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喜(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國家2011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教授)
論《律師法》修改的背景、原則和進路*
王進喜(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國家2011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教授)
律師制度是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律師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是當前司法改革的重要組成篇章之一。伴隨著當前部分司法改革任務的完成,《律師法》的修改必然要提到議事日程上。本文僅就《律師法》修改的背景、原則和主要進路進行初步討論。
法律的制定與修改應當與法律所處的環境相適應。距離2007年修改《律師法》已經過去了十年,《律師法》所處的國內和國外環境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律師法》的修改應當考慮相應的背景。這些背景有:
(一)我國法律職業的構成發生了結構性變化,律師行業成為中國法治建設的重要基礎。我國現在的律師隊伍是在1979年恢復辯護制度后,根據1979年《刑事訴訟法》和1980年《律師暫行條例》恢復建立的,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與法官、檢察官隊伍的數量相比,律師數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不充分的。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呈現一種法官、檢察官數量遠遠多于律師數量的現象①例如,1986年,全國律師工作人員人數(含其他工作人員)合計為21546人,全國檢察機關工作人員人數為 14,0246人,全國人民法院干警162486人;1995年,全國律師機構工作人員人數合計為90602人,全國檢察機關工作人員人數合計為208320人。參見《中國法律年鑒》相應年度數據。。經過30余年的改革和發展,上述局面發生了顯著的結構性變化。2016年人民法院全面推進司法責任制等基礎性改革,基本完成法官員額制改革,全國法院產生入額法官11萬名②參見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7/03/id/2577039.shtml,2017年6月20日最后訪問。。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2017年工作報告,通過嚴格考試和審查,已遴選出71476名員額制檢察官。而截至2017年,我國律師人數已經突破30萬,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建設法治國家的一支重要力量。律師數量畸少的情況已經一去不復返。中國法律職業的構成發生了結構性變化。律師的法律服務活動在國家政治、經濟、文化、體育等各個領域和層面無所不在,成為依法治國戰略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從而成為觀察中國法治建設質量的一個重要窗口。忽視律師隊伍的建設,必然影響中國法治建設的全領域。很難想象,如果沒有一支訓練有素的辯護律師隊伍,如何保障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的改革取得成功。沒有一支職業道德高尚的律師隊伍,從律師中選任法官、檢察官的制度③參見中共中央辦公廳《從律師和法學專家中公開選拔立法工作者、法官、檢察官辦法》(2016年6月)。就會淪為一句空話。
(二)社會對律師行業的認識到了一個新的階段。30多年來,我國社會對于律師行業的認識在不斷深化。1980年《律師暫行條例》第2條規定,“律師是國家的法律工作者”。1996年《律師法》第2條則規定“律師,是指依法取得律師執業證書,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與此同時,該法規定了國資所、合作所、合伙所三種組織形式。與1980年《律師暫行條例》的規定相比,這些規定,打破了所有制觀念的束縛,激活了律師行業的生產力。2007年《律師法》第2條基本吸收了1996年《律師法》的思路,指出律師是“依法取得律師執業證書,接受委托或者指定,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同時在該條增加一款,即“律師應當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維護法律正確實施,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這一規定明確了律師的公共性、職業性,成為指導律師隊伍思想建設和構建法律職業共同體的法律基礎。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著力建設一支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會主義法治工作隊伍。而律師隊伍則在社會主義法治工作隊伍中的法律服務隊伍中居于首要地位。為此,《決定》提出要“加強法律服務隊伍建設。加強律師隊伍思想政治建設,把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擁護社會主義法治作為律師從業的基本要求,增強廣大律師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自覺性和堅定性”。這些表述解決了律師在全面依法治國中的作用和地位問題,為律師事業的長遠發展提供了思想保障。2015年全國律師工作會議召開,其級別之高、討論問題之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黨和國家對律師行業的重視程度。
(三)科技的發展對律師行業的重大影響日益浮現。近十年來,移動互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對律師行業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互聯網等科技手段的應用重新塑造了律師行業相關問題。互聯網技術、卷宗復制技術等科技手段的運用,實現了信息近用的共時性,在很大程度上解決或者緩解了閱卷難等傳統難題;其次,互聯網等科技手段的應用,為某些律師道德規則的有效執行提供了可能④例如,1996年《律師法》第三十六條規定:“曾擔任法官、檢察官的律師,從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離任后兩年內,不得擔任訴訟代理人或者辯護人。”在曾擔任法官、檢察官的律師在其任職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之外的區域執業的情況下,囿于紙本律師執業證書的信息存儲技術手段的限制,這一規定難以得到有效執行。近些年發展出的載有各種身份信息的卡式執業證書和讀卡技術則有利于解決該問題。。
與此同時,人工智能的發展及其在法律服務領域的應用令人矚目⑤例如,在2011年,美國的一家科技公司開發了一款人工智能軟件e-discovery為委托人提供法律分析服務,它效率極高,用數天時間就分析了150萬份卷宗,但是僅收取了10萬美元的費用;2015年5月,英國博聞律師事務所(BLP)向他們研發出來的合同機器人發出了第一個指令——處理在線文件的審閱,兩秒鐘后,合同機器人提交了首批資料分析結果。這是專業律師團隊大約幾個月的工作量。參見http://tech.hexun.com/2016-05-18/183910823.html,2007年6月20日最后訪問;2016年10月15日,無訟創始人蔣勇律師正式發布了中國法律市場上首個機器人——法小淘。參見http://www.robot-china.com/zhuanti/show-2757.html,2007年6月20日最后訪問。。毫無疑問,人工智能不能完全取代律師,但是人工智能的發展,將造成律師行業的重新洗牌。這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移動互聯、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科技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法律服務的解集,促進了律師服務的產品化;其次,這些技術手段在法律服務領域的應用,在數據收集、文獻檢索方面將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人工,使得非訴業務中占相當比重的收費片段喪失。當然,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在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背景下,人工智能等技術絕對不可取代的訴辯律師的重新崛起,有了重大可能。
此外,移動互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學技術在法律領域的應用,也開始逐漸重塑公安、檢察等機關的辦案流程,以集中辦案中心為模式的改革所呈現的辦案流程的分解化、專業化、流水化特點,改變了傳統的辦案模式,也應當促使律師行業思考服務模式的改革。
(四)律師行業存在的某些問題必須加以面對和解決。盡管我國律師隊伍得以迅猛發展,但是一些長期困擾律師行業發展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除了廣大律師長期關注的律師權益保障問題之外,在律師行業的規范、管理方面,長期存在始終難以有效破解的重管理而乏規范的現象⑥換言之,是實踐中,各級司法行政機關和律師協會始終在強調的律師行業的規范管理,重視程度不可謂不夠,但是始終缺乏有效的規范。律師規范管理的長效機制始終未能有效建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運動式”治理現象。。例如,我國律師行業迅猛發展態勢與管理隊伍建設之間的不平衡,已經嚴重影響律師行業的健康發展。例如,北京市市級司法行政部門律師行業管理人員編制約30人,而所面對的管理和服務對象則是逾26000名律師;天津市市級司法行政部門律師行業管理人員編制約10人,面對的律師是6000人;云南省省級司法行政部門律師行業管理人員編制5人,面對的律師是8900人。司法行政部門長期疲于應付具體管理和服務問題,難以進行以監督為主要方式的宏觀管理,兩結合管理模式長期逡巡不前。再如,律師行業管理需求與管理手段長期不平衡。《律師法》被視為僅僅是圍繞律師這一主體而組織的法律,忽視了對律師服務周邊主體的規制,對非律師人員參與律師法律服務的問題,沒有作出任何規定。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近些年一些被吊銷執業證書人員參與甚至主導法律服務活動而對此加以管理時無法可依的局面。此外,現有行政處罰、行業紀律處分的手段和程序、相互銜接等方面也存在諸多問題。再如,法治建設需求與律師隊伍職業道德建設現狀之間也存在嚴重不平衡。面對律師行業隊伍建設存在的諸多突出問題,現有律師職業道德規范缺乏有效和系統的回應,迫使我們必須思考律師職業道德建設和執行的機制問題。
(五)法律服務行業的全球化競爭已經不可避免。衡量全球法律服務市場活力的重要指標之一是跨境律師事務所合并活動。2015年,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這一亞洲規模最大律師事務所與全球十大律師事務所之一的Dentons律師事務所正式合并,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律師事務所,這一標志性事件表明中國律師事務所開始不拘泥于國內法律服務市場,開始布局國際法律服務市場⑦2017年6月,大成律師事務所再次將宣布與秘魯的Gallo Barrios Pickmann律師事務所合并,此次合并將為Gallo Barrios Pickmann的委托人帶來六大洲、六十多個國家、數千名資深專業人士所提供的服務。同樣,大成在全球現有的客戶將可以直接得到Gallo Barrios Pickmann在秘魯的首都利馬所提供的專業咨詢。參見https://www.dentons.com/zh/whats-different-about-dentons/connecting-you-to-talented-lawyersaround-the-globe/news/2017/june/dentons-approves-combination-with-perus-gallo-barrios-pickmann,2017年8月10日最后訪問。。近年來我國繼承和發揚古絲綢之路精神,結合時代背景和世界大勢,提出了“一帶一路”這一重大倡議。法律服務行業走出國門,應當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當充分利用這一歷史機遇,不斷創新律師法律服務實踐,將律師行業發展與國家發展戰略密切結合在一起。因此,《律師法》對于律師行業的規制,必須有全球化律師規制的視野。
修法不易。從上述《律師法》修改的宏觀背景出發,《律師法》的修改應當注重這樣幾個原則:
(一)律師行業發展的數量與質量并重。1996年《律師法》的重要成就之一,就是打破了律師身份、律師事務所所有制形式等方面的束縛,激發了律師行業發展的活力,解放了律師行業的生產力。中國律師行業20多年來在數量上的巨大發展,得益于1996年《律師法》的宏觀布局。但是,限于歷史條件,1996年《律師法》在律師隊伍建設質量方面的設計是不充分的,這種做法在2007年《律師法》的修改中也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這突出表現在律師準入條件上⑧在準入條件上,2007年《律師法》與1996年《律師法》相比,并無實質性變化。。因此,在根據我國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繼續發展律師隊伍的同時,應當重視律師隊伍建設的質量問題,在《律師法》中加強保證律師隊伍質量素質的制度設計。
(二)律師行業的規范和保障并重。當前我國律師隊伍已經超過30萬人,廣大律師隊伍在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維護法律的正確實施、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與此同時,極個別律師和律師事務所也存在著執業不規范的問題,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規范就是一種保障,是保護律師的基礎工作。行業規范要防微杜漸,走在法律、行政規范的前面。因此,《律師法》修改不僅要推動建立和落實律師權利救濟和保障機制,也要充分重視律師行業規范建設。在推進依法保障律師執業權利的同時,應當積極主動地規范律師的執業行為,二者不可偏廢。從國外的經驗來看,律師行業未能進行足夠的規制的結果之一,就是其他決策者挺身而出,來補充或者取代律師行業的監督。例如,在21世紀早期美國律師參與了一些重大金融丑聞,例如安然事件,這沒有導致律師行業對這些律師的懲戒行動,因而最終導致了國會針對律師的新的重大立法。盡管美國律師協會激烈反對,國會仍然通過立法要求上市公司的律師就可能的欺詐情況向公司領導層進行內部層報⑨See Deborah L. Rhode & Paul D. Paton, Lawyers, Enron and Ethics, in Enron: Corporate Fiasco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625, 628 (Nancy Rappaport & Bala G. Dharan eds., 2004).。
(三)律師行業發展的現實性與前瞻性并重。所謂現實性與前瞻性并重,就是說《律師法》修改不僅要落實近些年來司法制度改革、律師制度改革取得的一系列成果,解決好我們所面臨的迫切的現實問題,而且要做好未來律師行業發展的謀篇布局工作,充分發揮《律師法》對行業發展的指導作用,放眼世界、放眼科技未來,增強中國律師服務的國內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四)律師行業發展的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并重。在法律服務全球化的背景下,毫無疑問,應當促進律師執業組織形式的變革,形成中國律師行業走出去的能力;另一方面,當前國內法律服務市場管理盡管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整合,但是碎片化的管理模式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觀。近日發生的“廣州華南律師事務所有限公司”事件⑩參見http://www.gzsfj.gov.cn/webInfoPublicity/newsDetail/16863.html,2017年8月25日最后訪問。,充分說明了對國內法律服務市場進行統一管理的必要性。因此,應當通過立法形式,促進國內法律服務市場的統一管理。
(五)狹義律師法建設與廣義律師法建設并重。律師法一詞具有不同的含義,可以區分為法典化的律師法與律師法規范。法典化的律師法,即法典意義上的《律師法》,就是指冠以律師法之名、具有章節等法典結構特征的獨立法典。法典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系統性。律師法規范,則是指規范意義上的律師法、實然的律師法,即規制律師管理體制、律師職業及其職業行為的所有規范,對應的英文可以稱之為“the law governing lawyers”或者“the law of lawyering”。當然,這里的law,也是規范層面的意義,包括對律師職業及其職業行為具有規制作用的各種形式的不限于《律師法》法典的規范淵源。毫無疑問,《律師法》本身不能有效解決律師行業發展與管理的所有問題。例如,律師的訴訟權益保障問題在《刑事訴訟法》等法律中加以重點解決似乎更好。再如,限于《律師法》本身的格局和篇幅,諸如利益沖突等律師職業行為規范問題留待專門的律師職業行為規則/規范加以規定更好。因此,在修改《律師法》的同時,處理好狹義律師法建設與廣義律師法建設之間的關系,解決好廣義律師法的發展空間問題,是《律師法》修改應當堅持的一個重要原則。
就《律師法》的修改,應當重點關注下列問題:
(一)明確加強律師執業權利保障的場域。1996年《律師法》從當時我國律師行業發展的具體歷史背景出發,對律師的執業權利保障作了諸多規定?例如,1996年《律師法》第1條在闡述《律師法》的立法宗旨時,不僅強調了“完善律師制度”,也將“保障律師依法執行業務”放在了突出地位,并在總則中規定“律師依法執業受法律保護”。。但是從實踐的情況來看,《律師法》中關于律師執業權利的規定落實得并不理想。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律師權利保障的重點防線不在《律師法》。律師執業權利在很大程度上是委托人個人權利的延伸,例如會見權本身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會見律師的權利。律師執業權利落實的不好,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刑事訴訟中,我國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保障還不充分。因此,應當在進一步落實現有司法改革成果的修法活動中,在憲法、刑事訴訟法等部門法中充分解決律師執業權利的保障問題。《律師法》在對律師執業權利規范進行再行表述的同時,應當重點完善律師的職業性權利和義務,對職業特免權和豁免、保密義務等問題作出科學、系統的規定。
(二)重新確立律師法的行業組織法地位,完善兩結合管理體制。現行《律師法》第4條規定:“司法行政部門依照本法對律師、律師事務所和律師協會進行監督、指導。”然而該法對于司法行政部門如何對律師協會進行監督和指導并沒有作出任何規定。因此,在司法行政部門與律師協會的關系上,該條規定事實上是空法條、無效法條。在實踐中,司法行政部門對律師協會的上下監督關系錯位為左右分權+上下行政監督模式。一方面,在對律師行業的管理,司法行政部門與律師協會呈現一種分權模式。這突出表現為職業行為法制定和執行主體疊加,對律師職業行為,司法行政部門規定有《律師和律師事務所違法行為處罰辦法》,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制定有《律師執業行為規范》,并相應配套有行政處罰手段和行業處分手段,從而形成了二元化、分散式的律師職業行為法格局。在這種分權管理活動中,造成了律師職業行為法的重疊、真空,律師協會管理手段軟弱等問題。另一方面,司法行政部門對律師協會采取了行政管理方式,律師協會被視為司法行政部門的下屬部門,律師協會的內部運作仍然有著濃厚的司法行政管理色彩。因此,《律師法》修改的重點問題之一,就是真正落實司法行政機關與律師協會之間的監督與被監督關系。司法行政機關對律師協會的監督,主要是對其規制職能的監督。司法行政機關在監督的過程中,應當確定監督的目標、監督的程序。在《律師法》就律師協會的規制職能設定了科學、可行目標的情況下,司法行政機關應當監督律師協會對這些目標的落實情況,以及律師協會未履行、未充分履行其職責情況下的處罰措施?近些年來英國、澳大利亞監督律師協會的做法,可以加以借鑒。例如,英國《2007年法律服務法》成立了法律服務理事會,對事務律師協會、出庭律師公會等一線規制者所進行監督,其監督措施包括公開申飭、經濟處罰、干預、吊銷對核準規制者的委任等手段。。司法行政部門應當不再承擔具體的投訴調查、懲處等工作任務,從繁瑣的具體事務中解脫出來,做好律師行業發展的謀篇布局這篇大文章。
(三)明確律師協會的性質,加強律師協會的組織能力建設。現行《律師法》第43條規定:“律師協會是社會團體法人,是律師的自律性組織”。應當說,這一規定既強調了律師協會對律師行業的代表職能(社會團體法人),也強調了律師協會對律師行業的規制職能(自律性組織)。但是,從立法和實踐情況來看,對律師協會的代表職能重視得多,對其規制職能重視得少。例如,現行《律師法》第46條關于律師協會職責的規定,在律師協會的規制職能和代表職能的排列布局上呈現一種意識不清的混亂局面?該規定,律師協會應當履行的職責有“(一)保障律師依法執業,維護律師的合法權益;(二)總結、交流律師工作經驗;(三)制定行業規范和懲戒規則;(四)組織律師業務培訓和職業道德、執業紀律教育,對律師的執業活動進行考核;(五)組織管理申請律師執業人員的實習活動,對實習人員進行考核;”(六)對律師、律師事務所實施獎勵和懲戒;(七)受理對律師的投訴或者舉報,調解律師執業活動中發生的糾紛,受理律師的申訴;(八)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以及律師協會章程規定的其他職責。”(一)、(二)、(四)(組織律師業務培訓)、(七)(受理律師的申訴)無疑是律師協會的代表職能;其他規定則是律師協會的規制職能,其中很多規制職能是在2007年修改《律師法》時增加的內容。這種布局和立法史表明,立法并沒有有意識地將律師協會的規制職能放在首位。,這在律師協會的章程方面,突出表現為對其代表職能規定得多,對承擔規制職能的專門委員會規定得少。在實踐中,這還表現為各地律師協會在機構設置、人員配置、資源投入上做法不一、各行其道,律師協會各種專業委員會的建設蓬勃發展,而律師協會專門委員會的建設則乏善可陳等方面。因此,要真正落實司法行政機關宏觀管理,必須強化律師協會的規制職能的建設。要明確《律師法》中的律師協會不是社會團體法人,是代表國家對律師行業進行管理的法定協會?律師協會作為承擔國家行政管理職能的法定協會,并不妨害其承擔一定的代表職能。,形成以規制職能為重心的律師協會職責體系,合理配置三級律師協會的職責,加強專門委員會規范化建設。
(四)律師協會規制職能與代表職能的適當區分。如前所述,現行《律師法》關于律師協會職責的規定,涵蓋了律師協會規制職能與代表職能兩個方面。但是,這兩個職能之間存在結構性沖突。比如,中華全國律師協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律師行業懲戒工作的意見》(2013年3月29日)指出,“目前,律師行業懲戒工作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一些地方律師協會思想認識上存在著‘家丑不外揚’的想法和‘從輕處罰就是保護律師’的認識,因此,對違規行為能從輕就從輕,能不追究就不追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違規違紀行為得不到應有的懲戒,懲戒工作失之于寬,失之于軟”。這在實踐中還表現在律師協會對于律師職業行為規范的制定工作不重視、不投入,各類規范的科學性、有效性尚待加強上。因此,《律師法》的修改,要高度重視規制職能與代表職能的適當區分問題,保證規制職能應有的獨立性、統一性。近些年來英國、澳大利亞在保障律師協會規制職能的獨立性方面的做法,可以加以借鑒。例如,英國2007年《法律服務法》第30條(與行使規制職能有關的規則)規定,法律服務理事會必須制定規則(“內部治理規則”),列明核準規制者應當達到的要求,以保證:(a)核準規制者對規制職能的運用,不會受到其代表職能的損害,以及(b)與行使核準規制者的規制職能有關的決定的作出,在合理可能的情況下,要與行使其代表職能有關的決定的作出相獨立。英國法律服務理事會《2009年內部治理規則》明確要求,每個相關核準規制者,要將履行規制職能的責任,委任給沒有代表職能的組織(無論是不是獨立的法律實體)。
(五)完善律師準入、續展、恢復執業制度。現行《律師法》的準入和退出機制是當前律師隊伍管理中的薄弱環節,應當是《律師法》修改的重點。應當確立以“執業適當性”為中心的執業證書管理制度。這涉及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1. 將“品行良好”的準入條件,修正為“執業適當性”條件。現行《律師法》第5條第1款第(四)項的“品行良好”要求,存在考核項狹窄、考核程序不公開等問題。建議將該要求拓展為“執業適當性”要求,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做法,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進一步細化。
2. 將律師年度考核制度改造為律師執業證書續展制度,納入立法。換言之,“執業適當性”不再是首次申請取得執業證書時的考察內容,而是持續性的考察內容。在對律師執業證書進行年度續展時,重點關注律師是否保持了“執業適當性”。
3.建立“執業適當性”的動態管理制度。在持有有效律師執業證書期間,對發生的可能影響律師執業適當性的事件,律師應當在規定的時間內以規定的方式向頒證機關報告,頒證機關根據情況確定應當采取的行動,例如暫停執業證書或者就持有執業證書設定相應條件。
4.完善恢復執業制度。現行《律師法》規定的對律師行政處罰的方式之一是停止執業。律師被停止執業,應當視為喪失了執業適當性。因此,在律師恢復執業的時候,對于情節嚴重者,應當建立執業適當性的審查制度,改變當前“自動恢復執業”的做法?例如,美國律師協會《懲戒執行示范規則》之規則25,就停止執業6個月以上后恢復執業和重新準入的情況規定,律師僅在達到標準的情況下才可恢復執業或者重新準入,或者在沒有達到標準情況下,就律師應當恢復執業或者重新準入提出了良好和充分的理由規定。。
(六)完善退出機制。在明確了司法行政機關宏觀管理、律師協會代表國家行使對律師行業的規制職能這一前提的情況下,要將現行司法行政機關行政處罰權和律師協會行業處分權進行整合,明確統一的律師職業行為規則作為執法尺度;要建立最終處罰作出前,律師執業證書的暫時停止制度;要明確退出律師隊伍后的管理工作,被吊銷執業證書者參與律師法律服務應當受到限制或者禁止?就此關于美國法的比較研究,可參見王進喜:《美國取消律師資格制度管窺》,《中國司法》,2016年第12期;還請參見英國《1974年事務律師法》第41條(事務律師雇用被革除姓名或者被停止執業的人員)。。
(七)落實現有改革成果。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后,我國積極探索并落實了一系列重要律師制度。例如公司律師和公職律師制度?參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行法律顧問制度和公職律師公司律師制度的意見》(2016年6月)。、律師權利保障制度?參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等《關于依法保障律師執業權利的規定》(2017年9月)。、律師專業化認可制度?參見司法部《關于建立律師專業水平評價體系和評定機制的試點方案》(2017年3月)。。這些改革的成果應當在《律師法》中得以體現和落實。
(八)探索律師事務所新型組織形式。律師事務所作為律師執業機構的形式之一,是律師行業競爭力的要素之一。從當前各國的律師制度改革情況來看,律師執業機構的組織形式改革是一個重點問題,各國在外國律師在本國的執業問題、MDP、非律師人員股權、律師事務所上市等方面都進行了積極探索。《律師法》修改應當考慮到國外的相關探索給我國律師行業發展帶來的挑戰,在律師執業機構的組織形式上保留一定的靈活性。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律師法實施問題研究”和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律師管理體制比較研究”項目成果。
(責任編輯:張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