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楓
軍民融合助力產業轉型升級
□趙楓
軍民融合是全球普遍性的趨勢,美、英、德、日等主要發達國家的軍事專用技術比重已不到15%,軍民通用技術超過80%,軍隊信息化建設80%以上的技術來自民用信息系統。軍事需求對產業的拉動有著巨大的作用,通過軍事技術轉向民用,催生了航天、航空、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發展。
浙江省近年來軍民融合產業發展邁上了新臺階,涌現了海康威視、航天通信、西子航空等一批軍民融合企業,在海洋工程、信息技術和航天航空等領域形成一批優勢技術和產品。但總體來看,浙江省產業發展過程中軍民融合機制不健全、不緊密的問題仍然突出,面臨著諸多制約因素:一是軍民融合在體制機制上存在障礙,軍工企業和地方企業在人才稅收政策、質量意識、生產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別,同時還面臨著軍工體系封閉,“四證”資質申請困難等諸多不利因素。二是目前軍地雙方需要建立健全制度化的溝通管道,雙方各部門還未能形成多條線的緊密對接。沒有形成常態化的軍地交流機制,不利于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工作持續開展。三是與發達國家和國內軍工大省相比,浙江缺少大型軍工企業和軍工科研院所,軍工人才、技術、產品等資源集聚能力薄弱。
浙江要成為“制造業強省”,根本上是要把發展方式從要素投入驅動轉入創新驅動發展軌道。要通過“軍”與“民”的深度對接,走出一條統籌安全與發展的新路,為穩增長、固安全打造新引擎。軍民融合的大戰略無疑契合了全省的發展需求,需要加快全省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推動產業由“低、小、散”轉“專、精、特”,走出一條軍民融合的浙江模式。從具體情況看,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積極推進民參軍。充分發揮民營資本雄厚、市場機制靈活,特色產業集聚區密集等諸多優勢,引導民營企業及資本進入軍工行業。立足各地區產業結構和特色,加強軍民融合產業發展的總體布局,最大程度發揮地方“民參軍”潛力。調動融合發展的積極因素,制定完善包括財政補貼、稅收減免、投融資政策等在內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形成政策合力,提升企業參與軍工市場競爭的積極性。針對企業獲取軍工四證難的情況,加強相關培訓,使企業了解資質申請要求及流程,協助企業進入軍工市場。
積極推進“軍轉民”。依托浙江省東海“四前”的戰略地位,以及緊貼軍工需求端的優勢,積極探索“軍工+地方”共建共贏的融合模式,深化軍民結合產業基地、各類軍民融合園區建設。密切與國內軍工集團的合作交流,爭取引入科技含量高、投資規模大,帶動效應強的大項目,促進全省軍工產業集群的培育。推動軍工企業生產的高標準、高質量優勢和浙江的市場優勢、互聯網經濟優勢相結合,使浙江成為軍民科技成果轉化的重點區域,打響軍民兩用產品生產的“浙江品牌”。
積極打造軍民協同創新載體。一方面推動裝備研發技術保障供需對接,在上海、北京、四川等軍工科研院所密集的地區,重點爭取已與全省建立技術協作關系的科研院所將技術研發基地落戶浙江。另一方面,依托省內外院校機構,以戰略合作或分中心形式建立技術研發機構,引導軍民兩用技術的開發,形成能夠有力支撐軍地協同創新的支撐平臺群。創建一批軍民融合創新科技園,加強軍民科研力量和資源整合利用,積極推進軍民融合前沿技術、關鍵技術的科技創新。
積極培育軍民技術轉化服務市場。搭建軍民兩用技術信息服務平臺。重點做好《軍用技術轉民用推廣目錄》《軍工產學研項目推薦目錄》《“民參軍”技術與產品推薦目錄》等軍民融合技術成果與浙江省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的匹配,加快科技成果的應用和推廣。大力推動知識產權、科技金融、技術交易、科技咨詢、風險投資等專業技術服務平臺和中介服務機構建設,促進科技資源要素加速流動。重點建設軍民融合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協同創新平臺等載體,加快吸引各類資金進入軍民融合領域,提升軍民科技協同創新水平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
積極推動軍地人才培養。加大軍民融合高層次人才引進和交流機制,重點做好軍民融合高端人才的培育和引進工作。研究推動軍隊高層次人才納入浙江省各類人才培養計劃。探索創建軍地通用人才信息庫,推動地方企業和軍工企業、科研院所的人才需求對接。要通過制度設計,在保障轉業干部利益的前提之下,鼓勵有一技之長的軍隊轉業干部到地方企業就業。
作者單位: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