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凌德 本報記者 倪浩 ●盧戈
在港交所停牌已一年多的漢能薄膜發電集團,與香港證監會的角力有了新進展。手執“復牌生殺權”的香港證監會23日稱,允許漢能“有條件復牌”,開出條件包括公司創始人李河君等人不在該公司董事會任職等。24日,漢能方面回復《環球時報》表示,尊重香港證監會所開展的工作,公司和香港證監會已就復牌的必要條件和程序達成共識。
何時復牌不確定
根據香港證監會23日的公告,在港交所上市的漢能集團子公司漢能薄膜發電復牌交易須遵守兩個先決條件:包括該公司前主席李河君在內的5位董事辭職;同時需披露公司活動、業務、資產、負債、財務表現及前景的詳細資料。香港證監會稱,已根據香港《證券及期貨條例》第214條向法庭啟動相關民事法律程序,申請“取消資格令”,要求在若干時間內禁止李河君等人在香港公司擔任董事或直接、間接參與管理,并督促漢能控股集團母公司向漢能薄膜在2年內支付所有未償付應收款。香港證監會表示,即使漢能兌現兩個先決條件,也不能確保其股票復牌交易。
隨后,漢能公司發布公告稱,對香港證監會的上述要求“不打算抗辯”。同時,公司將委聘財務、法律顧問對公司財報等進行調查審核,并及時對外作出信息披露。
對于香港證監會允許漢能薄膜有條件復牌,市場人士議論紛紛。香港投資學會主席譚紹興表示,證監會的復牌條件相當寬松,例如要交代財務資料等是很基本的事情。不過,香港《明報》24日引述對上市審批有認識的消息人士稱,此次證監會的復牌條件很苛刻。在漢能詳細披露內容后,證監會將從資料中進一步尋找更多問題,并且要求漢能解釋。
至于何時復牌,漢能相關負責人24日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表示,“目前還無法確定具體的復牌時間”,但表示正在努力按照與證監會達成的共識積極推進復牌的相關工作。
積極改革見成效
路透社稱,香港證監會提出漢能“有條件復牌”,表明持續一年多的漢能停牌及相關事態發展趨于明朗化。2015年5月20日,漢能薄膜在港交所的股價在短短半小時內“腰斬”,暴跌近47%,一周后香港證監會宣布啟動對漢能薄膜的調查,并于7月15日勒令該股停牌。
英國《金融時報》稱,香港證監會和漢能的矛盾在于,證監會認為漢能薄膜與其母公司漢能集團之間自2010年以來,“存在多宗非常重大關聯交易”,違反港交所上市公司交易原則。而漢能方面則認為,“漢能系”上下游企業之間的交易關系是產業特性所致,且屬于公平透明。
但為遵守港交所要求和市場公平原則,漢能已經決定做出妥協。在一年多停牌時間里,漢能薄膜為爭取復牌積極改革。今年1月17日,漢能集團宣布將所持漢能薄膜47.31%的股權轉移給漢能移動能源,從而大幅降低對該子公司控股權,包括李河君在內的漢能高管也一再表示,將對公司治理結構進行調整,引入戰略投資者,讓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受業界回暖影響,2016年上半年漢 能薄膜實現扭虧為盈,半年凈利潤8.21億港元。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24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目前還不好判斷漢能是否將恢復上市資格,能否復牌最終要取決于漢能所提供的資料以及香港監管部門對這些資料評估的結果。
對內地的啟示
美國《華爾街日報》稱,作為中國國內薄膜光伏的龍頭企業,漢能近年來在中國內地以外的國際市場陷入一些非議,給公司經營帶來較大壓力,公司急待挽回聲譽和投資者信心。有分析認為,此次香港停牌事件也再度表明,香港與內地資本市場在信息披露、公司行為和退市制度等方面,有諸多差異,需要上市企業予以充分認識。
董登新認為,香港作為全球化的資本市場已經非常成熟,其主要的特征之一就表現為,在企業上市之后對公司實行嚴格的監管。此外,香港資本市場監管層仍在不斷的強化對市場的監管和威懾力,這方面確實有內地資本市場監管部門學習和借鑒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