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明(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教授)
落實十九大精神 以良法促發展保善治
王利明(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教授)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法治的本質是“良法善治”,正如亞里士多德所指出的:“法治應當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本身又應該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良法應當反映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符合公平正義要求,反映社會的發展規律,維護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
以良法促發展、保善治,關鍵是要制定良法。良法(good law)是善治之前提,要實現善治,就需要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通過立法規定相關的程序、制定行為規則、劃定行為自由的界限等方式,達到合理配置社會資源、合理分配權利義務、明確權力與責任等目的。只有制定了良法,治理才有充分的依據。善治本身是規則之治,沒有良好的規則,規則缺乏或者規則相互沖突均不能實現善治。只有良法才能保善治。善治的應有之義就是厲行良法,善治的各項治理方式都必須靠良法來確認。
以良法促發展、保善治,當前就是要制定一部體系科學、規則合理,立足中國國情,反映21世紀時代精神和時代特征的民法典。2017年3月15日通過了《民法總則》,這是我國民法典的總則編,可以說,這實質性地開啟了民法典編纂的任務。接下來要開展民法典各分編的制定工作,在這個過程中,尤其需要落實十九大精神,加強人格權立法。因為人格權是關系到個人人格自由和人格尊嚴的基本民事權利。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保護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人格權”一詞首次寫入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具有重大深遠的意義。這體現了我們黨對人民權利的尊重和保護,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對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不懈追求。我國正在編纂的民法典應當根據十九大報告的精神,加強人格權立法,并使其在民法典中獨立成編。一方面,人格權獨立成編是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人們基本的物質生活得到保障之后,對人格尊嚴的需求就更加強烈。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我們不僅僅要使人民群眾生活得富足,也要使每個人活得有尊嚴,維護個人的人格尊嚴本身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前提。通過人格權獨立成編,明確規定公民具體享有哪些人格權,這些權利的內容是什么,以及在權利遭受侵害的情形下如何保護這些權利,就可以充分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也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體現。另一方面,人格權獨立成編是適應互聯網、高科技時代的需要。我們進入了一個科技爆炸的時代,高科技的發明給人類帶來巨大福祉,但大量的高科技也具有一個共同的副作用,這就是對每個人隱私和個人信息的威脅??萍嫉谋ㄒ呀浭沟萌祟悷o處藏身。我們進入一個大數據時代,但在開發和利用大數據時,如何尊重和保護個人隱私和信息,也是各國法律普遍面臨的嚴峻挑戰。實踐中,網絡謠言、網絡暴力、“人肉搜索”、信息泄露等現象層出不窮,其侵害的對象主要就是公民的名譽、隱私和個人信息,網絡空間“侵權易、維權難”的問題嚴重,急需有針對性地加強人格權立法,提升高科技、互聯網時代人格權的保護水平。
以良法促發展、保善治,需要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維護憲法權威?!薄昂蠎椥詫彶椤笔乾F代法治國家實施憲法、約束公權力的重要機制,其重要功能已經為許多國家的憲法實施經驗所證實。合憲性審查是維護法律體系統一性的重要保障。一個國家的法律體系必須建構在憲法的基礎上,形成統一的合憲性法秩序。我國《憲法》第5條規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秉h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報告提出,“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這就要求立法必須依據憲法,從而使得憲法的精神、原則和規范在法律中得到具體貫徹。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以及其他的規范性法律文件也應當體現憲法精神。目前,我國的立法主體具有多元化的特點,2015年《立法法》修改之后,282個設區的市擁有地方立法權。截至目前,有立法權的地區已制定了地方性法規4000多件,未來地方性法規的數量還將大幅度增加。實踐證明,這些地方性法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受地方利益的局限,一些地方立法可能無法關注到國家的大局,也可能出現超越立法權限或者不當限制公民的基本權利的情況,這些問題在實踐中已經出現。如果不建立有效的合憲性審查制度,將難以有效保障國家法律體系的統一性,無法充分全面保障公民基本權利。所以,必須建立一個統一國家法律體系的審查機制,十九大報告提出“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可以說是針對我國立法的現實問題正當其時作出的正確決策。
(責任編輯:張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