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麗
(煙臺市文化館,山東 煙臺 264000)
淺析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
李 麗
(煙臺市文化館,山東 煙臺 264000)
民族音樂藝術作為我國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魅力與藝術價值。無論是對我國文化,還是對世界文化,民族音樂藝術都十分重要,要盡可能地去維護傳承,在植根于本民族文化土壤的基礎上,吸收其他形式文化的精髓,再加以創新,使民族音樂得以不斷進步。本文先詳細分析民族音樂傳承的重要性,接著探討民族音樂傳承現階段所面臨的困境,探索促進民族音樂發展的有效措施,進而全面推動我國民族音樂發展。
民族音樂;重要性;傳承;發展;
(一)有助于實施“非遺”保護,促進民族文化復興實現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內容既包括狹義層面的保護,也包括文化復興工程的繼承與發展。民族音樂植根于傳統文化,既是我國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施“非遺”保護促進民族文化復興實現的重要內容。目前在《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收錄了古琴藝術、昆曲等十多項民族音樂文化遺產。民族音樂植根于傳統文化,也是對文化內涵的表達,因此民族音樂傳承的實質也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而民族文化傳承是由一代代人來完成的,在熱愛和認可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地傳播與完善。因此,倡導人們對民族音樂的傳承,于在歷史長河中瀕臨失傳的民族文化而言,其實質是對其的保護。只有民族文化更好地傳承發展才能真正促進民族文化偉大復興的實現。
(二)有助于維護我國民族音樂的獨特性
民族音樂植根于傳統文化,是我國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各個民族之間文化交流與傳播的紐帶。我國擁有多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的民族音樂,音樂風格和特色各異,進而使得我國的民族音樂多元化特征明顯。民族音樂的多元化加快了我國民族文化的發展,同時也推動了我國各民族之間,以及與世界其他國家及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當前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音樂文化交流活動更加頻繁,給民族音樂帶來巨大挑戰的同時,也創造了更多的發展機遇,因此需要更加透徹地理解民族音樂,區分掌握各民族音樂的文化異同以及價值沖突,能有效維護我國民族音樂的獨特性,促進我國民族音樂在世界范圍內的交流與發展。
(三)有助于豐富當代音樂創作和發展
民族音樂在音樂史的發展上所占的地位十分重要,具有歷史的發展性及延續性。進入現代社會后,民族音樂的發展趨勢卻逐漸變得模糊,無法對音樂的發展趨勢作出正確的反映,但在歷史上的某一階段,部分民族音樂則代表了時代的呼聲,受到廣大群眾的青睞,在民間廣為流傳,反映出不同歷史階段人們的意識形態。從空間上來看,民眾對民族音樂的接受程度雖然不如流行音樂;但就時間而言,民族音樂的生命力遠遠超過其他形式的音樂。民族音樂除了具備民族性及區別性,最重要的一點在于民間音樂自身獨有的積極性,這一點可以通過民族音樂所折射出的正面價值觀念得以體現。此外民族音樂的價值還可以通過其民族性得以體現,每一個民族都擁有屬于自己的音樂,而這種差異也使民族音樂更加豐富、更加多樣化。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其曲調風格以及歌詞形式是當代音樂創作源泉,其獨有的特性的傳承和借鑒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豐富當代音樂創作和發展。
(四)有助于學校音樂教育的開展,促進青少年德育發展
對高校音樂教育而言,民族音樂文化極其重要,優秀的音樂作品大都具有一種獨特的情懷,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我國民族音樂文化所體現價值觀念十分積極,學校多開展民族音樂教學、多組織音樂欣賞有助于學生提升自身的修養。學習民族音樂不僅能夠讓學生了解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還有利于幫助學生豎立民族自信心與自尊心,懂得奮發向上,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維護本民族的文化,進而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
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再加上西方音樂文化的影響,自1980年之后流行音樂開始逐漸興盛,我國音樂文化也因此形成一個全新的格局。在幾大音樂體系中,流行音樂體系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對民族音樂的傳承發展造成巨大沖擊,也使民族音樂一度陷入困境。
其一,傳統民族聲樂演藝的原生態逐漸被西方美聲唱法所淡化。針對上述情況,我國音樂界進行了一番激烈的辯論。部分音樂家指出:由于唱法過于單一,讓聽眾不僅感覺民族音樂西方化的傾向越來越鮮明,同時讓人覺得單調乏味。
其二,進入現代社會后,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民族音樂所植根的土壤開始遭到破壞,現今民族音樂原有的美感逐漸喪失。民族音樂日益淡出人們的視野導致其所面對的市場也越來越狹窄。選擇播放流行音樂的媒體不斷增加,而播放民族音樂的媒體卻在不斷減少。而港臺流行音樂更是吸引了大量的青少年,很多青少年由于自身缺乏判斷能力,盲目追星,很多青少年甚至沉溺于其中難以自拔。追星族的數量逐年上升,而喜歡民族音樂的人卻在不斷減少。盡管民族音樂仍然有不少聽眾,但很多人都是出于懷舊心理,加上主旋律被反復演繹導致聽眾厭倦,也是導致民族音樂衰頹的原因之一。此外,新興的音樂形式,比如歐美音樂、港臺音樂等也對民族音樂造成了強烈的沖擊。從現階段的情況來看,大部分學校沒有重視民族音樂的教育,盡管民族音樂教育所涉范圍廣泛,但學生們明顯更愿意學習流行音樂?,F階段學校音樂教育的體系不均衡,教學設施明顯不足,在學校音樂教育中流行音樂占據上風,而民族音樂教育則處處遭受冷落與排擠。
(一)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社會功能
學校教育不僅能夠傳承文化,同時還能加快主流文化的傳播,擁有強大的社會功能。青少年從小進入學校接受教育,通過學校教育獲得知識,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念。通過學校,可以將主流價值觀傳導給學生從而提升學生自身的素養,增強民族凝聚力。學校教育不僅能夠讓國家更加富強,同時還有利于傳承優秀文化。我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且每一個民族所擁有的音樂文化也存在差異,學校音樂教育必須對民族音樂的歷史內涵進行深入的挖掘,才能使音樂教育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將教育與文化結合起來共謀發展,教育如果缺少文化將沒有任何價值可言,而文化如果不通過教育進行傳播,就會無法繼承與發展。所以,對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而言,學校教育極其重要。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國間的距離得以縮小,也為文化層面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世界各個民族不同文化之間開始互相滲透,在這樣的大環境中,如果不注重民族音樂的教育,很有可能導致民族音樂被多元化的音樂文化所淹沒,造成我國的民族文化難以延續。所以,必須從民族文化的角度去考慮,引導學生努力學習民族音樂,弘揚我國的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得以與時俱進。
(二)堅持民族音樂特色
學科體系的建設與完善、學科觀念的更新,有利于促進民族音樂發展進步,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出數量眾多的后備音樂人才,來傳承與弘揚傳統民族音樂。除此之外還要積極控制不同民族音樂的內在規律,運用科學方式研究民族音樂,通過國際學術界的交流,讓人們更加深刻地理解民族音樂。民族音樂在發展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沖突,比如學者、學科、政府、媒體、產業等與民眾價值差異的矛盾等。要想推動民族音樂發展,就必須設法削弱上述矛盾,而最佳的做法就是維護民族文化自身的特色。推廣多元音樂文化,避免我國的民族文化被其他形式的文化所同化。
(三)促進民族音樂創新保持活力
民族音樂的生命力源于創新,民族音樂想要發展,唯有在植根民族文化土壤的同時不斷創新,才能贏得廣大聽眾的喜愛,讓人們樂于接受,進而更加深入地研究民族文化并加以傳承。只有在內容與形式上同時進行創新,民族音樂才能更加符合人們的審美觀,才能具有時代特征。形式層面的創新,要使民族音樂不斷朝著流行化的方向發展,探索新的節奏及新的音樂。我國擁有多個民族,每一個民族經過長時間的發展,都形成了屬于自己的獨特音樂形式、獨特的樂器以及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舞蹈,比如:藏族的鍋莊舞、傣族的孔雀舞等,可以說,不同的民族,其民族音樂的形式也大相迥異。創新的同時要注重進行借鑒。要加強節奏方面的探索,民族不同其音樂的節奏也不同,給民族音樂的創新提供很好的借鑒,比如:新韁維吾爾族慣用的切分音、藏族鍋莊舞等。
(四)政府方面加大對民族音樂的扶持力度
各級政府必須重視民族音樂,給予大力扶持,為民族音樂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尤其是政府,必須創建一套有益于原生態音樂發展的機制。比如由政府出面成立專門的保護區,為原生態音樂營造良好的環境,確保民間文化的獨特性不會受到破壞。此外,組織各種形式的民族音樂比賽也能促使民族音樂繁榮興盛。重視培養優秀杰出的原生態歌手及藝人,為杰出的民間音樂藝術家創造良好的環境,讓他們有精力創作出更多優秀的作品。
[1]黃橙橙.“中國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研討會會議綜述[J].中國音樂,2011(1).
[2]吳潔.論當代教育中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J].天津師范大學,2007(1).
[3]李思華.云南少數民族音樂的保護與傳承[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11(3).
J6
A
李麗(1973-),女,漢族,山東萊州人,中專,中級職稱,煙臺市文化館,研究方向:民族音樂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