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澤淵(中共中央黨校政法部主任、教授)
推動社會治理的社會化與法治化
卓澤淵(中共中央黨校政法部主任、教授)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這一目標的確立必將對中國的社會治理產生重大影響,它將社會化與法治化相提并論,一起作為我國社會治理的新的目標,給了我們新的啟示。
我們首先來看社會治理的社會化。它是社會治理科學發展的重要目標。社會治理本來就應該是社會的事情,就應該由社會公眾包括人民群眾發揮主導作用。但是長期以來,社會治理的任務被整體地交給了政府,甚至被認為主要是政府的責任,這實在是對社會治理的嚴重誤解。我們必須從社會治理的政府管制模式中走出來,實現社會治理的社會化,這是當前社會治理改革的重要任務。
社會治理社會化,意味著要充分發揮社會主體的積極作用。要使各種社會主體天然地成為社會活動的發起者、組織者、決策者、參與者、享有者,成為社會治理中最活躍、最具有活力的因素。在社會治理中,要充分尊重各類主體的自主性、積極性、參與性,使之發揮出應有的效用。這是政府的責任,也是法律的使命。
社會治理社會化,意味著要充分發揮社會民主的重要作用。讓人民群眾對于自己的社會事務有發言權、決定權,在社會治理意義上實現當家作主。人民的事情交由人民自主決定。社會民主對于任何國家的意義都是重大的,只有具有充分的社會民主,人民才能切實地享有政治民主。社會民主是政治民主的根基和平臺。社會民主要靠長期培養,漸進養成。一旦成熟,也就根深蒂固,既難以被改變,又能時時發揮效用,成為社會持續穩定的有力保證。
社會治理社會化,意味著要發揮社會自治的重大作用。社會從一產生開始都有并不依賴政府的性質。就政府與社會的關系而言,甚至可以說是社會產生了政府,而不是相反。是社會的建立才產生了公共事務。因為公共事務需要專門的機構來處理,政府才具有了產生的必要性。是人民用行動來組建政府,政府的產生才具有現實性。社會自治,應該廣泛存在并自主運行,惟有法律與道德才能設定其邊界。社會自治廣泛存在于農村的村社、村組、鄉鎮,存在于城市街道、社區、小區,等等。
社會治理社會化,意味著要發揮政府治理的保障作用。一般地說,政府都會給社會自治留下空間。這個空間是社會自我調節的空間。社會的自我調節與自我修復的功能發揮得愈好,社會就愈是安全穩定,人民的生活愈是幸福美好。社會自治并不需要政府時時參與與處處介入,政府只是在社會治理失靈的時候,才具有獨特的意義,它是社會得以良性運行的外在而必要的保障。政府是社會治理的制度設計者、積極協助者和秩序維護者,但是它并不代替任何一個主體參與社會生活,更不隨意剝奪哪一個社會成員的社會權利。
社會治理的法治化是又一個重要的目標。社會治理的法治化,是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與必然結論。
社會治理的主體是多元的。多元社會主體之間得以協調行動、整合力量,都離不開法律作用的發揮。社會成員中的每一個都是當然的社會治理主體,都有權參加社會治理工作,承擔相應事務。社會成員在社會治理中的權利義務,需要法律來加以規范;社會成員之間的矛盾糾紛需要法律加以解決。只有讓法律的作用在社會治理上體現出來、發揮出來,我們才能說這樣的社會是法治社會。
社會治理的方式是多種的。社會治理的方式、情形各異,但都需要相應的法治發展與之相適應。傳統、習俗、道德、法律都在社會治理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各種社會治理方式之間的對立、沖突如何解決,一直是政治家們面對的超級難題。其實只要在盡力發揮傳統、習俗、道德作用的基礎上,堅持法律至上,許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社會治理需要解決社會與國家、政府、權力、個人之間的關系。這些關系必須首先從法律上加以厘清并確立。要運用法律來發揮政府作用,要運用法律來規范政府行為,還要運用法律來防止政府侵權,防止其作用的不當發揮。所有這一切都需要最好的、法治化的體制和機制。
社會治理的內容是多樣的。多樣的社會治理內容要求法治化。社會治理涉及方方面面,結果也是形形色色,不一而足。社會治理涉及個人生活起居、住宅小區、公共綠化、體育場所、晨練早操、廣場舞蹈,涉及婚姻、家庭、財產、鄰里、物業、戶籍等各種各樣的社會現象和社會關系,以及由此產生的矛盾糾紛。社會治理內容的紛繁,給人們提出了嶄新的要求——法治化。只有將重大的社會治理或者社會治理中的重大問題交由法律來調整,人們才可能獲得應有的社會預期,有效地促進社會的良性發展。
社會治理的社會化與法治化,既有各自的內涵,也相互聯系和影響。應促使社會化與法治化同步推進,以形成良好的社會治理格局。要使社會治理因社會化而深刻,因法治化而穩定,將社會化與法治化有機地結合起來,是中國社會治理良性發展的必由之路和康莊大道。
(責任編輯:張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