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禹含
(延邊大學朝鮮韓國學學院,吉林 延邊 133000)
從語言視角看漢語對朝鮮語的影響
穆禹含
(延邊大學朝鮮韓國學學院,吉林 延邊 133000)
就地理位置而言,朝鮮半島位于中國大陸與日本群島之間,因此,朝鮮民族與中日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都存在著緊密聯系。朝鮮民族、日本民族積極地吸收漢民族先進文化,漢語在日本語和朝鮮語的形成過程中發揮著積極作用,表現最為明顯的是朝鮮語漢字詞的產生。朝鮮民族在漢民族文化的熏陶下,在很長一段時期都是用漢字來記錄自己民族發生的事件,因此,漢字詞一直都是朝鮮語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通過對早期中朝語言交流的闡述和對朝鮮語從漢語借用的語言成分與來源的分析等,解釋了朝鮮語漢字化現象。
語言視角;漢語;朝鮮語;漢字化
語言是人類社會交際的重要工具,是人類表達情感、傳遞信息、傳承民族文化必不可少的途徑。語言主要由語音、語法、詞匯三部分組成。語言變化一般伴隨著語言接觸,因此,不同民族的語言進行接觸、交流、碰撞和融合時,語言結構和功能必然已經發生變化,一方面,它的語音、詞匯、語法已經發生了變化;另一方面,語言同化、語言融合、雙語等現象產生。本文僅對朝鮮語漢字化作出分析。
在西漢以前,中韓兩國的交往就已經開始了。據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商朝最后一位遺臣箕子帶著商代的禮儀、語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并受到了當地人的推崇,被推選作國君,在那時漢字就已經傳入了韓國;古代韓國是沒有專屬于自己的民族語言的,因此他們使用漢字來標記韓國語,他們使用漢字的時間較早且較長。《Hangul》是朝鮮時期第四代國王——世宗大王指派文人班創造的,于1446年10月發表,古時的《Hangul》有二十八個字母,而現代朝鮮語一共有二十四個字母,十四個為子音字母,十個為母音字母;朝鮮語的語音結構比歐語體系簡單得多,每個朝鮮文字代表一個音節,每個音節最多有四個音素,而每個字最多由五個字母組成,拼成方塊字的模樣,與漢字同時使用,這便是朝鮮語與漢字融合的開端。《Hangul》在語音結構、造字結構等方面都廣泛吸收了漢字的精髓。《Hangul》嚴格遵循了中國古韻五音分類的原則,把輔音分成五音,韓國牙音、舌音、唇音、齒音、喉音與中國古韻的角音、征音、羽音、商音、宮音一一對應且無太大異處。其次,《Hangul》規定韓文分為初、中、終三聲,韓文的初聲、中聲、終聲與漢字音節的聲母、元音韻尾部分、輔音韻尾一一對應而且基本相同。
據歷史考證,韓國自高麗光宗年間就已經開始將漢文作為科舉考試的官方文字,以選拔官吏,且將創作漢詩作為重要的考試內容,《高麗史73志卷27選舉1》有記載:“光宗九年五月,雙冀獻議,始設科舉試,以詩賦頌及時務策。”高麗中期,寫漢詩成為文人之間的高雅風尚,并且迅速盛行起來,因此,當時的高麗人十分看重中國的韻書,對其進行了大量的翻印,如《禮部韻略》《古今韻會舉要》《洪武正韻》等。
在朝鮮時期,中韓兩國一直保持著友好的外交關系,朝鮮王朝推行“事大主義”對華外交政策,對中國明朝、清朝稱臣納貢、積極效仿,兩國的交流甚密,為解決語言障礙,朝鮮時期的諸多君王都積極推行相關漢語政策,朝鮮《太祖實錄》卷六說:“我國家世事中華,言語文字不可不習,是以殿下肇國之初,特設本院,置祿官及教官教授生徒,使習中國言語音訓文字體式,上以盡事大之誠,下以期易俗之效。”設立司譯院以培養漢語翻譯員。此外,朝鮮中宗也多次強調漢語教育的重要性:“我國事大為重,吏文漢語,不可不敦勸也,事大交鄰,乃大事,吏文漢語,重事也。”在這一時期,朝鮮王朝對漢語的研究、漢文的翻譯是最為重視的,朝鮮王朝同時也培養了很多優秀的學者、翻譯專家。
由于朝鮮語詞匯中有大量漢字詞的存在,所以我們常常誤認為朝鮮語漢字詞都來源于漢語,這一錯誤的觀點為我們對朝鮮語的實際學習、掌握、應用過程帶來了阻力。其實,朝鮮語漢字詞并不全部來源于漢語,它主要有三個來源,一是漢字詞源的漢字詞,二是朝鮮民族自創的漢字詞,三是日語源漢字詞。
眾所周知,中國漢民族文化對朝鮮民族影響頗深,朝鮮民族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都是用漢語詞源的漢字詞記錄自己民族經歷的重要歷史事件;古朝鮮時期的《公勿渡河》和高勾麗時期的《黃鳥歌》都說明了朝鮮民族使用漢字的歷史悠久。三國時期是一個交往盛行的時期,很多新羅、高勾麗人積極地到中國留學,以學習中國文獻古籍,如《禮記》《周易》《論語》《孝經》《左傳》《毛詩》《尚書》《史記》《漢書》《三國志》《玉篇》等;與此同時,很多優秀的中國學者被邀請到新羅、高勾麗講學、教習漢文。隨著時代的變遷,到了高麗時期,漢文成為朝鮮民族眾人追求的時尚,這一時期是漢文普及和推廣的重要時期。在朝鮮民族第四代君王——世宗在朝期間,漢文一直是朝廷使用的唯一官方文。直到19世紀,朝鮮文字才成為朝鮮民族的民族文字,1945年以前,朝鮮民族的日用文字是漢字與朝鮮文字的“混合物”;1945年以后,朝鮮民族逐漸減少了對漢字的使用,到1949年,朝鮮民族便不再使用漢字。朝鮮民族雖然不再使用漢字,但是朝鮮語漢字詞依然是朝鮮語詞匯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有不可磨滅的影響。
朝鮮民族是一個非常擅長學習、善于動腦的民族,他在借鑒了中國漢字特征的基礎上,應用創新思維創造出了屬于自己民族的獨特漢字詞,這些漢字詞具有自己民族的獨特性,只有朝鮮民族自己才懂這些漢字詞的含義,其他民族的人很難懂得其中的含義,與此同時,它并不存在于漢語詞匯中。這些漢字詞在不同時期都有產生。
日本民族也是一個受漢民族文化影響頗深的民族,它大量地引進漢語詞匯,且在借鑒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了屬于自己民族的漢字詞,《論語》《孝經》等中國古籍在日本民族大受歡迎,并廣為流傳,因此,漢語詞匯在日語詞匯中扮演著重要角色。19世紀80年代之后,國際形勢發展了巨大的變化,受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朝鮮民族與日本民族的關系較之前更為密切,很多朝鮮民族學生到日本留學,朝鮮境內也出現了很多日本語學校,因此,很多日語源漢字詞流入朝鮮民族。日語源漢字詞的流入大大豐富了朝鮮語詞匯,日語源漢字詞成為朝鮮語詞匯的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朝鮮語漢字詞并不等同于漢語詞匯,朝鮮語漢字詞中僅存有部分漢語詞匯;其次,隨著時間的變遷,朝鮮語漢字詞中的漢語詞匯在詞義、組詞形態等方面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增加了朝鮮語學習者的學習難度。因此,筆者就朝鮮語漢字詞和漢語詞匯的差異作出了一些簡單的解釋,以幫助學習者更加科學地理解、把握、應用朝鮮語漢字詞,具體如下:(1)朝鮮語漢字詞中存在同形同義漢字詞,即朝鮮語漢字詞和漢語詞匯的形式、含義、發音都極其相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理解、掌握、應用,阻力很小。(2)朝鮮語漢字詞中存在同形異義漢字詞,即形式無任何變化,但是含義發生了變化,可能朝鮮漢字詞詞義的使用范圍比漢語詞匯更大或者更小,也可能出現交叉現象,還可能完全不同,這一類朝鮮語漢字詞較難理解。(3)朝鮮語漢字詞中存在很多漢語詞匯中沒有的漢字詞,這類詞匯多為日語源漢字詞和朝鮮民族自己創造的漢字詞,具有單一性的特征,大致可以揣摩到這些詞匯的含義,學習起來較為簡單。
在發展朝鮮文化的過程中,朝鮮漢字幫助朝鮮民族很好地吸收了先進的漢字文化,使其很好地適應了朝鮮國情。朝鮮漢字主要在固有名詞的標記、吏讀文標記、固有漢字的創造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固有名詞主要包括人名、地名、官職名等;固有漢字詞主要由朝鮮創造的漢字和新義字構成。在特定的漢字文化背景下,朝鮮語固有詞語出現“漢字化”趨勢,這體現了文字本無絕對國界之分,它是相對的,具有超越國界的魅力,它可以加強不同民族之間的聯系,朝鮮漢字可以稱得上是漢字文化的朝鮮化產物。
語言接觸不僅僅是不同民族的語言融合,還表現為不同民族的文化碰撞。朝鮮語這一少數民族語言深受漢語這一通用語的影響,且影響是深遠持久的。漢語和朝鮮語之間的接觸既有積極作用,又有消極作用,積極作用在于二者的接觸有利于相互交流、取長補短;消極作用在于二者的接觸導致了語言干擾現象,這有可能導致朝鮮語的語言結構發生質變,呈現全面漢化狀態。因此,朝鮮民族應該對借用的漢語詞匯和句法結構進行有效規范,以增強自己民族的凝聚力。
[1]周禧玲.漢語詞匯和韓國語漢字詞的對比[J].企業家天,2010(7):169-170.
[2]宗艷艷.韓國語中的漢字詞與漢語詞匯的比較研究[J].高校講壇,2010(25):104.
[3]石華,朱紅.漢源詞與對韓漢語詞匯教學[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3(2).
[4]顧日國.當代語言學的波形發展主題一:語言、符號與社會[J].當代語言學,2010(3).
[5]王平,河永三.域外漢字傳播書系韓國卷之蒙求字書整理與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H00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