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璐
(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淺析藏地唐卡繪畫與漢地傳統(tǒng)工筆繪畫的異同
劉 璐
(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我國的繪畫藝術淵源流長、博大精深,藏族的唐卡繪畫與漢地傳統(tǒng)的工筆繪畫分別屬于我國繪畫藝術的兩個分支。它們在色彩、線條的處理上有著獨具自我的特色,對于畫面的技法處理和色彩的運用上它們存在著一些異同。本文擬從題材的選擇、構圖、色彩及線條的運用幾個方面來進行比較,并對這二者之間差異性存在的文化根源進行探索和研究,使我們對這兩類畫種的審美意象有更為清晰的認識。
唐卡;傳統(tǒng)工筆畫;色彩;題材;構圖;技法;差異性
我國的繪畫藝術種類繁多,追溯其歷史淵源流長,而唐卡畫和傳統(tǒng)工筆畫分別屬于我國繪畫體系的兩個不同支系。藏族的唐卡畫是藏區(qū)廣為流傳的一種繪畫形式,它以工整細膩、莊嚴肅穆的畫面形式著稱,以其獨特的姿態(tài)在青藏高原地區(qū)廣為流傳。漢地的傳統(tǒng)工筆畫是我國繪畫系統(tǒng)中一種重要的畫種,它以細膩精致的筆法塑造出古樸優(yōu)雅的感覺。
唐卡畫和傳統(tǒng)工筆畫的起源都較早,相傳最早的一幅唐卡畫始于公元7世紀,為松贊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畫的一幅白拉姆女神像,此后,唐卡藝術開始流行于雪域高原上,并在明清時候達到鼎盛時期。漢地的傳統(tǒng)工筆畫最早在戰(zhàn)國楚墓出土的帛畫上我們就已經(jīng)可以看出其顯示出的繪畫雛形。再到魏晉時代以后,傳統(tǒng)工筆畫的技法不斷地進步,在唐宋時期已經(jīng)發(fā)展到繁榮時期。后來隨著文人畫的興起,傳統(tǒng)工筆畫才逐漸有一些沒落的趨勢,但在民間還是有相當程度的流傳延續(xù),到了明清時期,工筆畫的技法又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和延續(xù)。
題材、構圖、線條、顏色是組成一幅繪畫作品的基本要素,題材和構圖為一幅繪畫作品的主體組成部分。線條和色彩則為繪畫作品傳達審美和情感的重要媒介。作為繪畫作品,藏地唐卡藝術和漢地傳統(tǒng)工筆畫都由這些基本要素所組成,但在這些基本要素中它們卻又存在著差異性,藏地與漢地的歷史地域背景差異就是影響著兩種繪畫內(nèi)涵差異的其中要素。
以雪域高原為主要生活環(huán)境的藏區(qū),由于地理環(huán)境的特殊性,藏族人民篤信宗教,宗教信仰在這里盛行,唐卡繪畫作品通常都是以佛祖菩薩、壇城、佛經(jīng)故事、本生故事為題材進行創(chuàng)作。強調佛祖菩薩、故事中心人物為構圖中心,周邊人物將主體人物環(huán)繞,上下左右為鋪陳展開故事情節(jié)描繪,畫面主次分明,主體鮮明。如唐卡作品《格薩爾王》,畫面構圖飽滿,主像居中且較大,具有敘事唐卡的特征。在構圖上進行了人物的環(huán)繞、橫向排列構圖,使其更具場景性。其他人物以U字型將主像“托”起,突出了主題,將中心人物有力地突出,使觀者一目了然。
在傳統(tǒng)工筆畫中,我們很少看到以佛祖菩薩或佛經(jīng)本生故事等為題材的作品。無論是人物畫或花鳥畫,大多都是以身邊的人、事、物為主題所創(chuàng)作。如唐代畫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張萱的《搗練圖》《虢國夫人游春圖》,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圖》,都是描繪的現(xiàn)實生活,有著很強的描寫性,也具有一定的詩意。在畫面的構圖上,傳統(tǒng)的工筆畫并沒有將畫面的主體有特殊的加大處理使其特別地顯耀于畫面的中心位置,大多都是以長卷敘事的方式展開,畫面的構圖也是依次由右向左平行延伸開來。這使得唐卡畫和傳統(tǒng)工筆畫在給予觀眾的直觀感受上有著迥然不同的差異。
唐卡畫和傳統(tǒng)工筆畫都是以線描的精彩著稱,線條和色彩兩者的有機組合及巧妙的貫穿始終,構成了一幅幅精彩絕倫的畫卷。
張大千先生曾經(jīng)在去往敦煌臨摹壁畫后感嘆;“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筆法現(xiàn)如今只有在藏傳佛教寺廟中存剩了。”唐卡的繪制十分講究線條的運用,在我們鑒賞唐卡畫時也通常把線描功夫的高低作為評判畫作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唐卡作品的結構繁密,整個作品主要是以線條來表現(xiàn),尤其講究用線的流暢,長線條如主體人物的衣飾,短線條如人物頭飾、配件、花草、云朵等。因此,唐卡畫從畫布的制作初始就十分講究,畫布需用鵝卵石繁復打磨光滑,使畫布柔軟而有彈性,再用碳條勾勒大形,最后用狼毫勾線。唐卡作品中的線描十分豐富,其中鐵線描和高古游絲描最富有特點。鐵線描一般用于人物的輪廓勾勒,而水波、云朵等裝飾紋案則多采用高古游絲描,流暢細密的游絲描和簡潔富有力度的鐵線描穿插使用,疏密得當、富于變化,形成鮮明的對比。
中國畫又稱為是“線條的雄辯”,在對于中國畫的研究與鑒賞中,捉摸住了“線”這條主脈的搏動和波環(huán),對于畫跡的斷代和畫史的重建有很大的幫助。這是對于傳統(tǒng)中國畫的鑒賞中最為重要的依據(jù),由此可以看出,線條在中國畫整體審美中的重要性。以線造型則是中國畫技法的特點,也是傳統(tǒng)工筆畫的主要構成成分。工筆畫對用線的要求工整、細膩、嚴謹,傳統(tǒng)工筆畫在描繪中多使用勾勒法、勾填法、沒骨法等。勾勒法先用淡墨勾勒輪廓,然后層層上色,以色彩壓住墨線,最后以色線再次勾勒。勾填法是我國傳統(tǒng)繪畫運用得最普遍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通常是先用墨線勾出大的輪廓,再用墨線染色,著色深淺與墨線深淺一致。在線條的運用上,唐卡和傳統(tǒng)工筆畫在技法上有著一定的相似性,在久遠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二者也相互貫通與融合。
現(xiàn)如今,唐卡越來越受到藝術品收藏者的喜愛,在諸多受歡迎的因素中唐卡畫所使用的顏料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唐卡畫在上色的過程中所使用的顏料是將各種天然礦石經(jīng)過加工以后制作成顏料來使用的,這種礦物質顏料的持久度高,保存長久。唐卡畫通常喜使用大面積的金色來上色,無論畫面上的描金還是大面積的刷金,全部都是將真金提純以后在水中磨成粉,然后兌牛膠在唐卡畫中上色,上完色以后再用天珠或玉石拋光,因此才會歷久彌新,不會因為氧化而褪色。唐卡畫中常用的紅色,都是用朱砂或紅珊瑚磨成粉以后,在水中過濾,再用來做成繪制唐卡的顏料,綠色則使用綠松石打磨提煉以后所用,藍色為青金石,白色則是珍珠或象牙,因此,這也讓唐卡在它本身極高的藝術價值上顯得更為珍貴,也成為現(xiàn)如今鑒定唐卡畫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由于唐卡畫的內(nèi)容多為宗教信仰中的神佛,因此有經(jīng)常需要卷放攜帶的特殊性,所以唐卡畫在繪制過程中,顏色的勾線之間不能有穿插,顏色的厚度不能太厚,需十分平整的平涂。相較于傳統(tǒng)工筆畫,唐卡的種類頗多,有黑底唐卡、紅底唐卡、金底唐卡、刺繡唐卡、堆繡唐卡、寶石唐卡、木刻唐卡、紡織唐卡、水墨唐卡、西洋畫唐卡等,因此在制作技法上也較為多樣化。
對比唐卡畫,漢地傳統(tǒng)工筆 畫雖有一些金色的使用,但大面積的還是運用墨色,墨色更具有代表性。墨色在繪畫里,不僅僅是一種黑色,而且是有著豐富變化的重要色彩符號。在傳統(tǒng)工筆畫中,一般是根據(jù)對象先用墨色勾線,勾畫出對象的完整輪廓,我們通常將這一過程稱之為白描,白描也是鑒定一個畫師基本功強弱的標準。接著即用墨或植物顏料如花青等色染出人物形象、服飾及花鳥等,再在此基礎上深入賦色。墨色與色彩的結合在傳統(tǒng)工筆畫中相互融合滲透,互為補充,協(xié)調畫面、統(tǒng)一色彩關系并穩(wěn)定畫面,使墨、色相得益彰。水墨與色彩的結合是我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獨特之處,古人對色彩的運用,認為:“設色即用筆用墨意,所以補筆墨之不足,顯筆墨之妙處。用色用墨同要自淡漸濃,一色之中更變一色,方得用色之妙。以色助墨光,以墨顯色彩,要之墨中有色,色中有墨。”
對比唐卡畫和傳統(tǒng)工筆畫,二者在顏色的使用上也有差異。藏地唐卡畫由于宗教上的原因,唐卡畫追求鮮亮的色彩,它設色艷麗、富麗堂皇、光彩絢爛,喜用大面積金色和紅色。漢地傳統(tǒng)工筆畫由于博大精深的漢地傳統(tǒng)儒家思想、老莊思想、禪宗的影響,在畫面上都是呈現(xiàn)出設色優(yōu)雅、清新樸素、細致典雅的感覺。兩種文化的不同內(nèi)涵和審美取向導致了這種差異性的存在。
由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雖然藏地唐卡畫和漢地傳統(tǒng)工筆畫都是屬于我國繪畫系統(tǒng)的兩個支系,也都同為線描藝術,但是它們無論是從題材的選擇、畫面的構圖以及色彩的運用上面都存在著不小的差異,都有屬于自己的不同風格、特色,都是我國繪畫藝術的精華。
[1]廖芳容,傅嘉芹.藏傳唐卡繪畫與漢地工筆畫色彩之比較[J].藝術探索,2006(3).
[2]張小燕.彩繪唐卡與漢地傳統(tǒng)工筆重彩的差異簡析[J].世界宗教文化,2012(1).
[3]張乾元.周易與中國書畫美學[D].學位論文,2008.
[4]劉紅偉.淺析現(xiàn)代工筆畫的時代特征[J].大眾文藝,2015(21).
[5]楊桂琴.淺談中國畫的色彩運用[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6(2).
[6]祝海珊.論藏族唐卡藝術的裝飾意味[D].西北民族大學,2005.
[7]李霖燦.中國名畫研究[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2).
J21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