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陳越
“義烏購”:小商品走向大世界的新捷徑
□本刊記者/陳越
以義烏小商品市場為線下載體,“義烏購”橫空出世,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場官方電商平臺,為小商品走向世界鋪就了更為廣闊的舞臺。如今,“義烏購“努力實現融合共生新跨越,打造互聯網商貿“生態圈”,橫向拓展新空間
隨著“互聯網+”浪潮席卷而來,實體市場面臨巨大沖擊,擁抱互聯網成為傳統批發市場轉型升級的不二選擇。那么,實體市場應該如何擁抱互聯網呢?在轉型升級的道路上,又有哪些模式值得借鑒呢?這些問題,或許可以從“義烏購”身上找到答案。素有“小商品海洋”“購物者天堂”之稱的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早已享譽全球。面對新形勢,如何觸“電”聯“網”?以義烏小商品市場為線下載體,“義烏購”橫空出世,歷經探索與發展,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場官方電商平臺,為小商品走向世界鋪就了更為廣闊的舞臺。
在外貿形勢嚴峻的情況下,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中依舊不乏來自不同國家、擁有不同膚色、操持不同語言的外國人。從官方公布的數據來看,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的年交易額增速一直保持在10%左右。之所以能有如此成績,義烏購總經理王建軍認為,這是傳統市場與電商平臺融合共生的結果。
幾乎每個行業都會遭遇“痛點”,如何應對成為決定企業走向的關鍵因素。王建軍說,“其實,很早之前,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就開始探索‘互聯網+’道路了,從1998年的中華商鋪,再到2002年的中國小商品城,始終沒能將傳統市場和網上平臺這‘兩張皮’縫合起來。吸取了以往經驗,我們從傳統小商品批發行業的難點入手,著力實現線上與線下的優勢互補。”
王建軍補充,“小商品批發交易與零售有顯著差異,尤其是初次合作的雙方,往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交流才能達成交易。而跨境貿易受到地域限制,使得批發商與采購商的溝通交流不如國內那么方便。海外采購商往往需要山長水遠地跑過來,花費相當長一段時間逐家走訪了解批發商資質、貨品質量等等,僅在篩選階段就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成本,而且選擇范圍十分有限,不利于拿到最合適的價格。與此同時,批發商也苦于拓展外國客戶、打開境外市場,限制了其經營規模。”
為了擺脫這一限制,搭建信息溝通的橋梁,2012年10月21日,“義烏購”正式上線。“義烏購”隸屬于浙江中國小商品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并由其下屬控股公司——浙江義烏購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承擔整個平臺的技術開發和運營,成為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官方網站。王建軍說,“‘義烏購’是一個依托實體市場、服務實體市場,以誠信為根本,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專業B2B電子商務平臺。在‘義烏購’上,所有網上商鋪都有對應的實體商鋪,商鋪可以登錄義烏購發布商品信息、管理訂單、在線交易等,并通過360°全景視角技術真實展示義烏國際商貿城實體商鋪的全貌及其商鋪內琳瑯滿目的商品,并可隨時發起在線購買。它使全球采購商更方便、快捷、全面地了解義烏市場、義烏商品和義烏商人,進一步提升了義烏市場在全球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在新理念的引導下,“義烏購”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數據顯示,2016年網站在線總交易額突破60億元,線下撮合交易額達到400多億元。截至目前,“義烏購”平臺在線總商品數量已達300萬,日均瀏覽量(PV)350萬次,日均訪問用戶30萬人。
如果說創立“義烏購”是傳統批發市場電商化的第一階段,那么構建“生態圈”則體現了“義烏購”深耕互聯網商貿、服務義烏市場的定位和目標。
嚴格平臺準入機制、健全誠信保障機制是“義烏購”打造互聯網“商貿圈”的首要任務。王建軍表示,“‘義烏購’始終將線上線下聯動誠信視為根本,致力于為廣大采購商和經營戶打造可控、可信、可溯源的誠信交易保障體系。該體系從交易源頭、交易過程、交易完成三個階段著手,實現全程把關,主要包括信用等級、擔保交易、投訴處理、受欺詐賠償四個部分,這也是義烏購平臺的最大特色。此外,‘義烏購’還與各市場公司聯動,首創市場誠信保障體系聯動響應機制,以確保線上線下聯動響應,提高實體市場各相關事項的處理質量和效率,營造誠信、有序、和諧的經營環境。目前,市場經營戶實名認證已全部完成,所有實名認證商鋪都已標注信用等級及信用分數,‘受欺詐買家賠償計劃’也向買家發出了多筆賠償金。”
浙江星寶傘業總經理張吉英從1997年就入駐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是第一批加入“義烏購”的商戶。她告訴記者,“公司晴雨傘年銷售額5000多萬元,目前80%的業務都是跨境貿易。作為起步較早的跨境貿易企業,我們栽過不少跟頭,1998年我就被客戶‘跑單’,損失了4萬余元,在當時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可以說是備受打擊。經商的20余年來,此類現象還時有發生。‘義烏購’的出現,為買賣雙方都提供了一層保障,我們只需要談好價格就行。因為所有在上面交易的商家與買家都是符合資質的,所有的交易資金通過平臺操作,客戶打完款我們才發貨,他們確認收到貨品,我們才能拿到貨款。現在,我們的出口生意越做越大,產品遠銷歐洲、美洲、大洋洲、非洲、中東、東南亞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完善服務也是助推義烏市場電商化、零售化轉型升級,打造互聯網商貿“生態圈”,引領傳統市場“互聯網+”變革的重要舉措。義烏購“快遞通”聚合快遞資源,通過義烏購手機客戶端智能派件、接單定位、移動支付等技術,大大提高快遞員接單效率,降低快遞資費,從而提升商戶網上零售的競爭力。時尚雜志皮具公司總經理劉俊江在義烏從事皮具批發生意已有6年時間,“以前寄散件價格高、速度慢,物流成本高,加上公司規模有限,批發的利潤又十分微薄,因此運營起來有些困難。使用‘快遞通’以后,物流成本平均下降了40%左右,大大減輕了我們的負擔。”
此外,“義烏購”還不斷推出全新服務版塊,如“優選購”零售版塊,通過爆料人推薦、軟文推廣等方式,進行產品推廣,提升訂單成交量,是使用傭金機制結算推廣費用的一種銷售模式。它的獨特優勢在于能幫助賣家推廣商品并通過傭金激勵推客的互動平臺。采用按成交計費的推廣模式,任何人通過推廣鏈接完成購買后,爆料人就可得到由賣家支付的傭金。王建軍透露,未來“義烏購”還會推出“買菜通”服務,讓忙碌的商家們去能夠節省買菜的時間,吃上產地直供的新鮮、安全的蔬菜。
通過提供深度服務,義烏互聯網貿易“生態圈”正在不斷形成,而橫向發展是其未來覆蓋全國、走向世界的重要布局。
業務拓展是“義烏購”開辟新空間的重要手段。“跨境貿易包括出口和進口兩大塊。近年來,進口商品總額穩定增長,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熱衷于購買境外產品。義烏是浙江乃至全國的重點城市,每年5月份都會舉辦進口商品展,很多海外客商前來設攤展示,他們是‘義烏購’的潛在會員。為了將‘家門口’的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國家館’項目應運而生。”
王建軍介紹,“義烏購國家館”是“義烏購”2017年全新項目,它面向能提供優質源頭商品的海外企業,依托區域代理拓展業務,并為中國采購商提供海外商品展銷一條龍服務。“義烏購”將聯合經由“義烏購”認證的第三方跨境貿易綜合服務商,解決線上交易中產生的跨境支付、跨境物流以及清關報關等問題。所有在國家館里產生的交易也將秉承“義烏購”上交易可管可控可溯源的傳統。目前已有來自馬來西亞、印度、澳大利亞、日本和美國的有關企業與“義烏購”達成國家館項目合作意向。
無論是構建電商平臺還是打造互聯網商貿“生態圈”,乃至創新開拓發展空間,“義烏購”都走在全國同類市場的前列。正如王建軍所言,“轉型升級做好跨境電商并不是義烏一家的事情,而是整個傳統批發行業共同的任務。經過5年的發展,我們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現在和很多國內的其他專業市場合作,幫助他們搭建電子商務平臺、入駐義烏購等等。讓后來者不用自己摸索,就能復制共享現有成果。我無法斷言未來‘義烏購’會發展成什么樣子,因為互聯網本身就是一個無邊界的東西,它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某種程度的未知與這種未知帶來的無盡想象。但可以肯定的說,跨境電商貿易的蛋糕很大,傳統小商品批發市場或許可以攜手分甘同味,向下一汪藍海進發”。
【專家點評】
獨具特色的觸“電”聯“網”道路
浙江大學中國跨境電子商務研究院馬述忠:
在實體市場頻頻擁抱互聯網、開辟轉型升級新空間的大背景下,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憑借對小商品批發貿易業態特征的深刻理解,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觸“電”聯“網”道路。從信息發布、交易撮合、誠信保障,到進軍物流、營銷、進口貿易等領域,“義烏購”的發展軌跡既是自身體量基礎上的順勢而為,又反映出跨境電商平臺打造互聯網商貿“生態圈”的必然性,對于傳統批發貿易行業而言極具借鑒意義。未來,“義烏購”應當進一步明確定位,制定重點突出、主次分明的發展戰略,在縱向、橫向拓展業務的同時積極在全國范圍內復制推廣自身模式,通過智慧物聯網與“以出帶進”助力外貿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