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師圖木舒克市工會
勤勞向善的致富能手
——記自治區勞動模范何勇
□三師圖木舒克市工會
1990年,在外打工的何勇聽老鄉說兵團人少地多,而且農民還能享受工人的待遇,到那里去種地是個不錯的選擇。當年,這個30歲出頭的毛小伙帶著對兵團的好奇,跟著親友們坐了7天的車來到了地處南疆的三師四十六團四連務農。
剛到四十六團四連,親眼見到沙塵漫天飛舞,攪得天昏地暗。生在四川、長在四川的他對新疆的沙塵天氣實在覺得恐怖。但轉念一想,既然背井離鄉來到這個地方,還是應當有所作為。第一年,他承包了88畝棉花地。由于技術、管理經驗欠缺等原因,到年底收成甚微,僅拿回了生活費。不服輸的他做好了來年再戰的準備。隨后的幾年,他的棉花產量在全連名列前茅。
機遇,對于何勇來說,是一生中的重要轉折。2010年,連隊部分職工因為承包棗園產量太低、缺苗面積大,加上遭遇冰雹等自然災害,紛紛撂下地出外打工。一大片棗樹地一下子沒人管,這不啻是給連隊出了一個難題。連長找到何勇,叫他把地接下來種植和管理。何勇思前想后,盡管會有風險,但他還是把這些地塊接了下來。當時,連隊職工議論紛紛,有人說他很“傻”,別人不要的棗樹地,他卻承包了;有人說他愛出風頭,一旦虧了會傾家蕩產的。面對別人的不解和誤會,面對親朋好友的擔憂和勸解,他沒有后退,執著地著手實施自己的計劃。
通過連隊擔保,他向銀行貸款20萬元,作為雇用人工的開支和購買部分生產資料。之后,他和妻子起早貪黑地在地里干開了。
這一年,他以吃苦耐勞作為精神支撐,向管理要效益。他的棗樹長得非常好。年底兌現,一下子獲得純利30萬元。在當時,對于一個農工家庭來說,這真是一筆巨款!團里、連隊職工們議論紛紛:看,他們家掙了那么多的錢哪!他也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能手,影響和帶動了身邊的一批人。
2011年,連隊職工承包土地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那些撂下土地外出打工的職工也回來了。他們找連隊領導,找何勇,希望能重新收回自己的棗樹地,也想像何勇一樣在土里刨金,發家致富。
面對撂地又回來的職工,何勇沒有絲毫猶豫就同意把棗樹地還給他們。只要來找的,他都一一把棗樹地讓出去了。那一年,他把已經營好的棗樹地讓了出去,自己種相對不好的地。有人問他:“你種棗樹地咋致富這么快呀,靠的是啥?”他毫無保留地回答:“一靠團黨委的政策好,二靠科學技術,三靠勤勞吃苦。如果離開了這‘三靠’,要想多掙錢門都沒有!”
2010年,何勇參加了團里舉辦的第一期綠色證書培訓班,系統學習了農作物高產栽培和病蟲害防治技術,同時,他自費訂閱《新疆科技報》《農村百事通》《中國特產報》,邊學習邊實踐,不斷提高棗樹的單產,產量幾乎一年翻一番。這么多年來,他富起來了,口袋鼓起來了,可他從來不曾忘記感恩團里的好政策。他在團部購買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施以精裝修,自己感覺也過上了不比城里人差的好日子。可是,他心想,自己雖然富了,可那不叫真正的富,能夠幫助更多的困難職工脫貧,讓他們也過上好日子、住上樓房,那才叫真正的富。
2011年春,連隊8名職工因承包土地資金不夠,紛紛到他家借錢。這年,因為他承包地較多,大量資金被占用。當時,他心里也很猶豫,一下子來了8個人借錢,借給他們的話,自己就沒有錢買農用物資了。不借吧,都是一個連隊的職工。看到他們渴望的眼睛,何勇干脆把家里準備買農資的12萬元取出來借給了他們,自己卻去銀行貸款購買農資。為這事,妻子跟他生氣說:“你就曉得當好人,把錢借出去,我們家買薄膜、化肥怎么辦?”他笑瞇瞇地說:“人家有困難嘛!我們可以去銀行貸款。”妻子聽了氣憤地說:“你就知道貸款,你貸去吧,我不管了。”有人說:何勇真是傻到家了,自己有錢不用,借給別人;自己卻到銀行貸款,還背上利息,真是腦子進水了……他呢,不管別人怎么說,不管家人阻擋,只要能幫別人解決困難,他心里總是快樂的。
同年6月,老鄉何平出車禍腰部嚴重受傷,被緊急轉到喀什軍區醫院做手術,當時,還差3萬元的手術費沒有著落。何勇趕緊拿上3萬元的支票,騎摩托車到團部銀行去辦理。不料,那天是星期天,銀行放假休息,不開門。于是,他又搭車到20公里外的縣城銀行取款。但銀行的人對他說,你手里的支票是在團銀行辦理的,只能在團銀行取款,別的銀行不能取。無奈之下,何勇只好打電話聯系朋友,借了3萬元現金,趕緊打到了何平賬戶上。
多年來,他先后拿出70多萬元無償借給困難職工,從來沒有讓人打過一個借條,自己也不記明細賬。這么多年來,究竟幫助了多少個職工,給人家解決了多少困難,何勇自己也說不清。
2011年,他當選為第三師、圖木舒克市第六次代表大會代表;2016年被評為自治區勞動模范。用他自己的話說:“來四十六團的20年,是我人生中最輝煌的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