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櫻
(山東省臨朐縣第一中學,山東 濰坊 262600)
論蜀中文化對李白詩風的影響
楊雪櫻
(山東省臨朐縣第一中學,山東 濰坊 262600)
人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是文化的產物,人一生下來就浸潤在一定的地域文化氛圍之中,這種地域文化必然對生活在其中的人于思維方式、觀念形態、性格氣質等方面打下深刻的烙印。李白生于蜀地,他生命之旅的近一半是在蜀中度過的,巴山蜀水陶冶了他的情操、鑄造了他的性格,對他詩歌風格的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而從他筆下也時常可以看見歌詠巴蜀的詩篇。
自唐代以來,擁有漫長歷史文化的蜀中孕育出了很多杰出的墨客文士,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它具備了獨有的人文和地理環境。“陽臺碧峭十二峰”中的巍峨高山,“惟見長江天際流”中的浩湯流水,“猿鳴三聲淚沾裳”中的凄厲猿聲,這一切所見所聞似乎都可以給予人們無盡美好、飄逸的聯想。可以說大概所有可以產生奇妙聯想的條件在蜀中這片土地上都已經具備了,《華陽國志》《山海經》等關于遠古巴蜀的神話、《蜀道難》中“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的傳說以及巍峨仙宮、玉女素娥的美好想象都滋潤著生活在這片古老土地上的人們。而濃郁的巴蜀風情融合蜀中地區獨有的“神仙”文化使之更顯色彩之瑰麗與想象之奇妙。巴蜀從古至今就有“蠶叢”“魚鳧”這些蜀王成仙的傳說以及對鳥尊崇的民間信仰,這與中原注重“禮義”的文化傳統是截然不同的。而這種獨特的文化淵源使蜀中文化得以展現出極為夸張的想象力和創作欲,并且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在文學表達上的體現就是擅長虛構、想象和夸張的修辭手法。生于斯長于斯,正是這種文化淵源以及衍生出來的傳聞典故賜予了李白無盡的創
李白一生詩歌風格特色鮮明,始終保持浪漫飄逸、豪放不羈的自由詩風,同時透露出蔑視權貴的人文性格和對獨立人格的追求,這與他青少年時期所受蜀中文化密切相關。本文旨在通過分析巴蜀地區獨特的文化底蘊以及結合具體的李白詩歌,來探討蜀中文化對李白詩歌風格的深遠影響。
蜀中文化;李白;詩歌風格
巴蜀之地遠離中原,所以其文化雖然也受儒家的熏陶,但是道家思想對它的影響力實則更大一些。巴蜀地區可以說是道教的發源地,到了唐朝,統治者想要提高自己的身份,于是攀附老子李耳為先祖,因而對道教格外尊崇與提倡,到了唐玄宗時期,他又是一個特別崇信道教的皇帝,所以巴蜀地區的道風更盛。
李白從小就浸潤在正統的道家文化中,玄學所提倡的心靈奔放自由以及崇尚天然、尋求天人合一的觀念,給李白的創作帶來了巨大沖擊,不但陶冶了李白的文人情操,并且讓他從中得到了創作的靈感,給詩歌創作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年少在蜀中歷練的過程,使他對道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認識很多的道士,經常與之論道,沉湎于道風之中。在他年少讀書隱居的時候,曾經寫過《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一詩,詩中表達了拜訪道士卻沒有遇見的愁悵心情:“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此外,李白還曾前去探訪蜀中當時有名的道士雍尊大師,有《尋雍尊師隱居》為證:“拔云尋古道,倚樹聽流泉”“語來江色暮,獨自下寒煙”。這些詩足見李白對道教的一往情深。李白的詩歌中之所以常有令人撫掌驚嘆的夸張想象,其實和道家思想文化息息相關,道家精神要求:道法自然,不欲強求。李白《將進酒》中“五花馬,千金襲,呼兒將出換美酒”正是這樣一種精神的體現。道家提倡精神與人格的無拘束,使他得以擺脫束縛,思想活躍自由;他在道教所描繪的仙境、美麗的傳說里遨游,詩文也因此變得飄逸瑰麗、豪放不羈。
蜀中地區“豪宕”的風格與氣息引領著李白詩歌的基本藝術風格。蜀中具有信奉神秘的原始宗教,各種神話故事在此流傳盛廣,因而這個地區的文章風格都具有極端夸張的特點,比如漢代著名的作家司馬相如、揚雄等人就出生在巴蜀地區,他們文章的一大特色就是大段的鋪陳排比和夸張。同樣,李白的《將進酒》《蜀道難》等讓人感受到了相似的風格,其間還糅合了詩人雄壯的氣勢和高亢而激烈的感情,給人以“挾海上風濤之氣的感覺”。《蜀道難》中“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夸張又大膽地突出描寫了蜀道的高與險,把大膽的想象和夸張結合起來,有力地證明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他的詩有著“黃河之水天上來”一般的滔滔氣勢,又有著“欲上青天攬明月”的豪情壯志,無人能及,因此李白的詩歌始終給人一種“直掛云帆濟滄海”的豪邁之感。
李白自從25歲離開蜀中后,便再也沒有回過故鄉,但從小養育他的巴蜀之地卻始終存留于他心底最柔軟的地方。在后來三十幾年的漫長歲月中,無論何時何地,他對故鄉的感情始終是熾熱濃烈的。有關李白懷念、贊美故鄉的膾炙人口的詩篇有很多:“國門遙天外,鄉路遠山隔。朝憶相如臺,夜夢子云宅。”(《淮南臥病抒懷,寄蜀中趙征君蕤》);“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這種思鄉之情,李白曾多次在詩歌中表達。比如《登錦城散花樓》:“舊照錦城頭,朝光散花樓。金窗夾繡戶,珠箔懸銀鉤。飛梯綠云中,極目散我憂。暮雨向三峽,春江繞雙流。今來一登望,如上九天游。”這首詩是李白青年時代游成都時所作,它出色地描繪了散花樓的宏偉、壯麗,登上高梯,仿佛置身于云彩之間,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李白還曾歌詠過蜀道的崎嶇壯麗——《劍閣賦》曰:“咸陽之南,直望五千里,見云峰之崔嵬。前有劍閣橫斷,倚青天而中開。上則松風蕭颯瑟颶,有巴猿兮相哀。旁則飛湍走壑,灑石噴閣,洶涌而驚雷。”通過描寫劍閣的崢嶸崔嵬,詩中洋溢著的是李白對自己故鄉無與倫比的熱愛與自豪。又有《宣城見杜鵑花》來追憶自己在巴蜀度過的難忘時光,這首詩是李白晚年在安徽宣城所寫,那時的李白已垂垂老矣,看到宣城的杜鵑花,不禁回想起自己曾經在故鄉聽到的杜鵑鳥的叫聲,一聲聲叫得人肝腸寸斷,不由得想起了故鄉: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詩人此時仕途失敗,身無長物,人生失意,一個孤單游子想念家鄉的形象躍然紙上。
綜上所述,蜀中文化對李白詩風的影響是不可否認的,透過李白的詩歌創作可以看到巴蜀地區的文化底蘊在熠熠生輝。他運用大量的巴蜀素材到自己的詩歌作品中,借以表達自己的人生情懷。李白借助巴蜀神話傳說、崇尚道教的理念、豪放不羈的藝術風格把自己對人生、對社會的認識淺藏其中,使自己的詩歌創作達到“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的極致境界。可以說蜀中文化已經融入李白及其詩歌血液骨髓的深處,巴蜀文化鑄就了李白,同樣的,李白也為巴蜀文化書寫了最壯闊的一筆。
[1]趙東明.試論神話對李白詩歌及其氣質的影響[J].技術與教育,2007(2):39-42.
[2]毛曉紅,甘成英.巴蜀宗教文化對李白詩歌創作中想像力的影響[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1):7-12
[3]毛若,毛曉紅.巴蜀文化對李白浪漫主義詩風形成的影響[J].新西部,2010(8):116-117
[4]毛曉紅,甘成英.道教文化對李白詩歌創作的影響分析[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7):17-21
[5]徐昌義,李發貴,周群華.巴蜀古道游[M].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3.
[6]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譚興國.巴蜀文學史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8]馬強.論唐宋蜀道詩的文化史意義[J].漢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1995(8).
[9]葛景春.繼承與超越——論李白詩風與地域文化的關系[A].中國李白研究(2005年集)——中國李白研究會第十一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
[10]吳明賢.李白與四川[M].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2.
I207.22
A作源泉。在李白一生所寫的一千多首詩中,有關神話傳說的詩作有上百首。這些與神話相關的詩作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在詩中直接描寫仙境或神話傳說,二是即便沒有直接涉及,卻讓人直觀地感受到“仙氣”的飄蕩。第二種情況在李白的詩中可以說并不少見,例如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雖然是對廬山瀑布壯麗景色的描繪,但卻讓人感受到這實際上是對天上仙界的聯想。《贈王漢陽》中“吾曾弄海水,清淺嗟三變。”和“與君數杯酒,可以窮歡宴。”兩句更表明作者把幻想中神仙生活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為詩作額外增添了一種人世間所不具有的“仙味兒”。而且從李白的詩來看,他熟練掌握并運用了各種神話、傳說:“燭龍棲寒門,光曜猶旦開”(《北風行》)、“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清平調三首》其一),而傳說中的神仙生活以及仙境面貌都成了他詩歌中的素材,如《鳳笙篇》中的“練氣”“餐金液”“赴玉京”等詞恰恰證明了這一點。可以說是這些巴蜀所特有的神話傳說造就了李白浪漫飄逸的詩歌風格和如夢似幻的瑰麗詩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