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騏+李江源
摘要:我國家庭農場發展處于起步期,制度尚不健全,農業經營科技水平較低,亟需獲取相應的科技服務,以提升其生產效率。完善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能夠有效促進家庭農場高優農業發展,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有利于農業信息化發展,實現農業現代化,有利于探索循環農業,保障農業食品安全。但是目前我國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在管理體制、資金投入、人力資源、市場化程度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問題,有待通過機制、機構、法律以及多元化服務模式等方面的完善得以實現革新。
關鍵詞:農業科技;家庭農場;推廣服務
科技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重點,而家庭農場作為新時期的農業微觀創新主體,能夠有效承接新技術的發展,將提升農業的科技水平。本文將主要闡述家庭農場背景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的完善。
一、 農業科技服務的概念
1. 農業技術推廣。農業技術推廣在國外有著悠久的歷史。1867年英國曼切斯特大學首先倡導推廣農科技術以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這一提議很快在全英國范圍內得到響應。20世紀初葉,美國受到英國的影響,于1914年頒布《農業合作推廣法》,利用法律的手段,規范了農業技術推廣過程。發展至21世紀,西方發達國家各國普遍推廣農業技術,并以此為基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農業技術服務體系。
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這一概念地提出始于改革開放初,而1992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將農業技術和農業技術推廣局限于農業生產。隨著我國“三農”的發展,科技對農業改革、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支撐作用日益顯現,農村一、二、三產業發展都亟需技術引領。狹義的農業技術推廣概念已經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科學知識、政策法規、產業信息等方面內容將不斷豐富農業科技的內涵。
為此,在新形勢下,胡雷(2013)將農業科技服務定義為面向三農的社會性活動,其將憑借多渠道、多技術、多手段傳播適應時代需求的新技術、新觀念、新信息,以惠及三農,達到改變農村面貌、促進農民小康生活、轉變農業生產模式的目的。高啟杰(2008)將農業科技推廣定義為由推廣服務系統和技術應用系統組成的聯合系統,其中必須注意兩大子系統的效率、溝通、互動,以及相關外部、法律環境的健全。綜上,現代的農業科技推廣應該涵蓋“三農”,形成為綜合了農村教育、技術開發、成果轉化、產業經營以及社會服務的系統。
2. 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對于“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定義而言,不同的學者提出不同的看法。郭霞(2005)指出其狹義定義是為“三農”提供社會服務的組織,包括相應的公共服務、教育研究、企業個人以及合作組織,而廣義的定義則包括除組織外的基礎設施和政策環境。吳德進(2009)認為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包括農業科研、農業教育和農業科技推廣三塊。陳俊紅等(2010)認為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是為農業提供生產全程服務的機構和系統。
當然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信息科技將在農業科技服務系統中扮演重要角色,從而在原有農業科技服務系統基礎上形成擁有信息化功能的現代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以改變原有體系體制僵化、服務單一、人力不足等問題。
與傳統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相比,新體系具有眾多特點。其一,新型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具有信息知識的可復制性,以滿足不同地域、不同農業組織方式的需求。其二,新體系能夠為農業生產提供公益性服務,包括無償的科技成果,以促進農村發展、農民增收、農業轉型。其三,新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具有產學研一體的組織架構,該體系依托產學研的架構能夠提供各種信息和科技服務,以此改進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改進農業生產模式。
2002年后,我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出現多元化趨勢。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度加深,這使得我國農業科技服務發展加快。截止2012年,我國農業科技特派員人數超24萬,農村專業技術協會達13.3萬個。目前我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由公益組織、農業科研院校、農民基礎組織以及龍頭企業引導服務體系等四部分構成,其中政府主導的公益組織,是由農業部門、財政部門、科技協會、公益性推廣服務機構組成的體系,是我國目前農業科技服務的主要力量,而農業科研院校、農民基礎組織以及龍頭企業分別發揮著科技轉化、技術咨詢以及供銷服務等作用。
二、 農業科技服務促進家庭農場現代化經營
1. 促進家庭農場高優農業發展,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家庭農場的發展亟需農業生產的優質化、品牌化和精量化,這就要求農場探索高優農業的發展。農業科技服務能夠利用現代的先進技術,著力培育、研發、引進優質農業品種,促進種苗技術的發展,最終通過改良優質種苗,增強農產品的抗逆性,為家庭農場發展高優農業提供直接的技術支持。
家庭農場在確保農業產品質量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加快農業產業化的進程,而農業科技服務也能為農產品加工提供核心技術。各地家庭農場在開展農產品加工業務時,應因地制宜,立足當地優勢資源,加強高附加值、區域特色產品的研發創新。這就需要農業科技服務提供諸如針對經濟作用、糧食作物以及水產養殖等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技術的研發創新,實現以科技帶動家庭農場產品創新,加快其農業產業化的進程。
2. 支持家庭農場農業信息化發展,實現農業現代化。家庭農場發展現代農業,應大力發展“數字農業”、“精準農業”,這就要求農業科技服務站為家庭農場提供核心技術,實現生產流程管理的精細化,以提升農業生產的抗自然災害的能力。為此農業科技服務可以提供計算機技術、衛星遙感技術以及農產品生產和農業環境的監測系統,實現農業生產經營的電子化、信息化、機械化的操作。同時為促進家庭農場的信息交流,農業科技服務可以建立全國性的農業信息平臺,為農業專業技術的交流提供平臺的保障。
家庭農場在實現信息化作業的基礎上,可以探索設施農業這一現代農業的另一生產模式,以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信息化作業為家庭農場發展設施農業提供了基本的科技監測保障。若農業科技服務為家庭農場進一步提供設施農業所需的技術、設計農業生產基本規劃,則家庭農場能夠實現農業產品的反季節生產和高效化生產,實現現代農業的技術、資金密集型的生產方式轉型。為此,現代農業科技服務可以為家庭農場提供大棚工廠作業技術、智能溫室建設技術等現代設施農業所需的高科技支持。
3. 鼓勵家庭農場探索循環農業,保障農業食品安全。家庭農場規模經營農業,實現農業生產現代化,必須高效且可持續利用農業資源。農業科技服務能夠為家庭農場經營者提供循環經濟和生態農業技術,構建資源再生型循環經濟、資源綜合利用型生態經濟、內部資源循環利用經濟等模式,以此提高土地和勞動力的生產效率。而在循環農業的基礎之上,農業科技服務可以進一步為家庭農場提供技術支持,改變其農業生產的投入要素,以加快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綠色農業、無公害農業等,生產出具有較高市場價值的具有較高保障的農業食品,從而構建家庭農場農業生產的品牌。為此農業科技服務需為家庭農場經營者提供環境保護、生態養殖、標準生產、生物肥料、環境監測等方面的技術服務,以求保障農業食品安全,促進優質農產品生產鏈條的健康發展。
三、 當前農業科技服務存在的問題
1. 管理體制落后。目前,政府主導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管理體制落后,政出多門,缺乏統一的協同效益。政府主導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所屬各專業服務機構自成體系,分工過細,力量分散,配套服務難以滿足農民生產所需,更難以提供綜合性的具有協同效應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落后而又分散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容易導致資源浪費,且政出多門的管理體系使得農業科技推廣服務人員承擔非農科技服務職能,直接影響體系的運營效率。
政府主導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缺乏有效的反饋機制。現有的服務機構既受同級農業部門領導,又自上而下地服從上級服務機構的業務指導。雙重領導的制約使得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的所有項目和環節都由政府決定,而農民缺乏有效的反饋機制,容易導致所提供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與農民實際需求相脫節。
現有政府主導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用人機制陳舊。目前該體系尚未建立現代化的獎懲激勵機制,缺乏有效的績效考核與服務對象意見反饋機制,而與之對應的人才選拔機制也無從談起,這直接影響了基礎服務人員的積極性。
2. 市場化程度較低。雖然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在2002年后開始了多元化的改革嘗試,但是就目前的情況看,仍然處于市場程度較低的水平,尚無法對接市場經濟的發展。其一,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帶有明顯的自上而下的計劃經濟色彩,缺乏針對市場需求的設計。其二,農業科技服務市場缺乏有效的技術咨詢、服務監督、收入激勵、客戶反饋和風險評估制度,這使得農業科技服務市場具有一定盲目性、季節性,有待進一步地完善。其三,缺乏市場競爭,目前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雖然具有多樣性但是仍然依托于政府主導的機構開展服務,這使得政府大包大攬,缺乏有效的市場競爭,容易導致資源的浪費或者供給不足。其四,缺乏農戶需求的反饋機制,目前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過于注重單項的灌輸,而農民在遇到需求或者對新技術產生疑問時,缺乏有效通暢的反饋機制,導致新技術的服務無法達到預期的推廣和運用效果。反饋機制的缺乏,農民無法正確的快速地反映對新技術、新服務的認知和意見,可能導致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的評價產生偏誤,直接影響相關技術的進一步完善。
雖然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服務主體彌補了政府主導機構的不足,但是非政府主導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目前規模較小,調動農民積極性的能力較弱,且由于經濟實力的限制,缺乏對農業生產的產前、產后的科技服務。其次該體系目前尚不規范,組織架構不健全,為形成網絡化、立體式的服務網絡,缺乏有效的、統一的、緊密的指導,難以在大范圍內發揮作用。
3. 資金投入不足。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的資金投入嚴重不足。首先,自從鄉鎮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機構改為事業單位后,政府對農業科技推廣服務事業的投資具有較強的既定性,加上本身投資數量較低,使得政府主導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機構在發放完基本工資后,從而缺乏資金開展有效的服務工作或者組織內部的經驗交流。再者,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自身創收能力缺乏。目前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主要依托于政府主導的體系,即使是多元化的服務主體,也多以公益性的機構為主,不能通過農業科技轉化貢獻獲取應有的貨幣回報,更缺乏自負盈虧和利用市場原則做大做強的能力。
4. 人力資源匱乏。我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的從業人員專業素質相對較低,人力資源匱乏。我國相關從業人員在數量和素質上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差距,如美國縣一級的農業推廣人員有1 300多人,且基本擁有碩士以上學位。反觀我國,基礎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相對單一,僅接受過專業技術方面的教育,而缺乏立體式、全方位的農業科技教育,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所需。再者,我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人員對市場信息的變化不夠敏感,難以對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進行整體統一指導,往往導致從業人員個人僅憑自身經驗或者上級部門的指示,粗略估計市場形勢,容易直接造成農產品滯銷等問題。
四、 促進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完善
1. 加強法律保障。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的制度完善應該法律先行。我國首部關于農業科技推廣的法律是出臺于1993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該法的出臺距今已經20多年,在一定程度上已經無法滿足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的需求,特別是在可操作性和處罰措施方面有待進一步的完善。為此應該從國家層面,通過人大從新修訂新的農業技術推廣法。同時我國各級政府也應該因地制宜,根據實際所需出臺相應的規范條例,以便于在實操層面彌補《推廣法》的不足。
2. 完善體系機制。政府應該完善公益性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機構的聘用、責任和考評機制。在聘用機制方面,政府應該建立公開、公正、公平的招聘、考試制度,競爭上崗,擇優錄取。這就要求建立完善的考試、面試、審核、述職等程序,嚴格甄別優秀農業科技人才,杜絕關系人員的進入。在農業科技推廣責任制方面,為明確責任,做到專人負責,可以通過協議的形式,明確農業科技服務人員的服務區域、對象、職責等,直接建立專業人員與服務農戶之間的聯系,實行責任包干,包田、包戶、包人專項服務。在從業人員考評方面,可以建立“四位一體”的考評機制,即政府部門、推廣服務機構、從業人員以及服務農戶四方共同考核,同時細化定量考核標準,并實行末尾淘汰制度,淘汰末尾機構負責人和末尾農業科技推廣服務人員。
3. 優化體系結構。為優化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的結構,需簡化機構設置,縮短服務流程。從短期來看,政府主導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仍將是我國農業科技服務的主體力量,而為更好的服務農民生產所需,提高這一體系的效率勢在必行。這就要求改變目前機構臃腫的弊端,簡化設置,縮短服務流程。就當前狀況而言,應首先根據市場所需整合資源,簡化部門設置,建議可以裁撤多部門的上級指導部門,而成立新的綜合性的農業機構,統一領導,協調發展,為農民提供有效的、適應市場信息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避免政出多門,減少重復無效服務的可能。
4. 探索多元服務模式。為優化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的結構,需進一步探索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模式。政府主導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由于其自身性質所限,不能涵蓋農民全部所需,為此應發展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各大專院校仍需提供產、學、研一體式農業科技服務,同時部分中專院校可以培養復合式的農業人才,不僅充實科技服務體系,更培養專職農民,以改變農業微觀生產主體。對于企業主導和農民自發組成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機構,這是由市場經濟決定的,也是完善我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的重要市場翹板,對此政府應該出臺政府,鼓勵這些機構為農民提供科研、推廣、生產、銷售、深加工等立體式服務。在創新服務模式方面,可以探索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模式。該模式通過“專家+農業科技+企業+農民”的形式,將最為直觀的農業科技成果展現在農民面前。各地在探索這一模式時,可以因地制宜,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適度流轉土地和選擇發展類型,選擇合適的專家、企業給予農業科技示范園區以技術和資金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十五”計劃研究課題組,陳錫文.“十五”期間農業、農村發展思路和政策建議[J].管理世界,2001,(1):138-144.
[2] 陳俊紅,王愛玲,周連第.北京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發展現狀及創新模式研究[J].農業經濟,2010,(3):42-45.
[3] 高啟杰.農業科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8,(7):32-38.
[4] 郭霞,劉志民,董維春.我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的組織、制度與政策演變[J].生產力研究,2005,(10):40-42.
[5] 胡雷.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研究——以湖北省武漢市為例[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學位論文,2013.
[6] 黃季焜,胡瑞法.農業科技投資體制與模式:現狀及國際比較[J].管理世界,2000,(3):170-179.
[7] 陶敏.依靠科技大興農業[J].管理世界,1990,(1):147-148.
[8] 王川.美國農業推廣項目的管理[J].世界農業, 2005,(12):29-31.
[9] 吳德進.我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構建問題[J].中國物價,2009,(10):49-51.
[10] 尹成杰.關于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2,(4):1-6.
[11] 岳靚,孫超.我國當前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研究[J]. 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488-492.
[12] 智華勇,黃季焜,張德亮.不同管理體制下政府投入對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從事公益性技術推廣工作的影響[J].管理世界,2007,(7):66-74.
作者簡介:陳騏(1990-),男,漢族,浙江省杭州市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系博士后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學、農業經濟學;李江源(1989-),男,漢族,四川省宜賓市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地區金融、地方政府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