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進明
(玉溪日報社,云南 玉溪 653100)
論新聞攝影中的美好瞬間
——抓拍
申進明
(玉溪日報社,云南 玉溪 653100)
抓拍是攝影創作中的重要表現方法之一,生動、準確地抓拍生活中激動人心的美好瞬間,是攝影記者所努力追求的目標。隨著當前攝影活動的日益普及,抓拍方法正在被廣大攝影者所注重。在我國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今天,形象地表現時代的風云,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的面貌,這是攝影藝術的一項重大任務。
新聞攝影;瞬間;抓拍
一幅優秀的新聞攝影照片,往往是攝影記者運用自己手中的照相機,在千變萬化的社會各階層生活形態中抓拍到最典型、最感人的瞬間凝固而成。為此,作為一個攝影記者應具備特殊的新聞敏感性,將最典型的瞬間快速、準確地抓拍到鏡頭里。這樣,就能使凝固下來的人物神態和社會場景保持活的“自然形態”。
抓拍手法對于充分體現攝影藝術的特性是十分有利的。它的特點是:用快速的手段,在現場抓拍生動的、自然規律的、真實動人的瞬間。抓拍是依靠攝影者的大腦、眼睛和手的協調一致,把表現事件典型意義的瞬間拍攝下來。 抓拍是新聞攝影的重要手段,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手段。抓拍就是面對客觀存在的真實景象,在事物發生、發展的過程中通過現場觀察和分析選擇而果斷地抓取最典型的瞬間。優秀的攝影作品的成功之處正是在于捕捉到了被攝對象的瞬間典型,如《白求恩大夫》(吳印咸攝)手術中的專注,《小平您好》(王東攝)國慶三十五周年游行場面中的一個高潮,《巴黎穆夫塔爾大街1954》(布列松攝)中的小男孩的得意等作品,這些典型瞬間主要是通過抓拍手段獲得的。然而,抓拍并不意味著亂拍、瞎拍,也不是隨意獵取,而是作者對生活有所選擇、有所篩取,抓什么,怎么抓,是由作者的立場、觀點、情趣決定的。抓拍要生動、典型,得依靠嫻熟的攝影技巧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對生活所具有的深刻觀察力和高度的敏感力。如2001年10月第 5期《人文地理》刊登了一組以攝影為主題,反映民族生活習俗題材的圖片報道《火之祭》(李躍波攝)。在云南彌勒縣彝族支系阿細人于正月未、二月初舉行的“祭火節”上,作者以現場抓拍的手法,真實地反映了一個少數民族從古至今對“火”的崇拜。每一幅畫面都生動、真實地記錄著彝族的這段歷史故事。作者就是以他那嫻熟的攝影技巧、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對生活所具有的深刻觀察力及高度的敏感力,抓拍到生動、典型的生活瞬間。
所謂抓拍,就是提倡作者深入實際生活,觸摸到時代的脈搏,從生活的實際出發,真實地反映出這個時代的實際風貌。攝影家要反映時代的新事件、新人物、新變化及給人們提供新的信息、新的知識、新的觀念,就要求攝影者要立足于時代的生活之中,努力去尋求新的題材、新的形象,力求在立意上、表現上求變出新。在創作上對作品的內容、形式都要堅持真實性。如本文作者1995年拍攝的《賣花姑娘》就是抓住了生活中的典型瞬間。圖片反映了改革開放以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鮮花也進入了千家萬戶,人們用鮮花來裝點美好的生活。作者應用抓拍的手法,將玉溪第一個專營鮮花的門店和前來購買鮮花的人們收進這一美好的瞬間,使其達到既是藝術的,又是真實的。
事物在發展過程中,始終是處于運動狀態的,而抓拍運動事物的典型瞬間,則是我們表達動態、動感的良好時機。在拍攝發展、變化中的事物時,通過仔細的觀察,能夠及時預感和發現事物發展過程中高潮點的出現,這是對抓拍者的基本要求。如2001年7月13日,正當奧林匹克運動做出這個歷史性的抉擇,讓有著悠久歷史、輝煌現在和光明未來的北京,傳播它偉大精神時,這座古老而又現代的城市注定要在不眠之中度過。北京時間 7月13日22點08分,當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宣布,北京獲得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時。在莫斯科申奧主會場的攝影記者王瑤抓住了這一歷史性的瞬間、高潮點,將最激動人心的畫面攝入了鏡頭。此外,在高潮點出現時也可能會出現一些事前根本無法預料到的場面,要能夠及時、準確地抓拍最富有代表性的瞬間,除了需要作者具備嫻熟的抓拍技巧和藝術敏感力以外,還要具備應付突發事件的能力,要能夠抓拍到難能出現的珍貴瞬間。在1984年國慶三十五周年天安門廣場的慶典活動中,當閱兵儀式結束后,盛大的群眾游行把慶祝活動推向了高潮。突然,在歡騰的游行隊伍中出現“小平您好”的橫幅標語。標語的出現,使游行隊伍中的熱烈氣氛更加高漲,這個情感真實、氣氛熱烈,許多人都所料不及的珍貴瞬間稍縱即逝,而作者王東卻能夠準確生動地抓拍到了這一瞬間。我們知道,每一個攝影者所面對的抓拍對象都是活動的,是具有生命力的,否則就談不上抓拍。一個真正的攝影家,不僅要表現出外在的形態,重要的是要表現出人物內心的思想和情感,所謂貴在傳神,就是說攝影家要把隱藏在人物內心深處的喜、怒、哀、樂形象地再現在畫面上,讓別人看到后受其感染,產生共鳴,蔣齊生的《作家老舍》就可稱得上是一幅傳神之作。作者在老舍先生與別人交談過程中,抓拍了具有代表性的生動瞬間,畫面中老舍先生那抽煙的神態,滿面笑容,把人物高興、歡快的心情和輕松自然的神態充分表現出來。老舍先生的夫人胡潔青曾說這張照片“好就好在自然、生動、毫無矯揉造作之氣……攝影家手中的相機抓住了千變萬化中的一瞬。以大手筆刻劃了人物的細膩心理,使人怎么看怎么有味。”這段話可以說是對這幅作品的最好評價。
抓拍產生于20世紀20年代末期,1928年,德國攝影家沙樂門的抓拍照片,就受到人們的稱贊,成為抓拍的開山祖。50年代以后,隨著攝影器材的發展,人們對抓拍大感興趣,爭相效仿,在世界各國逐漸形成了一股抓拍的潮流。抓拍的興起是攝影藝術領域里一次巨大的變革,它促進了新的攝影美學觀點的發展。抓拍一經問世便受到世界攝影界的廣泛歡迎。之所以如此,其主要原因是:一,在創作方法上抓拍根本不同于擺拍,抓拍是從現實生活中拍攝的,畫面的內容是客觀現實的反映,富有真實感。在抓拍過程中,一般都不對拍攝對象進行任何干涉和加工,只是把現場中最好的畫面收入鏡頭。二、攝影是瞬間藝術,它反映的是客觀現實中那些生動感人的瞬間,這是區別于其他藝術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也是其他藝術所不能比擬的,而抓拍正充分體現了攝影這門藝術的特性。
近一個世紀以來,抓拍開拓了攝影領域的廣闊天地。抓拍的范圍也極為廣泛,常用于新聞攝影、舞臺攝影、軍事攝影、體育攝影、民風民俗以及工農業生產等反映現實生活的題材。抓拍是以真人、真事、真實環境為拍攝對象,抓拍的成敗,關鍵在于能否抓拍到被攝對象的瞬間精華。即最富有感染力的最佳瞬間,要能對被攝對象可能出現的最佳瞬間,做到預先判斷,及時抓取,也能對意料之外的突發的動人瞬間,做到當機立斷,敏捷抓拍。要做到上述幾點能力,作者首先就必須長期深入生活,注意觀察各種事物的特點、規律和變化,來培養自己敏銳的觀察力;就必須熟悉照相機的各種性能,練就過硬的攝影基本功;就必須做到相機不離身,以備急用,還必須盡量選好角度,拍攝時采取多種形式,隨機應變伺機抓拍。只有這樣,才能在拍攝時不至于因延誤時機而追悔莫及,才能準確、迅速地將那些“只可遇而不可求”的瞬息即逝的場面收入鏡頭。一些優秀的抓拍作品常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東西方的握手》(劉長忠攝)、《退下來以后的鄧小平》(楊紹明攝)、《美蘇首腦會談》(美國伯內特攝)、《伊麗莎白女王和里根總統在宴會上》(美國唐·瑞布爾攝)等作品雖時隔幾十年,而今觀之依然令人神往,回味無窮。
拍照片時如果抓住了氣氛,就能把事情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人為地擺布制造出來的“氣氛”,往往是弄巧成拙。新聞攝影應抓住生活和斗爭中發展、變化的現場,才能增強照片的真實感和生動性。 抓拍需要很高的技術,有時拍攝機會只有一次,如果現場已經消失,事件的形象已不存在,就沒有辦法進行拍攝。有的攝影記者因沒有抓住拍攝機會,就搞事后導演補拍,許多拙劣的虛假照片就這樣產生了。 提高抓拍能力要具備很強的政治敏感和新聞嗅覺,具備辨別新聞和發掘新聞的能力,對發生新聞事件要有預見性,只有這樣才能發現影響全局的新聞,才能有充分的準備,這是進行抓拍的前提。攝影記者在現實生活中發現新東西,有些是信手拈來成趣,有些則必須經過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藝術剝離過程,才能上升到新的藝術高度,抓拍不僅是抓到了事物的表面現象,而且能揭示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雖然抓拍有時會因為某些客觀條件的制約,受到一些影響,但正因為如此,它具有更強烈的真實性,具有自然、生動、真實的色彩,易被人們所信服。
綜上所述,我認為在新聞攝影采訪過程中,選擇典型的,抓拍瞬間,抓住動態,利用攝影的藝術來表現、表達事件發展過程以及人物的內心情感(以及情感變化),是一幅抓拍作品成功的關鍵。作者本身所具備的豐富的生活體驗、高度的藝術修養和熟練的技巧,都要綜合運用于按下快門的一剎那。攝影是瞬間的藝術,同時又是形象的藝術,但是在所有的攝影創作方法中,沒有比抓拍來得更令人興奮、要求更多的了,因為它表現的是人們的視覺能力所無法再現的、稍縱即逝的生活瞬間。抓拍是攝影生活中的一種情趣,更是精湛攝影技術的委婉體現。
J419.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