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陳越
“一帶一路”的華立布局
□本刊記者/陳越
華立集團跳出工廠化發展模式進行多元化投資,成為最早一批“走出去”的浙江企業,并作為商務部試點的民營企業,確定全球化布局戰略,推動平臺角色扮演,施行“品牌外交”策略,在“一帶一路”沿線鋪設出一幅獨特的華立布局
自古以來,浙江就是陸海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和交匯點。2013年,中國向世界發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浙江再一次緊握時代脈搏,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如今,境外經貿合作區已成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產能合作的重要載體,是浙江企業乃至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新名片。而歷經48載沉浮,華立集團跳出工廠化發展模式進行多元化投資,成為最早一批“走出去”的浙江企業。作為商務部試點的民營企業,華立確定全球化布局戰略,推動平臺角色扮演,施行“品牌外交”策略,在“一帶一路”沿線鋪設出一幅獨特的華立布局。
創業近半個世紀以來,華立集團歷經機械化時代、電氣化時代到計算機時代、信息網絡時代的時代變遷,華立的轉型升級之路也由此不斷推進。華立集團董事局主席汪力成回顧,“2005年,我們對未來數年宏觀與微觀形勢作出預測,據此提出‘轉型升級’戰略調整思路。2011年,在宏觀經濟形勢更為嚴峻的背景下,我們提出并實施了‘整合資源、穩健經營、聚勢發展’的方針,使‘十二五’期間整體經營業績實現了平穩而持續的增長,經濟運行質量不斷提升,企業經營非常踏實。”
在諸多轉型升級的戰略中,華立“走出去”的“出海”戰略尤為矚目,它開啟了華立向外發展的高速通道。事實上,早在1987年,華立集團就開始涉足國際貿易領域,從中外合資企業到國際貿易部,再到進出口公司不斷試水與突破。20世紀90年代末,華立提出“用全球視野開創華立事業、以產業要素全球配置為手段進行布局”的國際化目標,于2000年正式將“國際化”確定為“技術領先、資本經營、全球配置”三大發展戰略之一,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主動參與國際競爭,不斷加快“走出去”步伐。
開弓沒有回頭箭。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華立集團已經形成了適合具體產業特點的多種“走出去”模式:一是直接對外貿易。華立集團不斷提高對外貿易的規模和質量,目前已在全球30余個國家設立了分公司和辦事處。二是直接對外投資。以華立科技為龍頭,華立集團先后在印度、泰國、烏茲別克斯坦、俄羅斯等國建立制造基地,貼近市場客戶,從而實現海外資源的高效匹配。三是深耕重點國家。華立是一個多元化的集團公司,基因決定了其對新業務較高的敏感度。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華立不僅著力探索自己“走出去”的模式,還致力于邀請更多的“同行者”。在“一帶一路”和“走出去”戰略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走出國門。作為“走出去”的探索者和踐行者,華立集團積極打造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海外承接平臺,轉型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推動者。
被譽為泰國“工業唐人街”的泰中羅勇工業園便是“華立”轉身的第一步。回顧工業園的建設經歷,泰中羅勇工業園開發有限公司、北美華富山工業園開發有限公司副總裁吳廣云感慨頗深,“泰國與中國毗鄰,又屬于‘東南亞五虎’之一,因此成為華立‘走出去’的第一站。上世紀90年代,華立就多次參與了泰國關于電表的招投標活動,但由于泰國對外資企業設置了較高的貿易壁壘,華立集團在泰國當地的市場競爭力大大削弱。針對這一情況,華立集團迅速改變策略,從簡單的推銷產品轉向投資建廠。2000年,華立(泰國)電氣有限公司成立,主營業務正是華立最具核心競爭力的電能表。這一戰略布局很快讓華立在泰國站穩腳跟,并由此開啟泰國市場的深耕之路。2003-2004年,華立又在泰國成立錢江貿易公司,主營中泰之間電器進出口貿易。”
吳廣云回憶,5年的赴泰經歷,華立屢次深陷本土作戰時不曾遭遇的艱難困苦。“比如,語言不通、政策不懂、法律盲區、風俗困惑等,這些在國內從未碰到的問題,我們在泰國都一一遭遇了。華立歷經千帆,才得以成長。于是,我們想,能否讓這些經驗和教訓發揮最大的價值,讓后來者少走彎路。懷著這樣的初衷,華立萌發了建設‘泰中羅勇工業園’的構想。”
2005年,華立集團與泰國最大的地產開發商安美德集團合作建設泰中羅勇工業園。泰中羅勇工業園位于泰國東部海岸、靠近泰國首都曼谷和廉差邦深水港,總規劃占地面積12平方公里,包括一般工業區、保稅區、物流倉儲區和商業生活區。截至目前,泰中羅勇工業園建成面積達5平方公里,已有近90家國有、民營制造業企業落戶園區并投入生產經營,帶動中國對泰國投資超25億美元。
目前,泰中羅勇工業園主要吸引汽車、摩托車產業鏈和機械、電子電氣、建材五金等中國企業入園設廠。入駐企業不僅可以享受園區提供的完善的商業生活設施和工業基礎設施,還可以享用企業注冊登記、法律、財務、海關、人力資源等一站式的中文服務,大大提升了企業“走出去”的效率。”對此,力帆集團副總裁楊波深有體會,“剛進入泰國市場,由于對政策制度把握不準,我們栽了不少跟頭,花費了大量時間和成本,依然舉步維艱。入駐泰中羅勇工業園后,園區負責人率領專業團隊,主動傾聽我們的訴求,僅用了半年的時間就幫助我們拿到了泰國市場的準入證。在這里,我們不僅享受到了各項專業化服務,還享受到所得稅、進口機器關稅、進口原材料關稅等稅費優惠,可謂獲益良多。”
在此期間,華立集團逐漸形成了一條合作共贏的發展道路。在中國企業借助泰中羅勇工業園的交通區位、政策優惠以及基礎設施等優勢取得成功的同時,泰國在居民就業、人才培養、技術轉移等方面也均有受益。泰中羅勇工業園成立十余載,已累計實現工業總值80億美元,解決當地就業2萬余人,中方派遣員工2000余人,成為中國傳統優勢產業在泰國的產業集群中心與制造出口基地,是泰國唯一被中國政府批準的“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吳廣云介紹,園區在招商環節就充分考慮泰方的技術需求,致力于實現泰中雙方共同成長。目前,華立正在全面加快開發泰中羅勇工業園第三期項目,并延伸至泰國緬甸邊境以及緬甸土瓦港,為中國企業提供陸路直至印度洋的通道。
以泰中羅勇工業園為支點,華立集團的全球布局正在全面鋪開。“華立集團積極尋求與海外當地有實力且可靠的企業開展互利合作,借此更好地融入當地經濟社會、規避政策法律風險、避免不必要的貿易摩擦,確保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資風險并快速形成國際競爭力。”吳廣云透露,華立集團現已啟動投資建設占地約8平方公里的墨西哥蒙特雷工業園(北美華富山工業園),重點發展汽車零部件、光伏風電裝備制造業,為中國企業提供開拓美洲市場平臺。未來,還將適時在北非地區開發半徑可輻射歐洲、非洲以及中東市場的工業園區。
在“一帶一路”戰略深入推進的新形勢下,華立悉心培育的泰中羅勇工業園,當之無愧地成為浙江民企布局“一帶一路”的先行樣本。
如果說園區建設是華立“走出去”戰略的重要支撐,那么“品牌外交”則是華立脫穎而出、行穩致遠的不二法寶。在國際化戰略啟動之初,華立便十分注重品牌培育,派專人注冊“Holley”英文商標(包括未來的主要市場和潛在市場),截至目前已在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注冊完成主要產品商標,在國際化進程中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華立深刻認識到,“走出去”并非單純的產品賣出去、工廠建起來,也并非簡單的兼并收購,而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的方方面面,而有效的公共外交則能為控制投資風險、推進市場開拓構建強有力的戰略支撐點。近年來,華立不斷踐行華立品牌形象的外交化。“強化公共外交意識,海外公司積極參與當地的社會捐贈活動。如柬埔寨公司,每年參與柬埔寨紅十字會的捐贈。建立區域性多邊合作機制,如大湄公河次流域合作機制,即GMS。運用多種公共外交手段,成為民間大使,如國家領導人出訪和重要慶典等,策劃和組織各種類型的公關活動,有針對性地傳播企業理念,擴大企業品牌影響力。”
青蒿素產業鏈條外移就是華立品牌建設和形象外交的典型案例。從2000年起,華立先后開展青蒿種子及種植研究(全球首家通過青蒿素種植GAP認證),青蒿素產品研究、生產制造、國際銷售等平臺組建工作,著力打造青蒿素產業化的全產業鏈。如今,青蒿素抗瘧藥已替代奎寧等傳統抗瘧類藥,成為WHO推薦抗瘧首選藥,以及在東南亞、非洲瘧疾流行區銷售量最大的藥品。“華立一直堅持以優質低價的原則向世界瘧區人民提供藥品,聯合中國衛生部CDC(疾病防治和控制中心)在非洲國家通過義務的學術交流、培訓當地的技術人員、科普教育、義務診斷、免費發放預防用品等方式,向非洲人民傳播瘧疾防治的方法,與非洲人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吳廣云補充。
以青蒿素產業為先導,華立還將帶動更多的傳統中藥走進國際市場,如三七、天麻等,推動我國傳統中醫藥國際化進程發展。正如吳廣云所言,在“品牌外交”的促動下,華立集團正在實現從一個中國本土企業向具有全球經營能力及競爭力的跨國公司轉變,力求成為一家全球矚目的跨國“百年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