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倉+任浩+佟星
摘要:文章基于企業間合作相關理論,探析了產業園區合作的驅動因素;通過對合作要素資源的類別分析,提出了產業園區合作的基本模式;在此基礎上總結了產業園區合作的基本特征及發展趨勢,為我國產業園區合作與發展提供了理論研究基礎。
關鍵詞:產業園區;合作動因;合作模式
產業園區作為技術、研發、人才、資金等多種戰略要素資源最為密集的創新聚集地及優勢產業發展平臺,吸引著外部資金的涌入及生產要素的積累,發揮著區域政策的乘數效應,已成為引領我國經濟增長速度與增長規模雙輪發展的經濟發動機,促成了我國東部地區經濟騰飛、與中西部地區產業聯動發展的經濟格局。通過“聚核、聚鏈、聚網”三聚路徑實現了園區資源的高效集約化利用、產業鏈融合及以核心企業為中心的價值鏈整合,同時聯調互補性產品鏈資源,形成了相互促進互聯對接的產業聚集網絡(見圖1)。由此可見,產業園區實質上是由于生產行為和交易行為帶來區域經濟發展、產業調整升級的一種空間聚集模式,擔負著聚集創新資源、培育新興產業、帶動關聯產業的發展、推動城鎮化發展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園區合作作為產業園區要素集聚、資源配置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點與發力點,國內外學者分別從規模經濟、外部效應、競爭與合作、技術創新與競爭優勢、交易成本等角度探尋產業聚集及園合作的各種經濟動因,并指出產業園區的建設正是尋求這種優勢的必然結果。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產業園區合作實際上是園區間通過產業轉移、項目對接、管理輸出、品牌輸出等方式,促進園區自身資源優化配置、園區間優勢互補以及合作雙方共同利益的實現。
一、 產業園區合作的動因
Coase(1937)在《企業的性質》中提出,合作是企業在市場交易成本和企業管理成本之間博弈的結果,合作給各方成本節約的加總可給社會帶來帕累托改進;Brandernburger和Nalebuff(1996)提出了合作競爭的概念,認為合作是市場交易主體之間配置經濟資源的有效手段;劉乃全(2002)從資產互補及產業集聚視角,認為合作是主體雙方為了創造外部規模經濟性;汪秀婷(2014)從資源共享角度,認為合作是在技術、資金、人力、信息、品牌等資源要素的共享;孔令丞等(2010)從產業共生理論角度強調產業合作是基于產業優勢互補、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等關鍵要素在園區內與園區間的優化配制,以形成“產業鏈、產業群、產業網”的共生網絡;資源互補理論認為,資源異質性以及由此形成的要素稟賦差異是產生區域合作的經濟基礎。
從上述理論梳理中不難發現,園區合作是基于資源互補、成本屬性、規模經濟及品牌共享等驅動因素特征,促進園區間資源要素的優化整合,從而形成持續競爭優勢,實現合作雙方的共同利益。為此,我們可以將產業園區合作的動因歸納為以下四個驅動:
1. 資源依互補驅動。資源互補性是合作雙方之間為了達到預期共同目標而相互需求資源的互補程度,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合作雙方資源在市場中的可獲得性;二是合作雙方資源的異質性。當某種資源因為特有或不可分割而不能在市場輕易獲得時,合作就成了互補資源的獲取渠道。園區之間的信息、技術、人才、資本、產業、服務及市場等方面均可列入互補資源范疇,由于園區間合作可實現外部先進技術和稀缺資源取長補短效能,為此,具有互補資源的園區就有更多參與合作的可能,合作中的價值就成為了園區間合作的動力因素。園區間合作是一種戰略資源需求和社會資源機會驅動的結果,是園區尋求比其他資源聯合可以更好地實現資源價值的優化資源邊界的嘗試。
2. 規模擴張驅動。亞當·斯密(1776)提出了分工理論,認為專業化分工可以提高勞動效率。經濟規模的擴大,使得在原材料批量訂購、價格談判、物流運輸、合作研發、市場渠道、管理人員與技術人員的專業化和精簡、品牌延伸等方面降低經營成本與交易成本。同時,實現規模擴張還能夠促進產品標準的統一與產業標準化的形成。規模經濟反映的是生產要素的集中程度同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是規模擴張的經濟動因,隨著產業園區的快速發展與商業化程度的迅速上升,園區經營必須突破時間和空間的界線,合作能夠使園區在招商引資、產業轉移、項目對接等各個環節突破空間限制,通過外部合作網絡實現規模擴張與規模經濟。
3. 成本驅動。園區內企業之間、企業及其他經濟主體之間、園區之間在相互合作的過程中,通過相關的契約,建立起穩定的交易關系,降低了因環境的不確定因素和頻繁的交易活動而產生的較高的交易成本;另外,信息共享及信息數據互通,也有助于降低園區內部管理成本和沉沒成本,提高園區組織效率;再次,分工程度和專業化水平提高有助于單位成本降低,使得園區相對優勢得到更大程度的發揮,實現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
4. 品牌共享驅動。品牌作為園區的關鍵核心資源,具有極高的共享價值。園區通過授予合作園區使用先進園區品牌,以提供咨詢顧問服務、功能服務、管理輸出,能夠為園區合作相關主體帶來價值,同時實現合作園區協同發展、收益共享。
總之,園區合作使合作雙方異質性資源互補,實現產業合作協同效應;通過相關的合作契約,建立起穩定的交易關系和信息共享機制,降低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通過品牌輸出,實現了品牌效應。
二、 產業園區合作模式
產業園區經濟增長可由投入的生產要素增加所致, 也可由投入生產要素的效率所致。經濟增長的要素有資金、技術、基礎設施等有形要素和品牌、信息、管理、服務等無形要素組成。為此,從園區合作內容上看可以分為有形資源與無形資源合作。
區域合作作為區域主體之間配置經濟資源的有效手段,如何通過合作突破園區同質化競爭,打造園區差異化亮點,實現園區品牌價值外伸。曹陽(2007)從合作關系結構區域合作分為產權型、聯盟型、松散型、援助型四類合作模式。我們知道,產業園區作為要素聚集的載體其基本職能主要有兩塊:一是招商引資;二是平臺服務,如高科技企業孵化器平臺、融資服務平臺、信息咨詢服務平臺、技術轉移與創新服務平臺、公共服務平臺等。
綜上所述,從我國產業園區承載的主要職能來看,園區合作主要集中在資金、技術、研發、項目對接、基礎配套設施等有形資源的合作和信息交流、業務咨詢、公共服務等無形資源方面的合作。為此,我們將我國產業園區間合作模式歸納為以下五種模式:
1. 理念互動模式。理念互動是園區間最為常見的合作模式,主要是指產業園區與國內兄弟園區和國際著名園區的學習交流機制。通過共同友好形式展開交流互訪、信息共享、外派掛職等為主要方式,形成互動、廣泛合作交流學習模式。
(1)交流互訪:是園區間就經營與管理模式、發展文化理念、園區規劃布局、產業引進與政策支持、平臺服務等進行的學習考察、調查研究、互動交流;(2)信息共享:如信息相互轉載、刊物相互傳送、數據相互共享等;(3)外派掛職:主要是指園區間相互派遣干部外駐掛職等。
2. 項目對接模式。項目對接主要是指以招商項目推薦、技術項目推介、產業轉移對接等方式,與合作園區建立一種以項目對接為紐帶的合作模式。其中招商項目推薦如項目推介、代理招商等;技術項目推介如技術項目推介會、共同參展、產業聯盟等;產業轉移對接如產業轉移項目信息征集介紹與發布、協辦招商推介會等合作方式。
3. 品牌輸出模式。品牌輸出模式是產業園區通過授予方式讓渡合作園區使用自身品牌,同時以園區顧問的形式為合作園區提供相關咨詢服務、功能輸出與管理團隊輸出等,并與合作園區之間建立一種緊密、精準、點對點的品牌合作模式。其中咨詢服務輸出主要是指為合作園區提供園區規劃、產業定位、園區建設、招商運營、經營管理、顧問服務等專項咨詢與專業人才培訓、服務政策建議等;功能服務輸出主要是為合作園區提供專業技術、人才、物業管理、園區綠化等功能性服務輸出;管理團隊輸出主要是管理人員派駐與園區托管等合作模式。
4. 資本合作模式。資本合作是指園區及園區間以投資方式展開合作,園區單獨出資或者與合作園區共同出資,以資本投入方式作為聯系紐帶,以成立項目公司作為合作形式,對投資成立的新園區進行開發建設與招商運營管理。從運營模式上來講,項目公司主要負責園區規劃、投資開發、招商引資,以及經營管理等工作,合作收益按照雙方股本比例分成。這一模式由于引入了股份合作制合作治理模式,從運作規范與雙方積極性方面來看都很高,適合資金實力較強、園區開發經驗豐富的發達地區政府、園區或大企業與具有較強園區開發經驗的一方開展合作。
5. 管理輸出模式。管理輸出主要是指產業園區與合作園區本著市場導向、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因地制宜等指導原則在援建、托管、產業招商等方面展開的合作。
(1)援建模式:是由經濟相對發展滯后的地區政府在其開發區中劃出一塊園區,與經濟相對發達地區政府合作共建,發達地區政府或園區提供人才、信息、技術、資金、信息等關鍵資源援助,協助策劃園區發展思路,并負責招商引資,參與共建園區的管理工作,主要目標就是幫助經濟發展滯后的地區加快發展步伐。
(2)托管模式:是指區域經濟落后、產業資源不足或不擅長運營管理的園區將園區或園區部分功能項目委托交由資金實力雄厚、開發管理經驗豐富、急需拓展發展新空間的園區或大企業進行代行管理,合作雙方約定收益分配。
(3)產業招商模式:該模式適合經濟發展滯后的產業園區與產業集群成熟的待定園區之間開展合作,委托方在承接互補產業轉移方面能夠產生高額合作績效。
總之,園區合作模式的探尋與歸納為產業園區合作提供了模板及依據,綜合應用一種模式或多種模式相結合是產業園區合作時需要優先考慮的問題,通過合作模式透析園區合作的基本特征與趨勢對研究產業園區可持續發展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三、 產業園區合作特征與趨勢
1. 園區合作特征。
(1)合作主體多元化。園區合作由原來的園區內產業主體如企業間、企業與中介機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等發展成為園區內產業主體與園區間產業主體等多主體并存合作發展,同時由多個彼此業務相關聯的主體產業互相進行合作,特別是通過產業系統內產業優勢互補、要素資源相互對接吸引、產業合作間循環經濟等方法實現了產業重組,使得多元化主體間的總體資源得到最優化利用。
(2)合作內容融合化。產業合作強調產業合作邊界的位置,重點關注產業創新及其價值增殖過程中的業務連接關系,從實現方式上看,管理與品牌輸出、資源互補、產業的轉移、技術研發的供需、產業模塊的重組等都可以促進園區產業合作視角下的融合。
(3)合作路徑“三聚”化。以園區內核心企業為軸心展開的上下游關聯產業合作,即遵循“聚核、聚鏈、聚網”三聚路徑的發展特征。其中“聚核”即通過核結構形成一種“場”效應,以分工協同的方式吸納上下游配套企業入駐其產業園區,從而實現外部企業及其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大量涌入和集結,產生內生拉動聚集功能;另一些“核”企業采用高度本地化發展策略,將研發中心、區域總部遷入園區,在區位優勢資源的基礎上,政府運用產業規劃、主導產業引進、稅收優惠等管理手段進行政策扶持和引導,實現外部推動,內外融合以促成主導產業和核心企業的植入;聚鏈即從縱向產業鏈以及以主導產業為中心形成的橫向服務供應鏈促使專業化分工與服務體系在本地企業的根植;聚網就是園區制造、研發、分銷、文化、生活及配套等全面發展,形成內資與外資、內生與外延、區內與區外、硬基礎與軟實力混合集聚。
2. 園區合作發展趨勢。
(1)由縱向的產業鏈上下游合作向橫向與縱向并重的網絡式合作轉變,以園區核心企業為中心上下游業務拓展的產業鏈模式,逐步向以園區主導產業為軸心的產業集群轉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基本經歷了“單個企業→同類企業集聚→產業鏈→產業集群”的發展演化路徑,同時,遵循國外先進園區通行的做法,優惠政策將逐步從區域傾斜轉向技術傾斜和產業傾斜,集群式發展將成為推動園區科技進步的牽動力和助推力。另外,以核心企業為坐標,縱向產業鏈上從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到客戶實現資源價值對流與市場聚焦,以風投、金融、科研院所、中介咨詢服務等構建的橫向價值鏈加速度資源共享與技術轉化,使得縱向產業鏈、橫向產業鏈因為資源的互補性與價值對流特征實現了融合(見圖2)。
(2)由以生產加工型園區向研發高新型園區轉變,由功能單一園區向現代化綜合功能園區轉型。由于高新技術園區功能定位、區位發展及產業吸引聯動的特殊性,決定了高新技術園區適合打造集研發、設計、試制等產業鏈前端,由于高新技術園區的發展活力及持續優勢在于其持續技術創新能力與技術轉化效率,從而推動我國產業園區逐步走向以研發中心、高端產業研發、高科技服務業為主體的研究型高新技術園區。與此同時,與產業鏈條其他戰略環節如智能制造、精準分銷渠道,及其配套的金融、信息、管理、醫療、娛樂、休憩等各種商業服務形成綜合功能園區。
(3)從強調引進大企業、跨國公司向高科技、高成長性“中小微”創新企業集群轉變,由單一以土地運營為主向以綜合產業協同發展轉變,由園區內產業合作逐步向園區間產業資源整合與創新聯動發展轉變。首先,實行高新技術產業市場化、模塊化、專業化合作,可有效分散風險和加快科技研發速度;其次,產業園區通過土地、地產項目等產業要素入股等方式,將土地、園區物業與產業開發結合起來,從單一的土地運營轉向綜合產業開發,同時在打造一流硬環境的同時,還要加強區域文化認同、創新機制及管理服務等軟環境的建設;再次,產業園區作為區域經濟參與全球化競爭國際化戰略實施的先導區,是園區產業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分工、走向國際化的主戰場,產業園區要滿足產業合作所需要的產業定位、科技研發、技術轉化、創業創新等需求,同時還構成一個具有跨層次、網絡化的核心載體,從園區內產業合作走向園區間合作。
四、 結語
園區合作作為區域資源要素價值對流與配置重組的關鍵渠道,關系著園區的快速可持續發展。通過對產業園區合作動因及合作模式研究,發現資源互補、規模擴張、成本驅動、品牌共享是園區合作的四個驅動因素,同時,通過對園區合作的資源類別與合作方式,發現并歸納了園區合作的基本模式即理念互動、項目對接、品牌輸出、資本合作與管理輸出,這五種模式在園區合作模式選擇上可以作為理論依據與實操模板。在此基礎上,總結了園區合作的基本特征與合作趨勢。
參考文獻:
[1] 于麗英.上海與西部地區科技合作模式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2);51-54.
[2] 劉乃全.產業聚集理論及其發展[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2,(4):22-28.
[3] 汪秀婷,程斌武.資源整合、協同創新與企業動態能力的耦合機理[J].科研管理,2014,(4):44-50.
[4] 孔令丞,謝家平,謝馥薈.基于產業共生視角的循環經濟區域合作模式[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3):40-43.
[5] 亞當·斯密.國民則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譯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4.
作者簡介:任浩(1959-),男,漢族,上海市人,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戰略與組織創新、企業間合作;張保倉(1974-),男,漢族,河南省鄭州市人,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戰略與組織創新、企業間合作;佟星(1981-),女,漢族,上海市人,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戰略與組織創新、企業間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