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知不足
□吳 語
又到了歲末年初,不少人都在為過去的一年“算帳”:工作的成敗、仕途的進退、收入的多少。這些都無可厚非。文者要說的是,一年“盤算”下來,既要知足,又要知不足,這樣循環往復,人生才能一步一步向“足”的方向邁進。
所謂知足,就是滿足于已經得到的,也特指個人利益上要懂得滿足。老子曾經說過“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才會安全,知足才會常樂。而不知足卻可能導致你退回到人生的原點,甚至毀滅。從前,有一個窮人救了一條蛇,蛇為了報答他的救命之恩,就讓這個人提出要求,滿足他的愿望。這個人一開始只要求簡單的衣食,蛇都滿足了他。后來慢慢地這個人貪欲生起,要求做官,蛇也滿足了他。一直到他做到了宰相,還不滿足,還要求做皇帝。蛇終于明白了,這個人的貪心是永無止境的,于是一口就把這個人吞掉了。這就是貪心不足蛇吞象(相)啊!當今,一些落馬的黨員干部,落馬前社會上也有面子,待遇上也遠過于平民百姓,他們為什么會走上犯罪的道路,就是在官位、利益上不知足。
平心而論,現在我們國土系統的干部職工待遇已經不錯,身份是政府工作部門工作人員,有影響,有職權,有身份;論生活待遇、工資獎金、住房醫療都有保障,對此,我們應該感到知足。當然,個人希望自己政治上更加進步、生活上更加改善也可理解。但如果想升遷就搞非組織活動,賂官要官甚至買官;想發財就經商辦企業,勤掙外快甚至索賄受賄,那必然落個身敗名裂的下場。不知足,則不知止,最終必定走向反面。多想想為了我們的先烈,多想想“汗滴禾下土”的農民,多想想“頂烈日、迎風雪”的工人,再想想鋃鐺入獄的貪官,我們應常懷知足之心、常持感恩之情、常思貪婪之害,否則就會“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
在學會知足的同時,我們還要注意學會知不足。所謂知不足,就是要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不夠完美的地方”。樓外有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總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要想不斷進步發展,就要學會知不足,善于知不足。自古以來我國就有一句話:“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話也告訴我們,有自知之明不容易,知自己的不足不容易。看看我們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情況:明明工作平淡淡,總要爭功去搶獎;明明業務“半桶水”,總要硬充當專家;明明貢獻少如毫,總要獎金平均拿;明明水平一般化,升職總問為啥不是他!
做人要知不足,這既是一種自律,更要成為一種自覺。說到底,人生在世要憑做人而安身立命的。如果不注意發現和糾正自己的短處和缺點,總是自我感覺良好,常常自以為是、孤芳自賞、盲目自大,你身邊的人會越離越多,你的“敵人”會越樹越多,你的煩惱也會越來越多。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是不是看得清、敢面對,是不是改得了、能戰勝。
做事要知不足,這既是一種責任,更要成為一種精神。以怎樣對的態度對待工作,知足與知不足會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以知足的態度去做事,最多只能做個馬馬虎虎、勉強過去,甚者,損害事業、造成永遠無法彌補的后果。相反以知不足的態度做事,就會經常分析矛盾問題、經常反思方式方法,就能隨時糾正問題偏差,不斷邁向完美的結果。
成長成材要知不足,這既是一種要求,更要成為一種追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如果不自省、不彌補,缺陷就會越積越多,成材哪有可能,成長更無從談起。北宋政治家文彥博,被世人尊稱為“賢相”,但他小時候是個小錯不斷的“渾小子”。有一天他覺得這樣下去最終會害了自己,于是他準備兩個罐子,一個放紅豆,一個放黑豆。一天下來,做幾件好事就放幾粒紅豆,做幾件壞事就放幾粒黑豆。起初,黑豆總是較紅豆多。于是他每天晚上反省自己,思考自己為什么會犯錯,然后時刻警醒自己不得重犯。日積月累,罐子里的黑豆不再增加,而紅豆越來越多。隨著他犯錯誤的減少,能力素養卻不斷提高,最終成為流芳百世的“賢相”。
“知足知不足,有為有弗為”,這副冰心的祖父謝子修的自勉聯,也應成為我們國土系統干部職工做人做事的座右銘。在懂得滿足,避免貪欲產生的同時,又要知不足,經常尋找做人、做事和成長進步的缺點問題,不斷完善豐滿自身。知足知不足,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用智慧去把握,用行動去實踐。
book=47,ebook=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