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瑞江
(昌吉學院,新疆 昌吉 831100)
新疆昌吉哈薩克族勞動舞蹈的特點與傳承
宋瑞江
(昌吉學院,新疆 昌吉 831100)
新疆昌吉瑪納斯縣旱卡子灘鄉的哈薩克族勞動舞蹈,有原生態代表性,已列入了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審美特性獨特。本文介紹了哈薩克族勞動舞蹈的形成和代表傳承發源地,重點分析了勞動舞蹈的藝術特點和發展,為新疆哈薩克族勞動舞蹈的發展與傳承提供了多種可行的方式。
哈薩克族;勞動舞蹈;特點
哈薩克民族是最善于用舞蹈表現自我的民族,大部分過著逐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勞動舞蹈是哈薩克民族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有草原生活氣息的顯著特征,又有舞臺表演藝術的民族特性,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新疆昌吉州瑪納斯縣旱卡子灘鄉的哈薩克勞動舞最具有原生態舞蹈代表性,已收錄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通過到原生地進行走訪、考察、調研,觀看原汁原味的勞動舞,深深感到舞蹈與本民族的生活勞動密切相關,是哈薩克民族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哈薩克民族是在歷史的長河中經過復雜多次的民族融合、民族遷移而形成的,大部分生活在高山山麓、河谷、盆地,以土壤肥沃、水草豐美的天山山麓和阿爾泰山南坡為主。他們逐水草而居,視季節變化,遷徙到最適宜的冬夏牧場放牧,部分哈薩克族人兼營農業、守獵,形成了穿皮衣、食肉、制氈和住氈房的游牧生活方式,尚武,善于馬上騎射,獨特的自然生活環境和游牧為主的生活方式決定了哈薩克人為了生存,必需自給自足、勤勞勇敢,積淀和培養了勇敢、豪放、大無畏的斗爭精神。哈薩克男子以騎馬放牧、守獵為主,在草原上與馬、羊、雄鷹為伴,接觸各種動物,所以男性的舞蹈主要以動物各種姿勢的模仿為主,輕快有力、剛健蒼勁、粗獷剽悍,表現出男性力量和豪放性格,如:“黑走馬”“鷹舞”等;哈薩克女子擔負著繁重的家務和農業勞動,每當喜慶佳節,歡歌起舞時,勤勞能干的婦女們,十分自然地就把她們最熟悉的勞動動作即興地揉進舞蹈表演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表現勞動和草原生活的舞蹈,如展現“剪羊毛”“擠奶”“搟氈”“繡花”“戲水”“放牧”“割麥”等《勞動舞》。女性動作優美歡快、典雅細膩、舒展灑脫。
“哈薩克族勞動舞”是馬背文化同漢民族農耕文化相融合的產物,主要流行于新疆瑪納斯河畔、沙灣、呼圖壁南山一帶,但卻以瑪納斯縣旱卡子灘鄉的勞動舞最具原生態特色,此地處于天山山脈北支依連哈比爾尕山的北麓東側,周邊有高山、森林、牧場,西傍瑪納斯河,有水庫、農田,這里的哈薩克族既放牧、又種田,在喜慶節日和勞動間隙相聚時歡歌跳舞,形成了跳勞動舞蹈的習慣,相沿成俗,比如《搟氈舞》、《擠奶舞》《繡花舞》《搗奶酷舞》《剪毛舞》《播種舞》《割草舞》《割麥舞》等。這些舞蹈所表演的情感和采用的動作,都是模仿勞動時的姿勢、動感、起蹲、走動,十分歡快和喜悅。
新疆哈薩克族被譽為“生活在廣袤草原上最勇敢、最自由的人們”,其勞動舞蹈也表現為開放、歡騰的姿態。具有旋律優美、節奏鮮明、情緒歡快、剛勁有力、輕松活潑、大方詼諧的特征。哈薩克族勞動舞的演員多為女性,她們直接參加了這些勞動實踐,又是這些勞動舞蹈的創作者、表演者。舞蹈動作有“動肩”“馬步”,更多的是模仿勞動的動作。她們巧妙運用頭、頸、肩、臂、臀、手、眼的不同姿態,模擬某種勞動生產過程和某一個動作形象,體現了哈薩克民族的生產方式,較全面地記錄了一種傳統文化。能獨舞、雙人舞,也可以集體舞,表演場地也不受限制,草原上、氈房里都可以表演,多用傳承樂器冬不拉伴奏。具有濃烈的草原氣息和生活氣息,感情真摯、動作質樸、生動形象,仿佛使人身臨其境。
毛氈是游牧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須品,搟氈的生產過程已流傳了三千多年的歷史,現在哈薩克民族還保留著這種家庭形式作坊生產技術,《搟氈舞》來自于哈薩克族婦女搟氈的勞動生活實踐,它形象地表現了哈薩克族婦女搟氈勞動的全過程,打毛、鋪毛、灑水、捆繩、栓繩、跪地彎腰、雙肘搟氈、前后拉動、揉氈、曬氈等。展現了哈薩克族婦女熱愛生活的心態,具有顫、抖等動作特征,表現出歡快的風格。
《擠奶舞》在哈薩克族聚居區廣為流傳,從牽牛、擠奶到擦汗,舞者根據自己對生活的觀察體驗,將勞動過程揉進舞蹈里,加之表演中的即興發揮,使其成為獨具草原特色的哈薩克族民間舞。舞蹈動作詼諧、幽默、形象,虛擬性很強,富有娛樂性。
《繡花舞》舞蹈動作比較簡單,圍繞著繡花的過程來展開,如“捻線”“理線”“穿針”“繡花”和“梳頭”“照鏡子”等,隨意性比較強,但卻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未來的期盼。另外形象逼真、原生態的《搗奶酷舞》《剪毛舞》等都從生活方面表現了哈薩克婦女勤勞善良、隱忍寬厚的性格。
哈薩克族勞動舞中,還有《播種舞》、《割麥舞》,這些舞蹈是哈薩克族遷居瑪納斯縣南山,學會耕地種田以后創作的,真實、生動、形象,如《播種舞》的基本動作是左腳在前,左手端著盛有麥種的器皿,右手有節奏地拿種、撒種,從后向前移動,之后,雙腳將土著入掩埋,以示踩平、保墑等,這是真實的播種勞動,極具有原生態特征。
哈薩克勞動舞蹈是哈薩克族重要的文化組成部分,一直是口傳身教、代代相傳,并在傳承中不斷發展完善。瑪納斯縣旱卡子灘鄉的勞動舞表演中所保留的人與自然、人與勞動、人與動物的密切關系等藝術元素,更是一筆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要更好地傳承與發展哈薩克勞動舞蹈需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原生態傳承
長期以來,新疆哈薩克民族堅守著以牧為主的傳統生產方式,過著自足的生活;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在新疆啟動了游牧民定居工程,以改善邊疆牧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盡快融入到現代生活中來,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許多牧民脫離了原始單一的牧業生產方式,學習接受了現代生產技術,發展家庭種養植業、創辦民族手工業、投身旅游服務、進城務工等,走上了家庭多元化創業發展的道路。這種變化勢必對哈薩克民族文化帶來極大的沖擊,哈薩克勞動舞蹈的原生態魅力會逐漸減弱;雖然入選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如何保護傳承顯得尤為重要。原生地已經成立了哈薩克勞動舞蹈傳承中心,實行民間藝人就地傳習、教學、表演,培養傳承人,擴大勞動舞在原生地的群眾性活動頻率; 要保護好傳承者、傳承地,給傳承者特殊待遇,以期調動他們的傳承、教習的積極性。
(二)專業傳承
積極支持專業藝術團體做好哈薩克勞動舞蹈的創作、展演工作。瑪納斯縣旱卡子灘鄉借助牧家樂旅游項目已組織牧民表演勞動舞蹈,增加了薩巴①、馬鞭、擠奶桶、羊毛、搟氈棍等道具,服飾艷麗,更具有獨有特點。
(三)文本傳承
組織專家小組在發源地和流布地區進行實地考察,挖掘、搜集、整理有關哈薩克勞動舞的各類信息和影像資料并保存、出版發行。
(四)民俗文化教育傳承
近兩年瑪納斯縣的民俗文化旅游節暨民間文化藝術展演活動舉辦得非常成功,旨在保護傳統民俗文化項目,鼓勵民間藝人大膽創新、挖掘、創作,采用多樣的民間文化藝術表演形式,不斷豐富民俗文化藝術內容。如在元宵佳節,旱卡子灘鄉農牧民彈起心愛的冬不拉,跳起歡快的勞動舞,將漢族秧歌與哈薩克族 “勞動舞”“黑走馬”、民族刺繡等民間舞蹈、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間秧歌。冬宰節、瑪納斯縣碧玉文化旅游節和其他喜慶節日也少不了勞動舞的表演,已成了必不可少的節目。另外將哈薩克勞動舞蹈引進發源地學校課堂,使更多的人去關注于它的存在,也是一種很好的傳承發展形式。
(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2009年11月1日,新疆瑪納斯縣申報的“哈薩克族勞動舞”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列入自治區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能力和文化意識,體現了哈薩克人的生命力和創造力,能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對哈薩克勞動舞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法,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利用顯得十分重要。
哈薩克族勞動舞表演的內容非常豐富,富有想象力和表現力,具有原生態民間舞蹈的鮮明特征,是哈薩克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生活、生產勞動中集體智慧的結晶,是瑪納斯南山一帶哈薩克族群眾娛樂文化的代表。今后應該對哈薩克勞動舞進行深入挖掘搜集、梳理剖析,把舞蹈中所展現的哈薩克民族的生活風貌真實、準確地發揚下去。在傳承與發展中要掌握好平衡,如果融合了太多現代元素,可能會使其失去原始風格,應保留哈薩克勞動舞蹈的精髓,在今后發展中還需要不斷探索。
注釋:
①制作奶疙瘩的工具。
[1]楊舉保.新疆瑪納斯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保護現狀綜述[J].群眾天地,2011(11).
[2]朱明明.淺談哈薩克族舞蹈的地域特征[J].黃河之聲,2012(6).
[3]謝雯雯.淺析新疆哈薩克族民間勞動舞蹈的動作來源與發展規律[J].劍南文學,2015(10).
J722
A
宋瑞江(1965-),男,漢族,講師,主要從事舞蹈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