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中心休閑農業處 楊禮憲
專家觀察
合作社應成為田園綜合體建設的主要載體
農業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中心休閑農業處 楊禮憲
田園綜合體建設必須以農民為主體,讓農民受益。農民合作社利用其與農民天然的利益聯結機制,使農民不僅參與田園綜合體的建設過程,還能享受田園綜合體帶來的各種潛在效益,如農業產業化程度的提高、農產品品牌價值的提升、鄉村土地價值的增長等。因此,在田園綜合體的建設中,合作社理應成為主要載體。
2017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強調了農民合作社在田園綜合體建設過程中的重要地位,明確了田園綜合體建設的主要內容,確定了田園綜合體建設的主要方向。
田園綜合體是以田園景觀和農業生產為基礎,以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為核心,以綜合開發為手段,以村容綠、村業興、村民富為目標,以觀光休閑功能為主題的鄉村發展平臺。田園綜合體融合了生產與生活生態、一產與二產三產,包含了農業生產交易、田園休閑體驗、鄉村生態居住等功能。在保障鄉村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基礎上,實現農業、加工業、服務業的有機結合,在有限的空間里充分融合鄉村的產業功能、休閑功能、文化功能、社區功能,具有典型的特征。
一是農民廣泛參與受益。田園綜合體是以田園景觀和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環境為基礎,在特定的農業生產、鄉村民俗、農家生活空間環境基礎上,充分利用農田景觀、生態環境、農耕文化等特色農業資源,與休閑體驗相結合,形成農業轉型升級和鄉村和諧發展的平臺。農民合作社利用其與農民天然的利益聯結機制,使農民不僅參與田園綜合體的建設過程,還能享受田園綜合體帶來的各種潛在效益,如農業產業化程度的提高、農產品品牌價值的提升、鄉村土地價值的增長等。
二是強化融合突出體驗。田園綜合體在開展農業基本生產的同時,也滿足農產品加工的二產需求,還要滿足觀光、休閑、貿易、物流等三產的要求,將農業從單一的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延伸發展,三者之間又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助推田園綜合體的發展。同時,田園綜合體匯集獨特的鄉村民俗文化,通過建設休閑體驗設施,開展休閑體驗活動,將鄉村休閑服務充分地滲透到農田景觀中,讓城鄉居民的休閑從單一的觀光向體驗拓展,強化參與性,突出休閑體驗功能。
三是強調農業創意理念。農業創意是田園綜合體的亮點。田園綜合體的農業創意,是以特色農業產業為基礎,以農耕文化為靈魂,注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按照特色化、個性化、藝術化的創意理念,將創意作為生產要素融入田園綜合體的產品設計、服務設計中。其中,創意農事景觀符合生態環保要求,與周邊環境融合,有主題性內涵表達,體現自然之美。創意活動對周邊具有影響、輻射、帶動作用。創意服務項目特色鮮明、功能突出,知識性、趣味性、體驗性強。
四是集約配置鄉村資源。我國鄉村長期以來有分散居住的習慣,呈現傳統鄉村規模小、位置分散、距離遠、土地等資源使用不節約等現狀。田園綜合體立足當地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在尊重自然、尊重規律、尊重當地民俗的前提下,對當地農村的資源稟賦和鄉村傳統文化等進行系統梳理、綜合利用。引導鄉村社區居民集中連片居住,集中建設配套設施,提高生產生活條件的便利,具有引領區域資源共生、聚合增值的作用,能夠優化配置鄉村土地、生產要素等資源,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生產要素最大利用化的組合分配。
田園綜合體建設并不是傳統意義的鄉村建設,也不是單純的休閑農業園區建設,其核心是農民,必須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一定要抓住農民這個主體,才能有效地把政府、資本、市場三方的力量糅合到一起,形成田園綜合體的理想模式。田園休閑綜合體建設一般包含農業景觀區、休閑聚集區、農業生產區、生活居住區、村社服務區等5個基本功能區。
一是農業景觀區。農業景觀區是以農村田園景觀、農業生產活動和特色農產品為休閑吸引物,開發不同特色的主題觀光活動的區域,是吸引人氣、提升田園綜合體效益的關鍵所在。我國農業文明歷史悠久,氣候及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各地農業生產差異明顯,孕育了豐富的農業景觀資源。該區域主要是利用當地資源環境,現代農業設施、農業生產過程、優質農產品等,開發特色園圃等農事景觀,讓游客觀看綠色景觀,親近美好自然。
二是休閑聚集區。休閑聚集區是為滿足由農業景觀區帶來人流的各種休閑需求而設置綜合休閑產品體系,實際上是各種體驗活動的聚集,包括利用農村奇異的山水、綠色的森林、靜蕩的湖水、生態的濕地,發展觀山、賞景、登山、玩水等休閑體驗活動以及其他的休閑體驗項目。休閑聚集區使城鄉居民能夠深入農村特色的生活空間,體驗鄉村風情活動,享受休閑體驗帶來的樂趣。
三是農業生產區。農業生產區主要從事種植養殖的生產活動,具有調節田園綜合體微型氣候、增加休閑空間的作用。通常選在田間水利設施完善,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的區域,結合我國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遴選合適的種養品種,形成自己的特色農業生產內容。
四是生活居住區。生活居住區是田園綜合體邁向新型城鎮化結構的重要支撐。農民在田園綜合體平臺上參與農業生產勞動、休閑項目經營,承擔相應的分工,又生活于其中,不搬遷異地居住。由于田園綜合體各要素的延伸,帶動休閑產業發展,形成以農業為基礎、休閑為支撐的綜合產業平臺,通過產業融合與產業聚集,引導人員聚集,形成當地農民社區化居住生活、產業工人聚集居住生活、外來休閑旅游居住生活等3類人口相對集中的居住生活區域,從而形成了依托田園綜合體的新人口聚集區,構建了鄉村的人口基礎。
五是村社服務區。村社服務區是田園綜合體必須具備的配套支撐功能區。它服務于農業、加工業、休閑產業的金融、技術、物流等需求,也服務于生活居住區居民的醫療、教育、商業等需要。這些功能疊加不是機械地相加,是功能融合,可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要求背景下的新型城鎮化公共村社服務區。
田園綜合體的建設,綜合了生態、文化、社會、經濟等多方面的因素,目前還處于探索發展、總結經驗階段。對下一步各地建設好田園綜合體,提出幾點意見建議。
一是強化產業基礎。農業產業是田園綜合體的基礎。田園綜合體建設作為一項復雜工程,科學推進其建設,需要全方位打好“組合拳”,而重中之重的一拳就是要在強化農業產業支撐上下工夫。正確處理好農業產業和田園綜合體的關系,通過農業生產將產業、生態、文化進行深度融合,做到產業優勢明顯,滿足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生態保護型農業發展要求。強調產業效益突出,輻射能力強,帶動當地農民就業增收。另外,農業產業有利于田園綜合體整合國家涉農財政資金和政策,農民專業合作社在這方面大有可為。
二是抓好規劃設計。田園綜合體的本質就在于“綜合”,建設田園綜合體要在“綜合”上做足文章,不僅要標新立異,更要堅持和突出當地的歷史文化特色,防止千篇一律,實現個性化發展。田園綜合體規劃不是單一的農業園區規劃,而是各種元素高度關聯的綜合性規劃,必須堅持規劃先行、多規融合,突出規劃的前瞻性和協調性,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要站位高,有前瞻性和可行性,找準發展定位,將當地的人文美與自然美有機統一,將村民生產生活真正融入田園綜合體建設中,增強田園綜合體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是樹立示范典型。示范典型本身就是一種力量。田園綜合體作為新鮮事物,全國還沒有成熟的典型案例,各級政府重點要抓好點上的典型培育,營造氛圍、打造品牌、推動發展。國家層面創建一批國家級田園綜合體,引導涉農資金匯集;省(市區)層面,打造省(市區)級田園綜合體,整合涉農資金導入,充分發揮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
四是加大政策集成。政策引導始終是任何新鮮事物的話題。要進一步完善土地流轉機制,保障田園綜合體建設與發展所需要的相應的土地規模,并按一定規模或比例解決配套設施用地問題。大力鼓勵開墾荒山、荒坡興建以農業、林業為主導產業的田園綜合體。田園綜合體建設具有投資大、回收期長、收益不確定、社會效益高等特點,其發展離不開財政資金扶持,要加大財政扶持力度。當前各級政府要整合有關農業、科技、財政、金融相關政策,導入田園綜合體建設。
五是搞好宣傳推廣。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好東西如果不宣傳、不推廣,就很難形成足夠的市場認知度。要廣泛宣傳、強勢推廣,在新媒體時代,充分發揮傳統媒體的作用,并積極利用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興媒體的優勢,加大對田園綜合體建設的宣傳力度,唱響品牌、提高知名度、增強吸引力,擴大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