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用公共法律服務平臺架起服務群眾的“連心橋”
本刊評論員
司法部9月14日召開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建設電視電話會議,對推進公共法律服務三大平臺建設等工作進行專項動員部署。司法部部長張軍講話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于“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決策部署,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指示,大力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建設,將公共法律服務網絡延伸至基層,把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工作落得更實,讓老百姓不出家門解決法律難題。
為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加強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決策部署,司法部提出把公共法律服務平臺作為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重要載體,作為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多層次、多領域,體現公平正義價值的公共法律服務的需求,切實增強人民群眾共享全面依法治國成果的獲得感、幸福感。按照孟建柱書記提出的“互聯網+服務”的要求,建設一個體系更加完善、功能和服務更加優化的公共法律服務平臺,讓老百姓有了法律問題都可以到這個平臺來尋求幫助,司法行政機關也在服務群眾的同時,按照“誰服務誰普法”的要求,更好地宣傳了法治理念,發揮了職能作用,展現了嶄新形象,在服務中獲得多贏。
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建設將立足“法律事務咨詢、矛盾糾紛化解、困難群眾維權、法律服務指引和提供”的平臺建設功能定位,統籌整合公共法律服務資源,著力打造實體、熱線和網絡三大平臺,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建設、“12348”法律服務熱線平臺建設、“12348中國法網”建設。到2018年底前在全國范圍內基本實現村(居)法律顧問全覆蓋,到2020年總體形成覆蓋城鄉、功能完備、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務網絡體系,實現公共法律服務的標準化、精準化、便捷化,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普惠式、公益性、可選擇的公共法律服務。
期望公共法律服務三大平臺建設,架起司法行政工作服務廣大群眾的“連心橋”,既讓老百姓不出家門解決法律難題,同時也架起司法行政工作惠民、利民、便民,密切聯系群眾,了解社情民意的“連心橋”,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讓老百姓通過網絡平臺,怨氣得到疏解、疑問得以解答,切實增強人民群眾共享全面依法治國成果的獲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