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付煤公司3上1001工作面涌水量影響因素,進行排水系統設計,提出大傾角富水層工作面多級連續排水系統。并通過對該排水系統進行驗算,保證該設計的可行性及實用性。經過多級沉淀過濾系統,增加設備使用周期,無需在工作面機尾處設置大型水倉,減少人工投入,為其它礦井類似條件下高效安全推采工作面提供了良好的指導、借鑒和技術保障。
關鍵詞:大傾角;富水層;多級連續;排水系統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01.068
1 研究背景與意義
煤礦井下排水系統是最重要的生產系統之一,擔負著排除煤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各種積水的重任。隨著煤礦采掘工程的不斷延伸,井下排水系統的改造工程會經常出現,如何選擇經濟合理,穩定安全的排水系統方案是煤礦安全生產的一項重要工作。由此可見,研究煤礦井下排水系統對于煤炭企業的安全生產有著重要的意義。
2 付煤公司3上1001工作面概況及涌水量影響因素
付煤公司3上1001工作面位于東十采區中東部,東為歡城斷層,南與3上1007工作面相鄰(未掘),西為北翼軌道巷,北為3上下1002工作面采空區,煤層厚度5.35~5.52m,工作面直接頂為3.51m的粉砂巖,基本頂為16.52m中砂巖,直接底為0.3m泥巖,基本底為6.74m砂質泥巖。采用走向長壁后退式一次采全高綜合機械化采煤法,液壓支架支護頂板,全部垮落法管理頂板,機采平均高度5.2±0.1m。工作面運輸巷沿煤層頂板掘進,巷道采用錨網梯索支護方式,巷道為矩形斷面,高度4.4m,寬度4.2m,斷面積為18.48m2。影響本工作面回采的主要水文因素為:采空區積水、頂板砂巖水、斷層裂隙水、底板水。
①采空區積水。東十采區北高南低,上部3上1002、3上1003、3上1004采空區積水對3上1001工作面生產存在影響。工作面掘進期間已對3上1002采空區積水進行打鉆疏放,共疏放靜積水量18萬立方,現積水水位已低于工作面運巷底板標高,基本消除了采空區積水對工作面生產造成的水患威脅,經實測老空區積水動涌水量30m3/h,出水水量穩定,預計最大涌水量40m3/h。②頂板砂巖水。頂板砂巖水為3上煤層開采時的直接充水水源,屬裂隙承壓水,補給條件較差,頂板砂巖水通過構造裂隙等導水通道對工作面回采產生影響。本工作面材巷側靠近付村向斜軸部,裂隙發育,易形成富水帶,工作面掘進過程中揭露斷層裂隙帶附近均有不同程度的滴淋水現象,正常涌水量為20m3/h,預計最大涌水量為40m3/h。③斷層裂隙水。工作面揭露落差12m斷層,該斷層材巷揭露點處有滴淋水現象,打鉆探查斷層擺動情況時,鉆孔有出水現象。3上1001工作面東鄰歡城支斷層, 掘進過程中對該斷層富水情況進行了探查,鉆探無出水現象,但不排除工作面采動后斷層活化導水可能性。預計斷層裂隙水正常涌水量5m3/h,最大涌水量40m3/h。④底板水。工作面回采后,受采動影響底板裂隙帶波及含水層,將導致底板出水,預計工作面最大涌水量將增加10m3/h。
綜合以上分析,預計工作面開采期間的正常涌水量55m3/h,最大涌水量130m3/h。工作面切眼兩端頭運巷側標高高于材巷側51m,工作面涌水大部分要通過材巷側的排水系統排出工作面,材巷側排水標高差57.4米,運巷側排水標高差43.9米。
3 工作面材巷、運巷排水設計
工作面最大涌水量130m3/h,按照1.5的安全系數工作面需形成排水能力不小于195 m3/h的排水系統。
3.1 工作面材巷
一級排水:材巷非工作面側巷道3#架后方安設一臺QBK-100-20-11.0KW電泵,通過一路四寸管路排到5#水倉(沉淀池);工作面171#架側面安設兩臺風泵,通過一路四寸管路排到5#水倉(沉淀池);1#巷道支架前方備用一臺QBK-100-20-11.0KW的排水泵(流量100m3/h,揚程20米)用備用6寸管路排水。二級排水:6#水倉安設兩臺BQS-100-100-75KW的排水泵(流量100m3/h,揚程100米),均與原6寸管路相連。此兩臺泵使用原兩路電源。5#水倉(沉淀池)內安設一臺BQS -100-100-75KW的排水泵(流量100m3/h,揚程100米),通過截止閥與4寸供風管路相連,已連接電源備用。5#水倉附近,備用一臺BQS -100-100-75KW的排水泵(流量100m3/h,揚程100米)和開關;材巷超前外備用一臺QBK-100-20-11.0KW水泵和開關。并準備好相應的變頭、卡欄。
3.2 工作面運巷
工作面運巷轉載機道水量較小,將4#水倉內的水泵撤除,安設風泵連接到4寸管路向外排水到3#水倉。在3#水倉內安設一臺75KW水泵,與一路4寸排水管路相連。現場備用一臺75KW水泵和開關,可直接接通電源通過4寸注漿管路進行排水。形成工作面排水路線:(1)材巷排水路線:工作面機尾水池→3上1001材巷5#、6#水倉→東十單軌吊車場→北翼軌道巷→-480軌道大巷→中央水倉→地面。(2)運巷排水路線:工作面轉載機→3上1001運巷11#水倉→3上1002運巷→1002運聯→北翼軌道巷→-480軌道大巷→中央水倉→地面。
3.3 沉淀池及水倉施工參數
沉淀池凈尺寸為:長×寬=2.3×1.7m,水倉凈尺寸為:長×寬=2.3×2.1m,以底板為基準向下臥深凈尺寸不小于0.8m。水倉及沉淀池底板漿底厚度為100mm,周邊不再打錨桿支護,周邊及中間隔墻均采用磚砌墻體、沙灰抹面。周邊砌墻厚度為100mm,中間隔墻寬度為200mm。在水倉與沉淀池中間隔墻留兩個出水口,出水口尺寸為:長×高=0.3×0.3m。
4 工作面排水能力驗算
工作面材巷6#水倉至門口排水管出水口1016m,高差47.7m(-524.4m—-476.7m)。一級排水:工作面機尾QBK-100-20-11.0KW水泵的額定排水能力為100m?/h,考慮到水泵老化,排水能力降低,11.0KW水泵的現排水能力為70m?/h,每臺風泵的排水能力為30m?/h,兩臺計60m?/h;備用泵QBK-100-20-11.0KW排水能力為70m?/h,運巷風泵排水能力為30m?/h。合計排水能力230m?/h。二級排水:運巷BQS -100-100-75KW水泵額定排水能力100m?/h。考慮多為修復水泵,排水能力降低,75KW水泵現排水能力為70m?/h;材巷6#水倉內的兩臺BQS -100-100-75KW水泵同時接到6寸排水管路中,其最大排水量為90m?/h;材巷5#水倉內的一臺BQS -100-100-75KW水泵的排水能力為70m?/h。合計排水能力230m?/h。工作面總排水能力滿足195m?/h設計要求。
5 經濟與社會效益分析
該排水系統可以滿足工作面安全高效生產需求,減少設備投入。經過多級沉淀過濾系統,增加設備使用周期,無需在工作面機尾處設置大型水倉,減少人工投入,為其它礦井類似條件下高效安全推采工作面提供了良好的指導、借鑒和技術保障。
作者簡介:馮飛,男,山東濟寧人,研究生,助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