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蕤琳
(哈爾濱醫科大學 宣傳統戰部,哈爾濱 150080)
隨著女性在知識水平、文化素養、教育程度等多方面的全面提升,人們對于女性的思考不再局限于其身心因素,而是考量其社會性別,即當代女性的文化訴求和價值取向,形成一種新型女性文化?;谶@樣的理論視野,應著重分析新型女性文化的內涵與構成要素,在此基礎上從批判和建構兩個層面考量新型女性文化的實現路徑。
新型女性文化和傳統女性主義的相通之處在于它建立在平等基礎之上,但平等并不是對平等化的追求,也不應該被誤讀為在各個領域對男性的全面替代。毋寧說,新型女性文化承認兩性在身心、分工、價值取向等方面的差異性。基于這樣的觀點,新型女性文化強調時間選擇的自由、職業選擇的自由和責任的合理歸屬等三個層面,這也讓新型女性文化區別于傳統的女性主義理論。
作為新型女性文化的載體,新型女性與舊式女性的區別首先表現在時間上的自我滿足,即時間上的自由支配。人的行為在時間之中展開,人的本質也是在時間的綿延中不斷地自我生成。對于女性來說,無論是獨身狀態還是處于婚姻之中,都有自己的現實需要,這些需要包括缺失性的,也包括成長性的。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缺失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以及情感需要;成長性需要則包括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這是人的社會本性的集中體現,即使得到滿足,新的需要依然源源不斷地產生。對于新女性來說,后者的滿足更為重要。自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女性的成長性需要被凸顯出來,承擔了更多的社會分工,家庭關系與社會分工之間出現了一種緊張關系,女性的時間也漸漸被分割,生活開始碎片化,帶來了心理、情感、工作、家庭以及兩性關系等方方面面的問題,隨著上述問題的深入,時間上的自我滿足感漸漸消失,帶來了情緒和行為上的困擾,因為時間上的自我滿足是自由支配自我的一個前提。因此,對于新型女性來說,她們的期待、追求甚至現實困擾都和時間上的自我滿足感密切相關。
傳統女性主義和新型女性文化都把自由和解放作為主題,但新型女性的訴求更為具體,她們不僅追求時間上的自由支配,也尋求一份自由選擇的職業。新型女性承認性別因素對職業分工的影響,但在職業選擇的過程中,她們不再僅僅按照身份、性別、職業的薪酬水平等因素去擇業,更多的情況是,新型女性會考量工作內容是否符合自己的成長性需要,工作類型是否符合自己的興趣。同時,新型女性并不會把某一種單位共同體或社會組織作為自己的終身寓所,她們往往會在工作過程中不斷培養自身的勝任力(competence),根據自身能力和興趣的變化對所從事的職業做出較為合理的價值判斷,并調整其職業規劃和工作目標。實際上,自由選擇職業是獲得時間上自由支配的一個重要現實因素。
時間上的自我滿足和自由選擇的職業觀是新型女性文化對權利的界定,但與此同時,新型女性也強調權利與責任的內在關聯。舊式女性在權力和責任方面的異化是新型女性文化反思的主要內容。和她們不同,新型女性對于責任有新的界定,而不再以家庭和男性為中心。新精神分析學派專家弗洛姆認為,人并不是一張白紙可以任憑文化的浸染;他是獨立的個體,具有能力而且具有特殊結構,當它本身產生適應的時候,是以特殊和確定的方式對外界反應[1]。新型女性追求時間上的自我滿足和職業選擇上的自由支配,與此同時也在更多的領域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和傳統女性相比,她們的責任不僅僅是女兒、妻子、母親等傳統意義上的角色,而且也包括團隊管理者、項目開發者、權益倡導者等新的社會角色。這種變化帶來了機遇和挑戰,一方面,新型女性拓展了其活動領域和社會影響,正如密爾所說:“從正當性上說,在僅涉及他自己的那部分行為上,他的獨立性是絕對的。對于他自己,對于他的身體和心智,個人是最高主權者”[2]。另一方面,新型女性需要為更多的事情擔負責任,承受這些責任所帶來的壓力和評判。
新型女性文化倡導兩性之間在分工、責任和權利等方面的實質性平等,這種實質性平等必須考慮女性的獨特之處,而不是簡單的平均分工和均等給付。新型女性文化的構成要素從敘事方式、交往模式、激發制度、心理機制四個方面都包括這種實質平等原則。
新型女性文化受到后現代女權主義的影響,主張通過一種“模式轉換”實現女性在權力話語中的平等。若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關注女性在歷史文獻和話語檔案中所處的地位。
???、拉肯和伊利格瑞等人從不同的理論視角闡釋了話語對社會實在的建構過程。根據??碌闹R考古學相關理論,女性獲得自我認同的過程也是女性在各類歷史檔案中尋求自我認知的過程。女性認知自我所依憑的真理標準決定著女性對自身的管理,這樣一種自我管理實際上是對男性話語權力的遵從。由此,女性對自身權力的認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所處時代背景話語體系的影響。拉肯則強調女性的“欲望”與語言相聯。語言擁有一種力量,它雖然被使用者所創造,但是也會影響語言的使用者。拉肯認為,語言的發生是一個認知過程,這個過程由想象階段和象征秩序階段構成。“在第一階段中,兒童與母體相連,無區別、空缺或意識,只有身份和存在。第二階段中,兒童與母體分離,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進入了父權秩序,從而在下意識中形成對母體欲望的壓制和基本的壓抑。”[3]124根據拉肯的觀點,就兩性關系而言,對母體欲望的壓抑是行動的動機所在,尋求壓抑本能的釋放則是兩性關系話語的內在機制。露西·伊利格瑞強調女性語言較之男性語言更富有多樣性,這是由于女性的認知模式所決定的,因為女性并不是全然理性的動物,更多的時候,她們的認知并不追求邏輯,而是充滿了想象,因此她們的敘述總會充滿隱喻、象征等因素?!八睆母鱾€方向出發,使“他”無法辨別任何意義的連貫性。在另一方面,如果被迫使用男性的語言,女性總會失去自我,使她的經歷變得支離破碎[3]122。
由此,新型的語言體系是新型女性文化中至關重要的一個要素,它應該充分考量兩性之間的敘事差異,進而形成一種“中立文化語言體系”。第一,中立的語言體系并不是對一切事物都持價值無涉的態度,在評述或文獻的寫作過程中,一些基于人類普遍價值和共通情感的原則必須遵守,比如對生命的憐憫,對他人隱私的尊重以及對他人權利的考量,等等。第二,中立的語言體系并不倡導兩性運用同一性的普遍語用規則,而是基于尊重的態度保持一種平等的對話,這種平等并不是一種預設,而是在兩性交往過程之中形成的。
若要考量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必須去研究交往的社會情境,而社會則是由家庭所構成的,因此在研究兩性交往模式的時候必須從家庭和社會兩個層面分別進行探究。
第一,在家庭組建過程中,愛情是男女兩性結合的唯一動因。后現代女性主義者克里斯蒂娃從精神分析的角度論述了愛的哲學,強調兩性之間的情感因素而非功利因素才是構成家庭的紐帶,由此愛情婚姻的功能不僅僅是繼續維系夫妻雙方的情感,更為重要的是將一種平等的家庭觀念擴展至社會化的過程之中,形成社會性別方面的平等。第二,在社會層次上,兩性應成為為完成共同的事業理想而形成的團隊伙伴關系。從社會分工來看,兩性之間的關系包括同事關系、上下級關系、伙伴關系,等等,一種平等的交往關系是這三層關系的基本構成原則。哈貝馬斯在交往行動理論中提出的原則適用于兩性之間的平等交往模式。哈貝馬斯認為,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帶來了生活的便利,卻也導致了交往的異化,與利相關的交往模式抹殺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對待和道德關懷,因此必須建立一種新的交往關系。就人本身的發展而言,合理和平等的交往與理解具有更為重要的人本學價值[4]。哈貝馬斯所倡導的平等交往,必須以話語的自由交流為基礎,話題的選擇、話輪的轉換都要保持合理的分派。
一是教育公平。“激發”,在教育過程中對女性的行為塑造、心理發展以及自我認同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這里的“激發”是對女性在自身潛力、品格、價值取向等方面的激活,它因人而異,根據自身的個性風格和能力傾向而因材施教。這有利于女性對自我的認知和發展,尤其對于今后的就業選擇會產生一個合理的構念。二是參政公平。參政公平是教育公平的一個后果,這不僅僅是保證女性參政議政的權利,從更為普遍的意義上來看,參政公平是保護女性的升職權,在社會分工過程中被公平對待。三是社會福利偏向。從廣義上看,隨著女性所承擔的社會分工向縱深發展,社會福利政策應全面考慮女性的發展問題,包括健康、升學、就業等方面;從狹義上看,無論是就業女性還是非就業女性都應該有效評估她們的需要和困境,從家庭和社區層面提供一套完善的微觀支持系統。
1.性人格。弗洛伊德提出,性人格這一概念是個體對自身性別的認知與認同,隨著個體的成長,男女兩性會逐漸呈現出一種中性化的身心特征。這些與生俱來的性別特征,在個體成長過程中被不斷地強化。盧賓認為,男女兩性的社會評價與社會認同往往是在分工之中形成的,女性的社會分工往往和“輔助”“家庭”“服從”等相關,因此很多時候都是女性獨自承擔養育子女的工作,但實際上這是形成刻板印象的重要原因。盧賓強調,如果兩性都能夠合理地承擔撫育子女的工作,那么結果會大大不同。男性價值就不會被過高評價;同性戀就不會被社會排斥,進而建立完善的、平等的性人格[5]。
2.社會性格。新精神分析學家弗洛姆提出:“一個社會中絕大多數成員所具有的基本性格結構,它不同于一個社會中不同成員所具有的個體性格。”[6]社會性格形成的作用機制在于社會潛意識,它現實或潛在地存在于文化傳統之中,是一種基于承襲的習得,每個社會成員身上都能夠體現出這種社會性格,它具有雙向度功能——社會秩序的普遍化以及個性的均質化。
若要實現新型女性文化的基本主張,我們可以從批判和建構兩個層面來考量。從批判的層面來看,新型女性文化的實現需要從文學批評和媒介宣傳的“去工具化”兩個向度入手;從建構的層面來看,則需要從宏觀的制度建立和基層的女性組織培育兩個方面實施。
1.文學批評。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海倫娜·西索、朱莉婭·克里斯蒂娃和露西·依利加瑞等女性主義文學家借助了弗洛伊德、拉肯、德里德等人的理論,著重從下意識、人類語言的使用去概括女性寫作的特征。這是女性主義運動的一個里程碑:此前女性主義者將目光集中于女性在兩性關系中的主體性,這依然是一種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而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則反思女性在文學作品中的地位,從敘事模式、形象塑造等方面分析女性的社會性別是如何通過語言被刻畫出來的,跳出了主客二元對立的窠臼。具體來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焦點集中在通過精神分析中的潛意識理論和后現代主義對主體理性主義的批判去揭示女性受到壓迫的根源和實質。
2.媒體宣傳中的“去工具化”?,F代媒體視野中的女性往往被標簽化,以事業型與家庭型女性兩種極端的形象出現。對于事業型女性來說,盡管她們承擔了更多的社會分工,但卻成為工作的附屬品,愛和歸屬的需要無法得到滿足;而家庭型女性則全心全意相夫教子,成為男性的附屬品,自我實現的需要無法滿足。這兩種異化的女性形象都是女性“工具化”的表現,即女性的價值在于她們的“有用性”和“為他性”,而不是其審美屬性和自為性。針對這樣一種女性形象的工具化,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化批判理論的建議是:轉變各種有悖于新型女性要素的風俗、理念和制度等沉疴,從女性的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兩個方面讓人們對女性的社會性別有一個新的認識,建立新時代女性自己的文化,屬人的文化。
1.制度的建立。從宏觀層面來看,制度的建立原則應隨著女性地位的不斷轉變和女性自我認同的獲得而不斷完善,以保障女性的需要能夠得到應有的滿足,價值能夠獲得應用的體現。從女性需要的滿足來看,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等缺失性需要應該得到社會政策層面的保護和關愛,以消除女性由于生理方面的特殊性而可能導致的發展障礙。從女性自我實現的需要來看,女性若要真正實現其價值,應該進一步健全升學就業制度,保障女性能夠獲得公平參與社會分工的機會。此外,執法部門和行政人事部門要制定相應的法律為實現女性非日常生活價值主體性提供法律的保護,具體來說,這就意味著女性文化的基本訴求可以獲得有效的發聲渠道。
2.女性社會組織的培育。從微觀層面來看,女性社會組織的培育有利于新型女性文化的普及。對于女性而言,最重要的并不是建立滿足女性基本需要的服務計劃,而是發展出一套能夠讓女性不斷挖掘自身潛能,發揮自身優勢的長效機制,女性社會組織的建立有利于這種長效機制的探索,能夠讓越來越多的女性成為發現并解決自身問題、滿足自己需要的真正主體,逐漸形成“助人自助”的理念。女性社會組織不僅應該包括女性權益維護、女性訴求表達等功能,更重要的是其存在能夠讓女性團體意識到自身在社會分工、經濟發展、家庭維系以及文化傳播等方面所具有的獨特優勢。
新型女性文化的研究與倡導具有深刻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新型女性文化這一概念的提出為女性主義的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從內涵界定來看,新型女性文化讓學界重新思考女性的社會分工、社會角色以及社會價值,新型女性文化的四個構成要素則讓學界開始關注兩性對話時的話語體系,女性自身的人格建設等重要議題。從現實意義來看,新型女性文化的倡導則在社會層面強調一種合理秩序的建構,這種秩序能夠保障社會環境的安全和社會關系的友善,讓女性獲得自我認同感,有助于她們在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等領域實現其價值。
[1] [美]弗洛姆.追求自我[M].蘇娜,安定,譯.延邊:延邊大學出版社,1987:26.
[2] [英]密爾.論自由[M].李宏圖,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12.
[3] 劉涓.“從邊緣走向中心”:美、法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與理論[M]//鮑曉蘭.西方女性主義研究評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
[4] [德]哈貝馬斯.作為意識形態的技術與科學[M].李黎,郭容義,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107.
[5] 柏棣.平等與差異:西方后現代主義女性主義理論[M]//鮑曉蘭.西方女性主義研究評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8.
[6] [美]埃里西·弗洛姆.健全的社會[M].歐陽謙,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