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鵬
(鐘山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9)
博物館陳列展覽的信息傳遞
賀 鵬
(鐘山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9)
在博物館工作中,陳列展覽屬于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通常,陳列指基本陳列,展覽指臨時展覽。在對這兩者進行形式設計時都需要恰當運用光、色、形、材等“形式要素”,并滿足實用、美觀、經濟、創新的基本要求。但是,對于各種“形式要素”的運用不同,實用、美觀、經濟、創新的要求不同,所設計的陳列展覽傳遞的信息內容就有所不同。為了使博物館陳列展覽真正實現最大價值,必須切實挖掘其中所蘊含的信息,并將之傳遞出去。
博物館;陳列展覽;信息傳遞
隨著社會的發展,博物館的服務社會功能日益顯現,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將目光放在了觀眾的需求以及參觀后對有效信息的接受程度上[1]。當前博物館陳列展覽的信息負載量以及傳遞效果已經成為評判博物館社會效益的重要標準之一。所以博物館的相關工作人員必須切實研究怎樣才能將陳列展覽的信息有效傳遞出去。
藏品是信息的載體,為了將陳列展覽的信息傳遞出來,必須對藏品進行深入研究,切實了解其中所蘊含的有效信息[2]。每個陳列展覽的內容設計人員都必須對研究領域的藏品充分地了解,要知道每件藏品的名稱、質地、年代、來源等,要通過在原始卡片、藏品信息數據庫進行有效查詢以及查找藏品的圖片或者當前的具體狀況等增強對藏品的了解,如果有條件的話要對藏品進行實物觀察或者閱讀藏品的原始檔案。當對藏品有了基本了解之后,設計人員就要注意搜集與藏品相關的檔案、圖片等資料。并在這些資料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信息。在具體的信息搜集過程中,尤其要注重研究藏品的人文內涵,因為大多觀眾都渴望在其中收獲一些情感和智慧上的東西,所以陳列展覽應該將此作為重要的傳播內容之一。只有這樣,陳列展覽設計人員才會為藏品設計恰如其分的背景環境,使之置身于當時的歷史文化中,從而使觀眾在對藏品參觀的過程中,獲得更多有效的信息。
陳列展覽內容設計人員經過長期的積累,就會對藏品有從內到外的全面了解。對于某個主題的陳列展覽,就能夠搜羅到最適宜的藏品。進行具體設計時也能輕熟駕馭,觀眾也會更容易理解所設計的內容。相反如果沒有平時對藏品的研究,而是在陳列展覽主題確定后才開始找素材,在短時間內將無法獲得藏品的全面信息,因此將無法對藏品進行深入解讀,所傳遞的信息將不會全面。
陳列展覽的形式設計者也需要切實了解藏品的大小、顏色等。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不僅僅按照內容文本來創作,要對藏品進行實際觀察,沒有對藏品的直觀感受,形式設計者不可能使藏品進行有效的信息傳遞,更不可能設計出完美的藝術創作。只有切實對藏品進行研究才能使陳列展覽的內容和形式得到完美的結合,才能使觀眾通過形式更好地理解藏品所傳遞的信息。
在博物館陳列展覽中,觀眾是信息傳遞的對象,所以是否對觀眾有充分的了解是決定信息傳遞效果的重要因素,對此相關設計人員需要轉變傳統的設計觀念,樹立以觀眾需求為主導的設計理念,站在觀眾的角度來想問題[3]。
各個博物館的藏品類型、交通、位置等各不相同,因此觀眾的類型也有各自的特點。對此,博物館可以依據之前陳列展覽的觀眾數據統計,來了解自己博物館的觀眾結構類型。在陳列展覽設計之前,設計人員要先弄清楚觀眾的認知規律、參觀行為等,從而充分了解觀眾的感知規律、記憶遺忘規律等來進行具體的陳列展覽設計。觀眾在參觀藏品的過程中時間往往有限,假如出現博物館陳列展覽設計的線路過長,形式大同小異或者文字內容太多、太少,也沒有相關的講解引導等情況,陳列展覽將會失去很強的吸引力,觀眾也會產生注意力下降,博物館要想使陳列展覽傳遞出應有的信息將無從談起。所以,在設計陳列展覽時,要使其在結構以及信息傳遞中符合觀眾的心理需求。例如,觀眾在剛開始進行參觀時,注意力往往會很集中,會逐個欣賞每一個藏品,并會仔細閱讀說明牌,所以,可以將那些有詳實文字說明的藏品放在這一階段進行陳列展覽。觀眾在參觀的后半段,往往會出現注意力下降的情況,所以,可以對展示的手段以及內容進行一定的調整,將一些互動體驗項目置于這一階段,或者對陳列展覽的色彩等背景進行適度的調整,從而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使觀眾更易于獲得陳列展覽所傳遞的信息。
觀眾在年齡、興趣、參觀目的以及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異,會導致他們的信息接受方式不同[4]。對于中小學生以及兒童來說,他們更樂于在參與以及互動中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那些參觀目的消極的觀眾,往往沒有確切的參觀目的,在參觀的過程中更不會有耐心逐一閱讀每個說明牌,這種類型的觀眾往往傾向于通過講解來獲取信息。對于知識背景比較豐富的觀眾來說,他們參觀的目的性很強,可能就是針對某件或某一部分藏品來的,他們可能會將其用于課題研究。所以在參觀的過程中,他們往往注意力集中,與陳列設計形式相比,他們更關注藏品的內涵信息。博物館在陳列展覽時,只有對觀眾進行了全面詳實的了解才能在進行陳列展覽的設計時,使信息傳遞更有目的性。
(一)內容設計
首先在選擇藏品時,要挑選那些與陳列展覽主題相符合的藏品。因為它們自身就是科學物證,說服力很強,它們往往蘊含著文化內涵,潛藏著歷史上的轉折性事件或者對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物,大多觀眾都樂于獲得這些信息。
其次在進行藏品的組合時,需要將蘊含相同思想的陳列展覽品或者和同一件重大事件相關的陳列展覽品進行有效組合,從而更加有力地說明某一個問題。藏品的組合不僅使陳列展覽更有效地傳遞出信息,也使觀眾更易于理解信息,是與信息的傳遞規律以及觀眾的認知規律相適應的傳遞方式。陳列展覽品的選擇以及組成雖然能在一定程度將信息有效地傳遞出去,但存在一定局限性。而大量實踐表明,對陳列展覽品進行必要的文字說明是一種更為有效的信息傳遞方式。
最后在對陳列展覽品進行文字說明時,不是簡單地把與其相關的信息寫出來就行了,要使觀眾通過文字說明真正獲得陳列展品所傳遞的信息。所以,編輯的文字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要主次分明,要圍繞陳列展覽的主題以及觀眾最想了解的內容再進行編輯。在具體的編輯過程中要對信息進行有效篩選,做到層次分明,通俗易懂,對于那些重點展品,文字內容則既要包括名稱、年代等基本內容,也要包括它的產生歷史背景等詳細信息。
(二)形式設計
內容和形式設計相輔相成,充足有效的內容設計可以使形式設計更具操作性,而形式設計只有充分融入到內容中去才能設計出更好的形式,所以必須將內容和形式有機結合起來。對此,形式設計者需要對陳列展覽的主題、藏品以及內容設計等有確切的了解,必要時要和內容設計者溝通交流。只有這樣才能通過多種藝術手段和技巧把陳列展覽所要傳遞的信息生動準確地傳遞出來。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在形式設計過程中要充分利用色彩、材料等進行有效的背景調整,從而將陣列展覽所要傳遞的重點信息內容強化出來[5]。例如,通過獨立展柜、對比鮮明的色彩等來對陳列展覽品進行重點突出。另外也可以以陳列展覽品自身的特征為依據進行有效的形式設計。例如,對于編鐘的展覽,可以將敲擊編鐘的聲音進行同期播放,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環境,把文字無法確切表達的內容通過其他形式傳遞出來。
國家博物館曾經就某次參觀博物館的所有觀眾做了一項調查,結果表明,有超過84%的參觀者都希望在參觀的過程中有一定的講解服務,同時他們認為這更有助于他們獲得陳列展覽所傳遞的信息。在博物館陳列展覽的過程中,講解是其中的重要環節。所以陳列展覽的講解人員需要與陳列展覽的內容設計者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從而深化自己對藏品了解的信息,同時內容設計者也會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對觀眾有更加充分的了解,從而在日后的陳列展覽設計中做出有針對性的調整。
為了使博物館陳列展覽的信息有效傳遞出去,必須在藏品、觀眾、陳列展覽的內容形式設計以及講解服務這幾個主要方面下功夫。這幾個方面相互影響、缺一不可,在具體的陳列展覽工作中,要做到全面的分析研究,以促進觀眾對知識性、通俗性、真善美等知識的獲取,從而實現博物館陳列展覽的真正效果。
[1]周彩玲.淺析博物館陳列展覽中的信息表達[J].博物館研究,2013(1):16-21.
[2]單霽翔.淺析博物館陳列展覽的學術性與趣味性[J].東南文化,2013(2):6-13.
[3]單霽翔.解讀博物館陳列展覽的思想性與觀賞性[J].南方文物,2013(3):1-8.
[4]單霽翔.略談博物館陳列展覽的知識性與通俗性[J].南方文物,2014(1):16-23.
[5]韋玲.試論博物館陳列展覽評估體系的構建[J].中國博物館,2015(3):88-93.
G26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