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視點
為進一步適應“互聯網+”發展趨勢, 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政務信息系統及資源整合共享、強化地質資料公開利用和共享的決策部署, 國土資源部近日印發《地質資料信息管理服務系統建設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構建全國統一的地質資料信息管理服務系統,為地質資料匯交人和社會公眾提供更好服務。《方案》提出,依托國土資源門戶網站和國土資源業務網,在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臺、地質資料信息集群化共享服務平臺、全國重要地質鉆孔數據庫管理與服務平臺、地質資料委托管理系統、地質資料匯交信息公示系統、油氣鉆井數據庫管理系統等已有信息系統基礎上,梳理、整合、構建統一的地質資料管理和服務信息流程,建設形成地質資料信息管理服務系統,支撐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和地質資料館藏機構之間開展跨地區、跨層級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實現地質資料管理和服務信息共享利用,形成全國統一、動態更新、多級聯動、權威發布的地質資料管理和服務體系,為地質資料匯交人和社會公眾提供更好的服務。《方案》要求,地質資料信息管理服務系統建設工作分為方案編制、系統開發、系統試運行、正式運行四個階段,2017年12月底前完成方案編制,2018年8月底前完成系統開發,2019年7月系統在全國部署完成并正式運行。
近日,北京市召開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成果市級驗收會,全市涉及永久基本農田劃定任務的13個區的劃定成果均通過市級驗收,這標志著北京市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全面完成。 北京市共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約151.6萬畝,城市周邊劃定約14.8萬畝,全市簽訂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責任書約2652份,設立永久基本農田保護標志牌及宣傳牌各約2475個。北京市規劃國土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北京作為首都,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高質保量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不光是為了保障糧食安全,還是全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是北京市“減量發展”和“功能疏解”的試金石,要通過高質量完成劃定工作,彰顯北京作為國家首都的模范帶頭作用,體現首善之區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據悉,北京市5月下旬就已初步完成劃定工作,隨即著手部署后續的管理、建設和保護工作,市規劃國土委與市有關部門研究出臺政策,將劃定的永久基本農田全部納入市遠程視頻監控攝像頭覆蓋范圍;將違法占用永久基本農田案件作為“一號案件”進行嚴肅查處;對違法用地及違法建設重點區政府的財政收益進行一定比例扣除,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的要加重扣除比例;結合北京市發展實際,研究永久基本農田與高科技農業、現代農業的銜接,進一步促進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利用。
今年入汛以來,湖北省國土資源廳將地質災害防治作為民生工程及重大政治任務,將不發生群死群傷極端事件作為工作目標,切實增強防災救災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推動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公眾參與、上下聯動”的共防共治工作格局。7月1日,湖北省省長王曉東在湖北《每日要情》第319期上批示:國土資源廳防災減災工作抓得早、抓得細、抓得實,這種積極主動作為和精神狀態值得學習。一抓責任落實。提請省委省政府3次下發文件、多次召開防治工作會議,省地災防治領導小組兩次下發文件,省國土資源廳35次書面布置安排,壓實各級政府主體責任和部門共建責任。深化地災防治“四位一體”網格化管理,將全省劃分成36個片區、103個單元、20335個網格,全部隱患點落實“區定網、網定格、格定員、員定責”。建立省直部門、全省國土資源系統微信群,省領導重要批示精神、重大地災信息做到第一時間傳達至一線群測群防員。二抓隱患排查。組織各地分級分層分點排查,按災害等級、威脅程度分類建庫,落實數據入庫。選派220名應急專家和305名專業技術人員,分區分片提供技術支撐。今年以來,全省4.2萬余名專業技術隊伍、干部、群眾參與排查巡查,其中國土資源系統干部6000余人、網格員2.9萬余人、群測群防員7000余人。目前全省共排查隱患點13868處,處置險情5954起。三抓監測預警。聯合水利、住建、氣象等部門落實日報告、周會商、月評估、季分析、年總結地災防治會商機制,在全省地災防治重點區域成立10個監測保護站,指導13個市、87個縣建立預警信息平臺,及時發布地災氣象風險預警信息,今年以來共發布38次預警。四抓重點防范。推進三峽庫區地災后續規劃實施,強化丹江口庫區地災管控,實現兩庫連續14年地災“零死亡”。會同相關部門,對農村居民房前屋后、學校周邊、山區公路沿線、旅游景區等重點監測點開展實時監測。安排資金4.1億元,抓緊實施73個地災治理項目。五抓應急培訓。組織省、市、縣、鄉、村五級綜合應急演練和專業培訓,各地累計組織應急演練214場,培訓系統干部、監測員、技術員共2.38萬人次。采取印制宣傳冊、撲克牌,制作新媒體等多種形式宣傳普及防災知識,共向25萬余戶群眾發放“防災明白卡”“避險明白卡”。六抓檢查督導。國土資源系統分東、中、西三個片區開展汛期檢查、巡查、排查,重點對宜昌、十堰、恩施、黃岡等山區、景區、庫區、群眾聚集區、移民遷建區進行督導檢查。入汛以來,先后開展3批次檢查督導,實現市、縣全覆蓋。6月24日四川茂縣特大山體滑坡發生后,省政府迅速安排民政、國土資源、住建、交通、水利、地質6個廳局帶領專家,分赴17個市(州)開展為期一周的檢查督導。
7月3日,安徽省政府召開2016年度土地礦產衛片執法監督檢查警示約談會,對土地礦產違法嚴重的阜陽、滁州、淮南三市以及阜陽市潁上縣、界首市、潁州區、潁泉區、潁東區,滁州市鳳陽縣、天長市、全椒縣,宿州市蕭縣九縣(區)政府負責人進行警示約談。國家土地督察南京局派員到會指導。警示約談會強調,各地要從講政治的高度,牢固樹立法治理念,切實增強依法依規用地用礦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要進一步壓實政府主體責任,對照問題清單,對違法違規用地用礦整改工作進行再部署、再推進、再落實,逐項整改到位,確保不留死角。要嚴明工作紀律,對在案件查處中避重就輕、敷衍塞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要堅決予以制止和糾正;對壓案不查、隱瞞不報的,要嚴肅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各地各部門要集中處理和曝光一批典型案件,對問題突出的地區采取限期整改措施。各地要加強源頭預防,下半年在全省開展一次國土資源領域違法專項整治行動。要進一步嚴格獎懲,今年省政府將繼續對違法用地量排名前3位的市,分別按300畝、200畝、100畝標準扣減用地計劃指標,扣減的指標用于獎勵衛片執法監督檢查工作成效顯著的市。從明年起,要進一步加大處罰力度,對連續被約談的市,加倍扣減用地計劃指標。
江蘇省國土資源廳近日印發《關于創新礦地融合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將創新礦地融合工作作為今后一段時期全省國土資源工作的重點任務。《意見》首次界定了礦地融合的內涵,即促進地質礦產和土地資源在調查評價、規劃、管理、保護、利用、監測以及成果信息服務等方面實現全方位協同一體化發展。今年4月,國土資源部在對《江蘇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16-2020年)》的批復中提出:要探索完善礦地融合地質工作新模式,為新型城鎮化發展、區域經濟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民生改善等提供基礎支撐。根據國土資源部的這一要求,江蘇廳及時制定出臺了《意見》。《意見》提出,爭取3年內取得礦地融合創新明顯成效,5年內取得礦地融合創新重大突破,形成適合江蘇省情的礦地融合發展新格局。根據《意見》,江蘇省礦地融合創新工作分三個戰略梯級部署實施。首先,在面上統籌推進,加快成果轉化應用。做到“七個深入”:一是實施國土資源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綜合管理,推進土地質量地質調查,加大耕地土壤污染防治與修復示范力度,推進特色優質土地資源深度開發與應用;二是統籌推進國土規劃編制,將地質調查成果、地質資源環境要素納入國土資源相關規劃編制,實現各規劃功能互補、相互協調;三是推進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促進礦山恢復治理、土地整治、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等有機結合;四是完善資源開發準入制度;五是完善地質調查成果轉化機制,將地質調查成果作為國土空間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出讓、礦業權審批的重要基礎和依據;六是構建礦地一體化發展長效機制,優化礦產勘查開發布局,統籌礦地空間協調發展,推進綠色礦山建設;七是拓展國土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土地資源、基礎地質、礦產資源、測繪地理信息等各類基礎數據庫的交換與共享。其次,在局部先行先試,探索礦地融合實現路徑。重點實施“六項探索”:一是鼓勵徐州等地探索建立礦地融合發展示范區,開展礦區土地資源與礦產資源一體化研究;二是開展國土資源綜合調查評價試點;三是完善國土資源環境綜合監測體系;四是建立健全建設用地特別是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制度,逐步建立污染地塊名錄及開發利用負面清單;五是開展全要素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試點;六是圍繞“三深一土”國土資源科技創新戰略,探索地上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利用。再次,探索完善政策標準,構建融合制度體系。重點做好三項工作:一是探索完善相關激勵政策,二是加強技術方法和標準規范的系統研究,三是探索構建礦地融合制度和政策體系。
作為全國糧食生產核心區,河南省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備受社會關注。近日,從河南省國土資源廳獲悉,隨著該省第三批縣級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數據庫上報國土資源部,河南省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全部完成,全省共劃定永久基本農田10227萬畝,超出國家規定目標21萬畝,其中新劃入基本農田517.74萬畝,全省基本農田保護率由劃定前的83.75%提高到84.04%。河南將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作為政治性、戰略性任務狠抓落實。在劃定工作中堅持做到“三個同步”:堅持市縣同步開展,確保市縣劃定無縫銜接;堅持城市周邊劃定與全域劃定同步安排,確保基本農田任務落到實處;堅持基本農田劃定與土地規劃調整完善同步進行,確保用地布局優化一步到位。河南省通過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增加了基本農田數量并提升了質量,劃定后耕地平均質量等級提高了0.04等。鄭州等8個報國務院審批的大中城市通過永久基本農田劃定,與河流、湖泊、山體、綠化帶等共同形成了城市開發實體邊界,有效防止了大城市“攤大餅”式無序蔓延。對于中小城市,嚴格按照允建區“鼓勵劃”、有條件建設區“擠壓劃”、限制建設區“應劃盡劃”和禁止建設區“全部劃”的要求,進一步優化了中小城鎮基本農田和建設用地布局,合理保障了中小城鎮建設發展空間。
為深入貫徹落實浙江省政府與中國地調局戰略合作協議,進一步加強地質工作適應浙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助推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近日,浙江省地勘局工作人員會同中國地質調查局海岸帶綜合地質調查工程首席專家印萍研究員一行,赴寧波市(國土資源局、海洋局)、舟山市(綠色石化基地)、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和浙江省海洋港口發展委員會等單位,調研對接海岸帶地質工作需求。隨著浙江省參與“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舟山群島新區和國家級梅山新區規劃建設,以及綠色石化基地及沿海產業帶等一系列戰略規劃的實施,對海岸帶地區地質工作的支撐服務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浙江省沿海的重點產業布局、生態文明和美麗浙江建設、名城名都建設、海綿城市建設、農業地質及國土資源規劃、海洋功能規劃、灘涂圍墾利用等領域急需系統、完善的地質工作支撐。浙江海岸帶地區軟土層較厚,岸帶類型復雜,海底基底結構構造、成份及沉積淤積與侵蝕變化多端,臺風頻繁,海洋地質災害多發;海岸帶海域港口橋梁及重大工程眾多、海底管線密布,防災減災對地質工作需求迫切,應對基底沉降、風暴潮、海底滑坡等地質災害亟待開展長期監測工作。但目前浙江省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進展滯緩,僅陸域1∶5萬地質調查覆蓋不全面,而海域則剛剛起步,“地質先行”作用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同時,地質成果轉化應用有待進一步挖掘,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效果有待進一步提升。基于當前現狀,聯合調研組提出,一是加強同國家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部門在地質工作領域的合作與交流,拓寬合作領域和資金渠道,豐富合作內容,創新合作方式,共同部署工作、成果共享;二是共同完善《浙江省海岸帶重點區綜合地質調查實施方案(2016-2020)》,抓好“十三五”后3年的海洋地質項目立項工作,盡快提高浙江海岸帶綜合地質調查程度;三是加快推進浙江省海洋地質勘探隊伍組建,切實提高海洋地質工作保障能力,為浙江省經濟社會發展和海洋經濟示范區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7月1日,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召開全省集中開展地質災害隱患排查防治工作部署會,廳長楊冬生與21個市(州)國土資源局簽訂責任狀,對已排查出的3.8萬余處地災隱患點進行復查復核,確保排查無死角,對“銷號”的1.1萬余處隱患點開展“回頭看”,對可能成災的地區進行全面排查評估,做到全覆蓋。四川廳要求,對核查工作不到位、責任不落實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責任事故的將嚴肅追責。四川廳明確,此次排查工作為期1個月,排查成果以縣為單位提交“一圖、一表、一報告”。各地要實事求是、嚴肅認真,按照“一日一移交”,對排查工作實行臺賬管理、掛圖作戰整治,做好長期防災準備。在排查的同時統籌推進綜合整治,將存在的地災隱患風險降到最低,把對群眾的安全威脅盡可能消除在萌芽狀態。四川廳要求,排查工作要“講政治、講責任、講科學、講質量”,要按照“坡要到頂、溝要到頭”的原則,確保對地災易發區內有人居住、有工程活動的地段和區域逐點逐段、分級分層進行拉網式、地毯式排查,科學評估風險,不重不漏、不留死角盲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