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英
(大連大學音樂學院,遼寧 大連 116000)
山西左權開花調的藝術特征及其發展
李鵬英
(大連大學音樂學院,遼寧 大連 116000)
2006年左權小調中的“開花調”被列入國務院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本文就左權地域音樂文化特征總結“開花調”的音樂風格特點及流傳發展方面做一個簡單的闡述,望此文能為廣大左權音樂愛好者提供一個較為清晰的方向。
左權“開花調”;音樂特征;合唱改編
山西左權民歌被中外音樂家稱之為“民間音樂的圣經”,它反應著歷史的變遷及人民的精神面貌,“桃花花你就紅來,杏花花你就白,爬山越嶺我想你來啊,啊格呀呀呆”精妙絕倫的歌詞與動聽的旋律相得益彰,聽到它仿佛置身于左權地方民俗民風彰顯的獨特魅力中。
(一)左權地域民歌音樂文化的產生
4000多年前部落首領祝融筑城于此,后人們在供奉祝融祠舉行祭祀活動時反復吟唱、祈禱出現的音調屬當地歌曲的雛形。隋開皇十年(590)恢復縣制以后,當地歌曲的風格已開始形成主要有大腔、小調、雜曲三種。大腔的唱詞具有完整的故事情節,但由于大腔跳躍性大、曲詞連貫、襯詞托腔多、音色高昂、需要足夠的功底學唱,所以演唱日漸衰微。雜曲又稱山歌,是在山間、田野勞作時隨時可唱的一種短歌,適用于即興編唱,曲調單一、唱詞自由隨意。小調是左權民歌的主體部分,屬曲牌體音樂,有單曲重復與多曲連綴兩類,適合人們在從事較輕松勞作時哼唱,曲調簡短可自行填改歌詞,唱詞以7字句為多,間有10字句、5字句,可敘事亦可抒情,格調明朗、內容豐富易于流傳。屬小調類型的“開花調”在民歌中獨樹一幟,作為山西民歌的典型代表在全國乃至世界上廣泛流傳,它因歌詞的上句常“xx開花”為起興,下句點題,所以當地人把這種形式的山歌統稱“開花調”,“開花調”中歌詞結構比喻開花一般都與點題的下一句有著某種聯系,像“門搭搭開花撲來來、甚風刮張你來來”,它所比喻內涵多數和愛情相關,是女子在特殊環境中想卻又不能大膽對所愛男子表白的含蓄表現。借宋元時期喻的手法表現歌唱者想說又不好直說的話,藝術呈現讓人不禁拍手叫絕。
(二)左權開花調音樂的藝術特征
1.音樂特征
音樂形象的塑造是通過節奏實現的,三拍子音樂在中國傳統民歌中不多見,而左權代表性“開花調”中三拍子的現象卻大量出現。《會哥哥》 是一首八三節奏的歌曲,這種節奏表現比較單純、樸實、感情起伏變化較小,正如開花調的由來以花比興,在這首開花調的開頭就以門嗒嗒比興,演唱時以八三拍“門嗒嗒、開花呀、不來來、門外、走進俺、哥哥來”形成較為典型的開花調特征,這些特點使得“開花調”的曲調柔美、婉轉,又俏麗活潑,聽起來清新、歡快,內容表達女孩對心愛人述說情感的羞澀與激動,演唱具有濃郁的地方鄉土氣息。以上是開花調單拍子的歌曲類型,每小節有兩個或三個單位拍且每小節只含有一個強拍,在開花調中還有一些交錯拍子的現象,是指各種不同類型的拍子在樂曲中交替出現,如與四二拍和四三拍的結合等,它是在散拍的基礎上作初步的規范并具有節拍特征的節奏類型,這種兩個或三個拍子間的交錯導致了節拍的規律不嚴格,節拍特征也不夠成熟,所以同屬于三拍子的范圍。
2.文學特征
“開花調”分上下兩句,上句以“××開花”為起興,下句為點題,整體曲調短小,旋律節奏明快,內容多反映男女愛情。開花調中可用來作比喻的都可以開花,石頭開花、笤帚開花、門搭扣也可以開花。這些實物的“開花”又與下句的主題相聯系著,如《桃花紅杏花白》中“桃花花你就紅來杏花花你就白,爬山越嶺我尋你來呀,啊個呀呀呆。榆樹來你就開花圪枝枝你就多,你的心眼比俺多呀,啊個呀呀呆。”從曲例中可看出開花調歌詞的“賦、比、興”手法的運用非常熟練,其中一些夸張、諧音、雙關、疊字等手法及方言虛詞的合理運用更加突出了歌曲的獨特性,且大部分唱詞是即興創作、隨編隨唱,不需專門學習,因此在當地流傳也較為廣泛。另左權開花調在唱詞上用本地方言構成特色的襯詞襯句堪稱一絕,如《親疙瘩下河洗衣裳》中“小親個呆”“啊個呀呀呆”,看似無詞實則有意,既凸顯了濃郁的地方色彩又細致巧妙地表達了一種親昵、愛戀的感覺,是歌詞表達不盡的情感延伸,彰顯了極高的藝術水平。反過來左權方言的特征也對節拍構成有一定的輔助作用。例如:“桃花花”想親親”“親疙瘩”“啊呀呀”等,它們之間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3.傳唱特點
左權位居偏遠山區,所以左權開花調的演唱方法是屬于“原生態唱法”無疑,談到原生態唱法就又要提及它的演唱技巧,演繹一首歌曲必要的技巧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如“原生態民歌”里的襯詞、疊詞、虛詞、滑音、真假聲混合等都屬于技巧的范疇,擁有好演唱技巧的“原生態民歌”才顯得更有生機。在傳播方面,左權民歌像其它地區的民歌一樣,最初是通過勞動人民的口頭傳唱而流傳來反映生活和表達情感的,也是這種口頭傳播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歌的即興創作和傳播速度,左權開花調還有一個傳播方式那就是請人教唱,即找一些民間老藝人通過他們的口傳心授來教唱民歌。這樣做的好處是既可以提高歌曲的準確性避免以訛傳訛,又可以使一些瀕危民歌曲調得以存活和傳播下去,但傳播藝術需要年輕的一代擔負使命,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好的方面是可以通過更多途徑將古老藝術挪入人們視野,不太好的方面是大多數人會不自覺地把眼光投入更吸引他們的外來文化上,即使非遺在國內掀起熱潮,人們此刻會隨文化的洗禮對民族非物質文化產生保護的欲望,但實際上真正愿意學習的人確實少之又少。
(二)左權“開花調”的合唱改編
1.當代左權開花調改編合唱的發展與現狀
“合唱”是西方外來音樂形式,在國內各地受到人們的追捧。縱觀以往,如今的合唱改變了曾以西方為主的發展,開始關注具有民族風格的合唱創作表演,重視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這樣的趨勢下學者們跟隨潮流把開花調改編為合唱形式,確實為民歌尋了一條發展可取之道。當代為人所知的作品有《會哥哥》《桃花紅杏花白》《親疙瘩下河洗衣裳》等。它們在山西合唱比賽及合唱教學的示范中運用頻繁,是山西民歌合唱典范。高校作為文化傳承的主力,2009年山西中北大學合唱團在國家大劇院的演出以《親疙瘩下河洗衣裳》為演出博得滿堂喝彩,20 世紀 90 年代山西師范大音樂學院的師生在“將山西民歌納入合唱課教學”的探索中,通過近十年的實踐與創作相結合的磨礪,取得了階段性的進展,《“桃花紅、杏花白”山西民歌女生合唱曲集》樂譜與音響CD 的出版發行是山西民歌合唱課教學的主要成果,與此同時山西各大高校以及社會人士紛紛著手學習探究左權民歌合唱,一時間刮起一陣熱流。
作為山西民歌的代表,左權開花調改編合唱受到學習者的青睞在我們意料之中,既是飛速的發展,過程中不免露出些許問題,如同非遺項目受到人們的熱捧一樣,在實施傳承方面面臨很大的困難。高校把左權開花調合唱搬上舞臺,但在后續的排練中筆者也發現了幾點問題:一,學生缺乏主動性;二,因地方特色、環境局限不能很好地再現作品意境。兩方面問題相互作用在呈現作品時(一)學生排斥地方音樂所以不能自信地演繹作品,再者受國內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缺乏主動性,學習時并不自主深入了解而只是一味跟隨大眾。社會人士一般具有主動性但相對學生來說是缺乏了學習能力,兩者這樣空虛的內在表現,最終對演繹還原作品無疑是困難的。(二)左權開花調演唱運用方言土語,一部分人認為在新社會經濟下演唱應運用普通話,有人反對說有失地方特色,認為不能丟掉方言,這引發的問題便是更多想要學習的人受到了限制,到今天它的發展也因外在和內在的各種原因,在大火大熱后逐漸趨于懈怠期,可見有發展必然有困惑對于民族的文化我們有使命去不斷思考探索,力求一直向前。
2.當代左權民歌改編合唱的意義
我國的合唱活動有三分之一是傳統曲目,三分之一是創作曲目還有三分之一是民歌改編作品,這說明熱愛合唱的工作學習者在過去學習“古為今用”的文藝方針指導下做了大量實際的工作,并取得有效的突出貢獻,收獲了豐碩的藝術成果,民歌改編合唱表演呈現出繁榮的文藝現象,所以民歌的改編自然成為了學術課題。左權“開花調”極具地方特色,改編為合唱作品的過程中涉及到的技術、風格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其積極的地域音樂文化傳承值得我們關注,深厚的中國民歌資源值得我們不斷珍藏和繼承。其次左權民歌作為中國文化傳統的代表,在傳承時并沒有做到我們所說的那樣“承上啟下”,很多時候它不被傳承的主力高校師生所接受,如果讓學生主動去學習一首土得掉渣的左權民歌,恐怕結果我們早已料到,如此我們要想讓更多的人了解左權民歌,必須對其進行計劃包裝。如今合唱事業日日中天,借西方形式讓中國民族音樂再向前一步,目前來說也不失為一個有效的辦法。
左權開花調是中國傳統文化下的民間音樂形式,在整個音樂專業基礎領域和專業創作領域里可以說是獨具代表性的一個中國民歌歌種。傳承和發展左權“開花調”需要我們一直不懈的追求和努力,希望它的藝術魅力在中華沃土上深根發芽,歷久彌新。
[1]高琳.民族文化產業中的合唱發展策略[J].音樂時空,2014(18) .
J605
A
李鵬英(1992-),女,漢族, 山西忻州人,藝術類碩士,在讀于大連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合唱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