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倩
(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225)
跨界與融合
——中國現代音樂史學科構建初探
趙 倩
(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225)
音樂是古老的,但也是稍縱即逝的。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的祖先用無聲的文字將有聲的音樂記錄下來,當然,除此之外,還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線索。進入到20世紀以后,隨著歷史研究方法的日趨多元,音樂史學的研究也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在多種思路的指引下,運用新材料、挖掘新線索。
音樂;音樂史學;音樂人類學
音樂是人類靈魂的吶喊,不僅極大地豐富了人類的文化,也是人類精神世界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并有著極大的意義。它的存在價值不僅限于娛樂和怡情,還是歷史的記憶。從古以來,東西兩方就有對音樂的種種歷史記述,形成了有關音樂發展歷程和成果的種種認知、記憶,也成為后來科學的音樂史學應該重視繼承的寶貴資源。但音樂學中的音樂史學,在近代音樂學的科學性質被奠定和確立之后,才逐漸形成發展為一門科學的。并且隨著其他學科的推進,視野和研究范圍逐漸擴大,呈現出了多學科交織的態勢。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音樂史學愈發地呈現出蓬勃之勢。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擁有著唯一未中斷的文明,也擁有著悠久而豐富的古老音樂文明和音樂傳統。考古發現在六千七百年至七千余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可能已經可以燒制陶塤,制作骨哨,這大概是人類最早的樂器。這些原始的樂器無可置疑地告訴人們,當時的人類已經具備對樂音的審美能力。歷代統治者以“聲音之道與政通”為信念,極力推崇禮樂文化。在中國浩如煙海的史籍中,有大量關于音樂的記述。還有專門總結研究音樂歷史的著述出現,比如宋代朱長文《琴史》。研究對象主要是看不見且不易保存的音樂作品、樂器、舞蹈、文化史,由于音樂作品稍縱即逝,古代相關史料極難搜尋考訂,所以資料相對單一。近代科學的中國音樂史研究,一般以葉伯和、王光祈等撰寫的著作為誕生標志。《中國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對音樂史學這樣解釋:“(音樂史學)是研究與音樂史著述有關的問題以及研究音樂論著中所顯現的音樂在過去的變化形態,如音樂內容與形式的演變、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按照年代順序,分析研究具體人物、具體音樂作品所起的作用。闡述其成果,作出一定的評價,并試圖找出其中的規律。”音樂研究是可觀的,音樂史學的研究是在可觀的史料基礎上,有史家的主觀判斷。音樂史學是建立在某種史觀與研究方法上,是一個系統的、體系的、科學的獨立學科。
音樂,伴隨著人類的出現而出現。人類的童年和個體的童年相仿,大概在遙遠的上古時期,群居的先民們就會用舞動的肢體來表達情緒。關于音樂的記述,伴隨著文字的出現,早在殷商時期,就有關于舞蹈的記載刻在龜甲上。《呂氏春秋》中的《古樂篇》是專門談論音樂的篇章。《詩經》中的很多篇節都是當時在民間傳唱的歌謠。在《二十五史》中,每一史都有關于上一個朝代音樂、舞蹈、樂器、風土人情的記述,如宋代沈約《宋書·樂志》。《琴史》是中國音樂史中的專門史,有別于全面史中的記載。但是,這些散見于古籍的記載都是零散的、缺乏系統性、思想性的。我們只能從零星的記載中捕捉史料,卻不能有整體性的感悟。清代中期之后,整體學術風氣發生了巨變,一種“崇尚考據”的學術風氣彌漫于學界。乾嘉學派的學究們遍訪古籍,對一個注釋追本溯源,凡立一義,必憑根據,選擇根據,必以古為尚,孤例不證。歷史學、金石學等都呈現出了追求證據、求真的色彩。這使得音樂史學的研究也受到了這種學術風氣的影響。然而正是這種求真尚樸的學術風氣,使學術最早出現了現代意味。19世紀末,學界受清代“樸學”思潮和西方現代學術思潮的影響,學術逐漸走向現代——追求科學精神。王國維提出了“二重證據法”,即地下出土物與古籍互證。音樂史學正式走向了科學的道路。尚史求真,把真實可靠當作學問的第一要義和生命。而要追求歷史記述的真實,就必須從眾多資料中考證、梳理出來可信的史料,再從中找尋出堅實可信的史實,再據之構筑真實的歷史。20世紀初期出版的葉伯和的《中國音樂史》和比之稍后出版的王光祈的《中國音樂史》等著作,標志近代意義的、科學的中國音樂史學的出現和初期成長。在此,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西方音樂史學的發展脈絡。公元2世紀,希臘普魯塔赫引用亞里士多德等哲學家思想編撰了第一部音樂教材。中世紀基督教的音樂研究,基本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進行編撰。宗教改革后的17、18世紀,音樂史的研究開始關注當代。到19世紀,費提斯在編寫《音樂通史》的過程中,逐漸脫離原來的資料堆積,開始嘗試民族學的研究方式。到20世紀,隨著史學的繁榮,音樂史學的研究也逐漸豐富,對音樂研究的重心不再是人,而是音樂。尤 其50年代以后,田野調查用到音樂史學的研究中,研究方法更加多元。
音樂史學是音樂學和歷史學相互滲透結合而形成的學科,自然也是科學。音樂史學的研究成果,必須建立在真實的資料之上,這些資料也必須經過考察分析,獲得可信的客觀證據支持,才能成為我們構建音樂發展史的基本材料;從這些有證據證明是真實可信的資料中,我們才能尋求古代音樂的史實,從而尚可據之研究、編撰我國的古代音樂歷史。這些資料從何而來?在乾嘉學派的學者眼中,是古代典籍;在20世紀初期的學者,比如王國維、陳寅恪眼中,是新出土物與史料的結合;在當代,哪些資料可供我們去研究音樂史學呢?
黃翔鵬在《開拓新的研究領域》一文中說:“搞中國音樂史研究,恐怕有三個最重要的材料來源:第一是文獻學給我們提供的材料。第二是考古學、也就是音樂文物的考古工作給我們提供的實物,以及從實物研究得到的材料。第三是音樂實踐中存留至今的、法的歷史材料。總的說來,我們在這三個方面下功夫都很不夠。但是,比較得到重視的還只是文獻的研究。最薄弱的環節是音樂上的考古研究;而通過現存的、傳統的民族音樂來進行歷史的考察,也還沒有普遍得到音樂史工作者的充分重視。從方法論上說,對待這三種材料來源,或者說是音樂史研究工作的三種途徑,應該看到這三種途後的互相補充、不可偏廢的關系,要把它們結合起來,根本問題就是調查研究。”[1]
在當代的音樂史學研究中,無論是研究方法還是學術視野,都更加寬闊。學科前景更多地體現的是多學科的交織與碰撞、跨界與融合。任何一門學科都不再是孤立研究,而是以更加寬闊的視角,尋求多種的角度、多種思維、多種資料支撐的新研究模式。
(一)古籍研究與音樂史學
中國有五千年的文化,留下了瀚如煙海的典籍,這些典籍像是巨大的資源庫,為我們今天的諸多學科研究提供源源不斷的給養,不斷帶給我們驚喜。從正史來講,從《史記》到《清史稿》,每一部史書都有關于上一個時代各個門類的或詳或簡的介紹,其中包括音樂。從專門史來講,有《琴史》,是對古代的琴做了專門、詳盡的介紹。不僅這些,小說、雜文甚至野史都有可能無意間“透露了”關于音樂某一方面的信息。音樂史學家劉藍在讀史的過程中就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課題,“要了解漢朝最生動的歌曲,就去讀《宋書·樂志》。”[3]因為劉藍老師發現,在《宋書·樂志》中記載了很多《漢書》并未記宰的歌舞音樂,如《團扇歌》《子夜歌》《江南可采蓮》等。劉教授的這一重大發現,不僅是音樂史上的一個課題,也是史學的一個課題。
(二)考古學與音樂史學
現代意義上的考古學在中國出現的歷史并不長,但是,考古學的發展也帶動了其他學科的發展。比如文字學、美術學、歷史學、音樂學等。國際音樂考古學會主席埃希克曼對音樂考古的界定:“音樂考古學就是從分析不斷獲取的考古發現著手,在與具有久遠年代的有關民族的社會文化聯系中去追述音樂和音樂生活,并試圖在同一地理區域的當代社會音樂活動中揭示依然存在的古代音樂文化的風格和痕跡。”[2]比如在敦煌壁畫中,有大量的伎樂菩薩奏樂、跳舞的形象。他們舞姿優美、身姿柔媚,與史書記載的龜茲樂舞的形影相似。至今,我國西北少數民族的舞蹈還能看出與壁畫舞蹈相仿的動作,這對研究古代少數民族舞蹈便是一個啟發與幫助。
(三)圖像學與音樂史學
現代視覺藝術研究與實踐一個重要的方法便是——圖像學研究。這是20世紀以來一個全新的藝術史和藝術學的研究方法。被西方藝術史家廣泛運用于美術史的研究中。音樂圖像學試圖對紛繁多樣的音樂圖像符號作出全新的解讀。這種解讀涵蓋音樂文化學、社會學或人類學。橫跨包括音樂史、藝術史、民族學等在內的多種學科。其研究的對象是古代流傳下來的或者考古發掘的圖像資料、美術作品、器物等。可以彌補文字記載的不足,有助于盡大可能地還原古代的樂器、表演方式、文化史,并增進了解。比如,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納西族古代音樂的研究,主要運用音樂圖像學,包括對東巴教象形文字、繪畫、舞譜、建筑等進行研究,來“復原”他們的古代音樂。
(四)人類學與音樂史學
20世紀90年代,在西方新史學觀念的影響下,人類學研究方法開始運用于音樂史學領域。主要存在于以下三種范式,學科學術史,以史學家為主體;解釋的音樂史,以音樂文化作為主體;內在的音樂史,以音樂反映社會歷史。這三種范式常常綜合運用。人類學的研究方式通常不以音樂本身入手去研究,而是選其他的切入點,諸如歷史、大眾媒介去著手,以他人的視角去研究音樂史學。比如,近年來將音樂人類學的研究方式去研究久遠的薩滿舞蹈,通過田野調查、本地群眾口述歷史的方式,找到立論的依據。
20世紀之后,藝術史學的研究就不再是平面的、孤立的、零碎的記載,而成為了一門具有科學精神、講究實證的獨立學科。隨著其他兄弟學科的發展,藝術史學的研究思路、方法、視角不斷擴大,形成了當下跨界與融合的新局面。
[1]洛秦.敘事與闡釋的歷史,挑戰性的重寫音樂史的研究范式——論音樂的歷史田野工作及其歷史音樂民族志書寫[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4(1):6-26.
[2]埃·希克曼,金經言,王昭仁.用于研究傳統的音樂考古學[J].中國音樂學,1986(4):129-133.
[3]劉藍.二十五史音樂志[M],第一卷,云南大學出版社,2009.
J609
A
趙倩(1997-),女,漢族,寧夏銀川人,就讀于四川大學藝術學院音樂學系,師從于劉暄副教授,任四川大學歌舞青春音樂劇研究表演協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