.試論文化館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的深入實施[J].大眾文藝,2016(3).
G24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