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凡平 冀曉朋
(北京城市學院表演學部,北京 10000)
高校藝術類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對策研究
——以聲樂專業畢業生為例
孔凡平 冀曉朋
(北京城市學院表演學部,北京 10000)
目前,我國高校藝術類畢業生就業形勢呈現出競爭激烈、就業形勢嚴峻、前景不樂觀等趨勢。大部分藝術類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逐漸凸顯,主要表現在高校藝術類專業中,聲樂專業更為突出。本文結合作者親身體會和對高校聲樂專業學生就業情況調研及就業市場的需求,對藝術類學生就業問題做分析,究其原因,旨在探索聲樂專業畢業生優質畢業的方法。
聲樂專業;問題;前景;分析
“學聲樂不如學鋼琴的學生好找工作!”每當畢業就業季,常常聽到這種聲音。其實聲樂本來就是唱歌的一種方法,可以說,不學聲樂也能唱歌,只是有唱得專業與否的差異而已。其次,根據調研和市場的需求及國家對藝術教育重視,目前高校培養出來的聲樂專業畢業生,真正從事聲樂演唱的逐漸減少,而因各中小學音樂教師需求逐漸增大,畢業生畢業后選擇音樂教師或者培訓機構的逐年增加。面對市場激烈的競爭壓力,聲樂專業畢業生如何才能找到適合自身情況的理想的就業單位,是培養院校乃至畢業生最關心的問題。那如何才能使自己在就業時具備優勢,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就某高校來說,專業課程只有美聲和民族兩種唱法,教學目標是培養歌唱家,這就導致培養出來的大部分畢業生就業找工作受到很大限制。目前就市場需求來看,聲樂專業畢業就業的方向不僅僅是進入藝術團,往往只有一少部分非常優秀的從事此類工作,大部分的學生還是選擇中小學做音樂老師或者琴行去進行授課培訓,而對于中小學音樂老師要求的是唱童聲或者是通俗唱法,這對于從未學習過通俗唱法的學生來說,因沒有接受過相關方面的教育,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教,所以沒有學習經驗是很難去做好的。其次,就業單位會以沒有教學經驗為由拒絕入職;在社會的培訓機構,人們或因工作需要,或為圓其小時候的夢想等,會在生活之余報班學習聲樂,但是大部分成年人都想學習通俗歌曲、流行歌曲、搖滾歌曲、民謠等風格的歌曲,使得這些只會民族或者美聲唱法的畢業生無用武之地。所以,在高校培養聲樂專業學生的時候,在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上應該根據市場的需求和現狀進行調整,適當對專業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合理設置課程,權衡專業及就業人才需要,使培養出的學生在精通專業的同時也具備其他同等門類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真正做到“一專多能”,這樣既能增加招生,又可以促進就業。
目前,特別是藝術類特殊學生群體,在高校讀書期間,沒有足夠的專業學習意識,學習態度散漫,對專業課重視程度不夠,對自己要求不夠嚴格。遲到、早退、逃課、曠課不以為然。沒有好的前期專業“修煉”,自然是當好工作擺在面前時,自己也無法駕馭。本人在讀研期間,兼職在一家培訓機構代課,負責聲樂教學部分,每天面對不同的家長和學生,都必須做到認真負責,用專業去打動家長,用實力來證明自己。本人在讀本科階段,在專業學習上,給予班級同學很大幫助,之所以能夠攻克很多專業難題,源于平日里的努力。 其次,聲樂專業的學生大部分沒有鋼琴基礎或是彈鋼琴水平不高的現象嚴重。對于這點本人深有體會,讀本科時開始意識到對于聲樂專業的學生來說,會彈琴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學生只想在聲樂方面有所造就和學習,因沒有鋼琴基礎亦或是鋼琴水平欠佳,往往在就業的時候因不會彈鋼琴為由而遭到藝術培訓機構等接收單位的拒絕,從而失去就業從業的機會。
一般來說,因藝術類學科學費比一般專業略高,學聲樂的學生家庭普遍比較優越,導致學生自身的就業擇業觀受到影響, 靠父母、靠關系、專業要對口、要進軍“白領精英”行列等傳統守舊思想與就業現實有很大差距;其次,很多藝術類學生不能夠正視自身實際情況,缺乏對國家就業政策和就業要求、環境的了解,沒有長遠的職業規劃。在專業學習階段沒有掌握相關方面的就業政策和動態,進行知識和能力方面的積累和儲備,從而面臨著好的擇業機會時便出現“眼高手低”的情況,與用人單位聘用人才標準和要求相差甚遠,而導致聘用關系失敗。
目前,針對高校藝術類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往往只依靠學校就業部門完成,形式單一、形式傳統,有關就業指導內容往往是過于形式化,為了工作而組織開展,不能夠解決學生就業的實質性問題。針對藝術類特殊學生群體,特別是聲樂專業的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應該提前開展且需要有長期的規劃和準備,針對學生群體特點進行針對性指導,分析專業優勢和當前就業形勢,如:分析從事藝術團體和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利弊關系、分析其需求及要求,或者不定期組織相關專業的校友會,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個人特長,幫助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學習規劃和職業規劃引導,結合當今社會需求進行合理分析,積極調動學生對就業工作的認識,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而非被動安排參與,進而造成學生忽視就業甚至產生反感情緒。其次,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單位,要重視學生就業工作,積極為學生創造就業機會,盡可能地提供就業平臺和就業信息、實習實踐機會等,讓學生有機會進行就業前的實習體驗,使其對自身的就業有個初步的認識和了解,以改變其就業觀念,為充分就業做前期準備。
眾所周知,藝術類學生的培養過程自身就是“高投入、高成本”的過程,聲樂專業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除了文化課方面的補習需要一筆費用之外,更多的是各類專業上的小課或者培訓的花費、樂器的配備等。所以,就畢業生心理來講,源于對現實生活的困擾,畢業時候的擇業需求在注重對口的同時就是薪資要求,力爭收益不錯、社會地位較好的藝術團體的公務員、音樂教育方面的中小學音樂教師等。然而,根據我國目前的最低標準和相關政策,很大程度上無法滿足求職者的心理需求,無法保障就業基本的生活保障問題,這就導致靈活就業成為一個新的問題,也是影響聲樂類畢業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因素。
藝術類學生的大多數文化課基礎薄弱、學習態度和興趣淡薄,考慮問題的思維方式單一、學習能力和意志較差,與非藝術類畢業生的整體素質和能力相比,有一定的差距,雖然同樣經歷高等教育的培養,但是也只是一少部分具備一專多能的能力和豐富的社會實踐經歷。如果用人單位仍然以專業技術、綜合素質、社會豐富閱歷和獨特思維方式等標準來要求或錄用聲樂類畢業生,往往會將一大批該專業畢業生拒之門外,從而失去就業機會。所以,就業單位應該根據崗位需求,適當調整對聲樂類畢業生聘用要求或適當降低錄用標準,給一些能夠勝任該職位的畢業生提供就業崗位。
綜上所述,聲樂專業的畢業生要對自己有一個清楚的認識、一個正確的就業態度、一個認真負責的敬業精神,還要綜合學習其他科目的知識和技能,不斷學習和創新,取長補短,面對并不樂觀的就業形勢和就業壓力仍要保持樂觀的態度和積極的心態,能夠在各階段的不斷學習中加強自身的專業技能和各方面的專業素質,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在具備過硬的專業素質前提下,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就業不僅僅依靠社會、學校等各方面力量,還要發揮創新創業精神,要有強烈的個人職業規劃和人生發展意愿。在高校,很多聲樂專業的學生在學習階段,能夠積極參加各類專業演唱會、專業學習研討會,平日里能夠關注相關信息動態,了解前沿信息和政策要求,豐富的生活閱歷使他們有更強的開拓能力和適應能力,在就業和擇業時候便會脫穎而出。
[1]陳亞紅.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現狀分析及建議[J].湖南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5):61-62,64.
[2]楊揚.女大學生就業難原因分析與對策研究[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5):57-58.
[3]吳燕.靈活就業——大學生就業的新選擇[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8(2):46-47.
[4]紀春梅.勞動力市場二元分割與大學畢業生就業難[J].西藏大學學報(漢文版),2007(S1):6-10.
[5]于翊平.藝術類畢業生擇業心理特點及輔導——以南京藝術學院為例[A].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大學生心理咨詢專業委員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進展——全國第十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大學生心理咨詢專業委員會,2007(3).
[6]馮菊香.大學生就業不公平探究[J].探索與爭鳴,2006(8):28-31.
G641
A
孔凡平(1981-),女,北京城市學院表演學部,研究生,講師;冀曉朋(1981-),女,北京城市學院表演學部,藝術(音樂教育)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