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永安(湘潭大學副校長、教授)王 聰(湘潭大學法學院)
從訴訟代理人到職業調解人:中國律師職業的新圖景
廖永安(湘潭大學副校長、教授)王 聰(湘潭大學法學院)
在中國傳統社會觀念中,人們往往將律師在糾紛解決中的角色定位為訴訟代理人,律師為贏得訴訟而據理力爭,被視為增進對抗而不是促進合作的調解力量。
然而,在今天,如果一名律師仍然只將目光局限于如何為當事人贏得訴訟而不是促進糾紛解決,那么他將可能會失去更為廣闊的法律市場。美國杰出調解律師丹尼爾·溫斯坦(Daniel Weinstein)直言不諱地指出,守舊派律師總是青睞通過訴訟而不是其他更好的辦法來解決問題,這種想法就如白堊紀恐龍那樣早已過時。在當前形勢之下,律師如果不能掌握現代化的、適應性更強的調解技能,增益其所不能,他將無法承擔律師的職責,也無法勝任為當事人提供更好法律服務的角色。
丹尼爾·溫斯坦的告誡可謂切中要害。因為以訴訟為中心的單一價值取向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經濟條件下各類市場主體的多元利益訴求。與訴訟競技理念所形成的“利益對抗體”相比,調解理念所積極打造的“利益共同體”更契合市場主體利益最大化的交易需求,調解也因此成為當前世界各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在這種市場需求和社會背景下,律師的法律專業技能有了新的用武之地,其完全可以憑借職業優勢成為調解制度的新生力量,將當事人的糾紛在進入訴訟之前就予以消滅。律師作為中立調解員,可以同法官一樣居中調解,平衡雙方當事人利益,促成調解協議的達成。在域外法治發達國家如美國、英國、日本等,律師已經成為調解市場發展的中堅力量,很多知名律師都是優秀的職業調解員。
當前,我國正以全民共建共享的理念創新為動力,深入推進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有效化解各類糾紛,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司法需求,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律師調解無疑可以成為我國多元化糾紛解決供給側改革中新的增長點。與司法調解、人民調解、行政調解相比,律師調解的專業性、高效率、靈活性、非官方性都使得其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能夠在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在實踐層面,一些嗅覺敏銳的律師已經發現了調解服務市場的潛力。早在2006年,德衡律師事務所成立了我國首家律師主導型的社會調解組織,名為“青島市涉外律師調解中心”(后更名為“青島市律協律師調解中心”),該律師調解中心由律師擔任調解員,主持涉外商事糾紛的調解、促進訴前和訴中和解。此后,全國各地陸續成立了一些律師調解組織,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法院特邀調解等方式進行運作。
針對律師調解在實踐層面積累的成功經驗,在制度規范層面,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擴大訴訟與非訴訟相銜接的矛盾糾紛解決機制改革試點總體方案》中便已提出,要推動建立律師調解員制度,并鼓勵試點法院支持律師協會、律師事務所等組建律師調解員隊伍,拓展社會糾紛化解途徑。2015年,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的意見》,更是明確規定要建立律師調解制度,這使我國律師調解制度有了更高層次的政策依據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此次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部聯合出臺《關于開展律師調解試點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首次通過在部分省市開展試點的方式推動律師調解的實踐,表明了國家對律師調解制度的高度重視和認可,為我國律師調解制度的進一步完善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為未來律師調解制度的立法積累了先行先試的探索經驗。《意見》的主要亮點在于:
一是明確律師參與調解的基本模式。主要包括在人民法院、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站)、律師事務所、律師協會設立律師調解工作室或調解中心四種方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實現糾紛解決社會化。
二是加強律師調解工作資質管理。建立律師事務所和律師調解員名冊,加強對律師調解員職業道德、執業紀律、調解技能等方面的培訓,建設高水平的調解律師隊伍,契合了調解職業化、專業化的國際趨勢,有利于我國律師在商事糾紛調解中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共贏。
三是完善律師調解成果的制度保障。包括明確律師調解的基本運作程序、將律師主持達成的調解協議與督促程序、司法確認程序對接以及未達成調解協議時無爭議事實記載機制與訴訟程序中免證事實銜接,通過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律師調解的規范性、實效性和權威性。
四是確立律師調解的利益沖突禁止規則。除傳統的利害關系回避規則外,尤為重要的是,明確了主持或參與過爭議事項調解的律師,不得再通過擔任訴訟代理人等方式參與該爭議事項及相關糾紛的后續解決程序。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意見》還提出,律師事務所設立的調解工作室受理當事人直接申請調解糾紛的,可以按照有償和低價的原則向雙方當事人收取調解費。這為未來律師調解市場化運作奠定了基礎。律師的社會角色和職業本性決定了其必然要追求經濟利益,無償的公益服務無法為律師調解注入持續動力。因此,律師在初期對調解服務實行低收費積累社會資本,通過提供高質量的現代化法律服務,建立良好的市場信譽機制,吸引更多糾紛當事人選擇調解,待律師調解服務市場成熟之后調解費用自然會隨著法律服務市場規律自動調節。這體現了《意見》的前瞻性。
當今世界,整個法律服務市場正處于史無前例的變動之中。未來二三十年間,律師的工作方式將急劇轉變,提供法律服務的全新方式將會浮現。此次《意見》的出臺,為中國律師勾勒了新的職業方向和規劃圖景,為富有創造力的律師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這是一個法律人大有可為、大有作為的時代,律師應該時刻準備好迎接這個時代,增強法律人的社會責任感,充分利用專業特長和職業優勢,深入參與到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的廣闊天地中,為有效處理社會矛盾糾紛與構建和諧社會作出應有貢獻。
當然,由于受到傳統律師執業習慣的影響,我國很多律師目前的定勢思維仍停留在訴訟層面,把贏得訴訟當成唯一的職業成就。因此,要真正發揮律師調解的作用,激勵律師調解的積極性,除了物質和榮譽層面的獎勵以及法律制度層面的保障,還需要加強宣傳和積極引導,促使律師轉變傳統思維理念,重新定位其在糾紛解決中的角色,從只專注于贏得訴訟的代理人向精通于解決糾紛的職業調解人轉型,促進糾紛當事人獲取合作共贏的最大利益。正如日本著名程序法學家小島武司教授所言:“如果律師具有極強的促進和解的技能,讓市民相信他能找到與事件相應的自主解決辦法,那么市民就會以輕松的心情走進律師事務所”。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5ZDC029)“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研究”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