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文
(西北民族大學舞蹈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淺談裕固族傳統民間舞蹈
張 文
(西北民族大學舞蹈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裕固族的民歌和民間舞蹈都來自于裕固族的生活和勞動當中,充分體現了裕固族人民熱愛藝術的生活態度。建國以來裕固族民間舞蹈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可喜成果,創作了一大批優秀的舞蹈作品。50年代,為了保護、挖掘、繼承裕固族民間舞蹈,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提倡和推動下,大規模地開展了“搶救遺產”工作,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裕固族舞蹈作品,如《迎親路上》《搖奶囈語》《山那邊的彩云》《那山那水那云》《裕固紅纓》等,這些作品均在國內獲得大獎。
裕固族;民間舞蹈;傳承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們的祖國就像一個盛開的大花園,每一朵鮮花都綻放著絢麗的光彩,每朵花也有著自己盛開的方式。裕固族的舞蹈文化,也是千百年來在其民族的勞作方式、生活環境和宗教信仰的地域文化背景下造就和逐步形成的,裕固族民俗民間舞蹈特征和舞蹈風格,以它的多姿曼妙吐露芬芳、爭奇斗艷。
裕固族是甘肅省獨有的一個少數民族,居住在絲綢之路上最美的地方河西走廊肅南縣境內。居住在祁連山上的裕固人稱為東部裕固族,屬阿泰語系蒙古語族,居住在祁連山下的裕固人稱為西部裕固族,屬阿泰語系突厥語族,總人口約一萬四千人,世代居住在祁連山牧場,有著自己獨特的語言、服飾、民間藝術。裕固人以前稱為“堯爾”,后來在新中國成立后,改名為裕固族,寓意為富裕、鞏固。裕固族信仰藏傳佛教黃教格魯派。我國56個民族之一的裕固族,聚居于隴原西部的肅州之南。在綿綿河西走廊中部,魏巍祁連山北麓,裕固族生活于中國唯一、甘肅獨有的以裕固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裕固族人口不多,僅有一萬多人,但歷史非常悠久,裕固族其名在漢文史籍中的出現大致在11世紀中葉,譯為“黃頭回鶻”,后來的史籍又有“撒里維吾爾”等多種譯法。又據《元史》和歐洲傳教士的著作相關記載,裕固族的最早起源可以從公元7世紀至9世紀的古代回紇再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束勒和秦漢時期游牧在貝加爾湖一帶的丁零。
長袍和皮靴是裕固族的傳統服飾。其服飾用料取之于畜牧業本身,衣著式樣簡單、耐寒。牧區的裕固族仍然穿長袍、皮靴,在節日、喜慶的日子才穿傳統服飾。其服裝有禮服和便服之分。過去,裕固族男子有留長辮子的習俗,并將帶有絲線辮梢的發辮盤在頭頂上,現在多留短發。裕固族婦女的頭飾很具特色,她們頭戴喇叭形紅纓帽或用芨芨草編織的帽子。據說這帽子是為紀念本民族歷史上一位被害女英雄,紅纓穗子代表其犧牲時頭頂的鮮血。已婚婦女戴長形的“頭面”,即先將頭發梳成左、右、后三條辮子,用三條鑲有銀牌、珊瑚、瑪瑙、彩珠、貝殼等飾物的“頭面”分別系在垂于胸前和背后的三條辮子上,每條”頭面“又分三段,用金屬環連接起來,上齊耳環,下以身高而定其長短。
裕固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由于本民族文字失傳,反而使其民間口頭文學十分發達,特別是其中的民歌,不僅保留了古代丁零、突厥、回鶻等民族民歌的許多特點,而且與今日匈牙利民歌有許多相似之處。裕固族民歌有《西至哈至》《裕固族姑娘就是我》《黃戴琛》《薩娜馬珂》等。裕固族在生活當中隨時隨地都在唱歌,割草的時候有割草歌(娜兒啦……娜兒啦……),一人領唱眾人合唱。奶羊羔是有奶羊羔的歌(濤依……濤依……),放牛的時候有放牛的歌(也謝謝……也謝謝……),意為牛兒快快吃草,快快長大。其中有首叫《薩娜馬珂》的民歌,是歌唱裕固族中的一位女英雄,她帶領裕固人南征北戰,一路東遷,來到了美麗的祁連山,所以祖祖輩輩的人都傳唱著她。
裕固族舞蹈大致分為三類:節慶自娛舞蹈、宗教習俗類舞蹈、勞動生活類舞蹈,裕固族舞蹈有天鵝琴舞,牛角鼓舞,搖奶舞、頂桿子舞、迎親舞、護法舞、織褐子舞。
(一)節慶自娛舞蹈
節慶自娛舞蹈多是載歌載舞群舞形式,不同的民俗節日里,歌舞表演的內容和形式也不盡相同。新年歡慶,舞蹈表現的內容是祝賀新年快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秋季跳時,則是慶祝豐收,幸福安康;在草原賽馬節時,人們圍著篝火歡騰跳躍,青年男女還會在活動中互相表達愛慕之情,成為青年男女的擇偶機會。表演的形式主要是以鼓樂、歌曲伴奏,男女老幼,有的舞蹈手拉手,有的舞蹈敲擊身背的牛角鼓,有的手持“擺來格”(似哈達的一塊方布)列隊或圍著自然圓圈,邊歌邊舞,或對歌對舞。
(二)宗教習俗類舞蹈
由于裕固族信仰藏傳佛教,相應的佛事活動便必不可少。每年的正月、四月、六月、十月,信徒都會自愿到寺院燒香磕頭,聽誦佛經,這種佛事活動稱為“過會”。期間寺院的僧侶還會為大家跳“查瑪”,而“查瑪”便是護法舞。跳“查瑪”時表演者頭戴牛、馬等各種動物造型的面具,手持法器,且動作各不相同,表現世間萬物對神的敬仰之情。祭鄂博,作為另一項與宗教有關的民俗活動,在裕固族人的生活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勞動生活類舞蹈
由于特殊的遷徙歷史和文化背景,現存的舞蹈并不多,“英那刀古拉”便是其中之一,裕固語意為勞動舞,在本民族中流傳甚為廣泛;舞蹈動作具體表現為奶羊羔、割草、捻毛線、搟氈等各種具體的生產生活場景,舞蹈的基本動作有:手腕花、換油、打毛、攏毛、鋪毛、卷氈坯、綁繩、拉繩、踢氈坯、搟氈坯、展氈等。該舞多為女子集體舞蹈,可在草原上跳,也可在氈房里跳,屬寫實性生活動作,體現了裕固族勤勞樸實的特點;整個舞蹈穿顫、抖肩、壓腕擺手的特點,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地域特色。
1.天鵝琴舞
天鵝琴是裕固族傳統的一種樂器,裕固族崇拜天鵝,所以琴的樣子像天鵝,琴弦是用馬尾做的,在很早以前裕固族因為戰爭和遷徙,遺失和失傳了本民族自己獨特的樂器,現已恢復制作出了天鵝琴,裕固族中有很多人會彈奏。天鵝琴舞表演時男藝人彈奏,女藝人表演,是一種邊彈、邊唱、邊舞的一種形式。通常是男女追求愛情的一種舞蹈形式。
2.牛角鼓舞
牛角鼓舞是手持用木質材料制作的像牛角一樣的道具,在表演的時候一邊拍打鼓,一邊起舞。在全國少數民族匯演時,甘肅省民族歌舞團老師將牛角鼓舞再次創編,是裕固族自娛性舞蹈。
3.搖奶舞
裕固人喜愛奶食和肉食,通常在羊肚子里盛滿牛奶,然后把羊肚子扎住搖動,以此來制作酥油。和藏族在奶桶里打酥油是一樣的,在舞蹈表演時多由女藝人表演,雙手搖動羊肚,跟著搖動羊肚的節奏起舞,在牧區閑暇時,經常在帳篷外的草地上表演,深受裕固族年輕人喜愛。
4.頂桿子舞
頂桿子、大象拔河、賽馬都是裕固族傳統的體育運動,頂桿子后來逐漸演變成舞蹈的新式。是由男藝人表演,兩人一組,用一根有松木或柏木做成的桿子,放在肩部一二三四前進,五六七八后退,你進我退、我退你進,呈現出多姿多彩的風格,是裕固族的一種自娛性舞蹈。
5.迎親舞
裕固族婚禮熱鬧非凡,一路歡歌笑語,迎親隊伍在迎親路上,唱歌不可間斷,要是停下唱歌,意為不吉祥。在打尖歇息時,在草地上鋪上毛毯,在上面擺上牛羊肉、青稞酒,長輩坐上席;德高望重的老人說唱,其余人在草地上起舞,表演男女不限,老幼都可參加,人越多越好。這是裕固族的一種自娛性舞蹈。
6.護法舞
每年農歷六月十五這一天四面八方的牧民聚集在一起祭鄂博、祭山神,寺院里僧人誦經祈福,護法舞在這一天也要表演,這主要在寺院里寬敞的院子里進行,由寺院僧人表演,必須是男人表演,女人只能觀看,不能表演;用三種樂器伴奏,大鼓、法號、海螺,表演時頭戴十二生肖的面具,有時也用烏鴉、鹿等面具進行表演;此舞蹈多用來祈福治病,祈福草原五谷豐登、牛羊肥壯,和藏族的藏戲有相似之處。護法舞保存了裕固族最原始的舞蹈形式,是裕固族的一種宗教性舞蹈。
7.織褐子舞
裕固人以前穿的衣服、住的帳篷都是用牛羊的毛捻線織成的,他們把這種粗布稱為褐子,裕固族這門手工藝,已列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首批保護項目。裕固姑娘心靈手巧,織出的褐子猶如天邊的彩虹。裕固人織褐子時,要選一個天氣晴朗的日子,在室外進行,后來將織褐子的過程創編為舞蹈的形式,由女藝人表演,在牧區受到了廣大牧民的喜愛,久演不衰,也是裕固族一種自娛性舞蹈。
多年來,筆者對裕固族文化的了解越來越多,也越想溯本追源。刨根問底的探究使筆者深感裕固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己知識的膚淺。就這么鍥而不舍地探索與挖掘,想把所想所學奉獻給社會,為裕固族民間舞蹈貢獻一份力量,撰寫了裕固族傳統民間舞蹈。
部分內容雖然本著忠實記錄、還原生活的宗旨,但畢竟是一門融學術性、實用性、傳承性、資料性為一體的著述,原生態曲譜都是由裕固族老人、民間藝人以及地方歌手演唱,現場記譜形成的。所以考實、訂正非常困難而又艱辛。限于筆者水品,錯誤和不足在所難免,祈請批評指正。
[1]田自成.裕固族風情[M].甘肅省人民出版社,1994.
[2]鐵穆爾.祁連山下的裕固人[M].甘肅省人民出版社,2003.
J722
A
張文(1987-),男,甘肅,肅南,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北民族民間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