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若雨
從貴州兩起涉林刑事案件思考新時期森林資源保護和管理的創新
唐若雨
2014年11月22日,貴州省貴陽市森林公安局長坡嶺森林派出所在履行日常巡查任務過程中,查獲一車無任何手續的木材。經詢問,違法嫌疑人交代了與其同伙多次在貴陽、黔南地區盜伐木材的違法犯罪行為。案情的發展引起了貴州省森林公安局的高度重視,迅速組織力量,成立專案組,對該案進行深度偵查。在地方公安機關的支持配合下,2015年2月,抓獲違法犯罪嫌疑人10名,暫扣作案車輛2輛,手鋸5把。同時,爭取林業技術部門的支持,于2016年3月完成了證據收集,成功將案件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該案是貴州省森林公安機關成立以來破獲的最大一起盜伐林木案。
2015年6月6日,貴州省職業技術學院在校學生羅某,通過網絡聊天軟件聯系買家賣家,利用快遞作為運輸工具,購買瀕危動物球蟒10條,次日通過支付軟件向賣方支付貨款1200元。6月11日,羅某將2條球蟒通過快遞寄出給2名購買者,隨后,警方查獲羅某待交易的球蟒8條,并追回羅某欲寄出的球蟒2條。該案一審判處被告人犯非法收購、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判處有期徒刑10年,并處罰金1萬元。9月30日,貴陽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判決,以非法收購、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判處羅某有期徒刑2年,緩刑2年,并處罰金5000元。
上述2個案例都是近年來在貴州涉及破壞森林資源刑事犯罪頗具影響和代表性的案例。通過具體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隨著經濟、社會及文化的發展,破壞森林資源犯罪的形式也出現了多樣化,即便是傳統的盜伐林木案件,也比以往有了不同表現。
一是破壞森林資源犯罪較為隱蔽。隨著打擊破壞森林資源犯罪力度的加大,破壞森林資源犯罪開始呈現出隱蔽性的特點。具體表現為犯罪分子由以前的全天性犯罪轉變為夜晚作案。犯罪分子利用夜間作案,一方面是因為夜間執法人員檢查力度小,夜間目擊者不易發現;另一方面夜間可見范圍小,潛逃容易,為夜間交易提供了便利。
二是作案工具多樣化。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商品經濟的繁榮,犯罪分子的作案工具也進行了更新,更趨現代化、便捷化、低成本化和多樣化,并且在市場無須任何手續極易獲取。如各類伐木用電鋸、砍斧、手鋸、頭燈、對講機、工具車等作案工具。
三是犯罪人員具有團隊性。近年來,森林資源的破壞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有組織的犯罪行為,甚至是家庭式、家族式的犯罪。犯罪團伙中內部分工明細,有一全套集采集、運輸、銷售為一體的一條龍式非法產業鏈,規模較大、破壞力強、犯罪效率高,給執法人員在案件調查偵破過程中造成很大的困難。造成破壞森林資源犯罪集體化的主要原因是巨大的經濟利益驅動。
四是犯罪人員雇傭化。從近幾年的破壞森林資源犯罪案件分析,特別是非法砍伐樹林案件,可以看出有很多罪犯在犯罪過程中雇傭他人實施犯罪行為的情況。犯罪分子往往以老板的身份參與犯罪,在盜伐林木作案現場中實際作案的人員大多為被雇傭的臨時人員。他們以臨時雇傭的身份出現,和“老板”之間只是簡單的臨時雇傭關系,在作案后只需為其支付少量傭金,與其并沒有過多的接觸,對雇傭之外的情況從不過問,甚至有些被雇傭人員根本不知道自己是違法雇傭,一直認為自己受雇于正規公司,對犯罪分子的情況一概不知。這種情況無疑增加了執法部門偵破案件的難度,無法給犯罪分子造成打擊和懲處。
五是跨境作案和利用互聯網犯罪。跨境流動作案和利用互聯網犯罪的出現率明顯上升。違法犯罪份子根據森林資源發布特點,充分掌握和利用森林資源管理體制的薄弱環節,在行政區域結合部實施多地作案,特別是利用互聯網販賣野生動物案件,涉及多地區、多行業。犯罪形式隱蔽、有組織,跨區域趨勢明顯。
針對新時期出現的破壞森林資源刑事犯罪的新情況,我們保護森林資源,打擊破壞森林資源刑事犯罪的任務日愈艱巨,需要我們不斷創新工作機制和方法。
一是加強森林保護的宣傳。由于破壞森林資源犯罪多發生在偏遠落后的山區或林區,這就造成當地人們缺乏資源保護意識,從而疏忽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在破壞森林資源犯罪案件中,作案人員中有相當部分為當地或周邊人員,這些人員并沒有森林資源保護的意識,認為只要花錢購買了就可以進行砍伐;同時也沒有對于野生動植物的保護意識,認為只要能賺錢就應該大量捕獵,對森林資源造成了很大的破壞。因此加強保護森林資源的宣傳,提升當地村民對環境的保護意識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對森林資源的破壞,并且能夠提升破壞森林資源犯罪的偵破。
二是加強護林員隊伍建設。在我國,森林公安是由公安機關派駐林業系統和林區的一支武裝性質的專門力量,其主要作用是保護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維護林區社會治安、林業改革和建設,對森林資源的保護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長期以來,在森林資源和珍稀動植物資源保護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隊伍建設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果當前中國的森林公安管理體制不順、辦案經費得不到保證等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加強森林公安隊伍建設,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是加強森林公安教育,改善員工知識結構,提升服務水平;二是改革森林公安管理系統、掃清嚴格執法的制度障礙;三是改革財務管理體制。為森林警察提供財政支持,正確履行職責。通過這些措施,加強森林公安執法隊伍建設。
三是加強森林資源管理。我國對于森林資源的開采有一套相關的制度,每年的開采額度由地方上報,經國務院或授權單位進行批準后進行采伐,采伐量有相應的限額。采伐限額只有在基層生產單位毫無變更的執行下來,國家才能實現對森林資源的整體利用規劃。如果沒有建立有效的監督制度,限額采伐也就成為一紙空文無法實現。因此,一方面要建立相關的監督管理機構,建立明確的監督管理體系,另一方面,要建立監督和評價指標,嚴格限制未經授權的砍伐行為。森林資源管理和隊伍建設要特別注意區域內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發展。各級領導干部要樹立正確的觀念,摒棄以往的錯誤觀念,不能只追求經濟指標,不注重對環境資源的保護。要發揮好森林公安力量的作用就要高度重視隊伍建設問題,要不斷加強隊伍管理,改革管理體制,掃清嚴格執法的制度障礙真正發揮好、利用好森林公安隊伍在森林資源管理和保護的作用。
四是加強破壞森林資源犯罪處罰力度。加強森林資源管理要靠法律,要盡快確立完善保護森林資源的法律體系。在立法方面,森林和其他林木的限額采伐要盡快制定相關行政法規及詳細的配套措施。刑法關于破壞森林資源犯罪的立案標準和定罪量刑幅度要根據當前形勢重新做出調整。在執法方面,要進一步完善執法隊伍建設,明確森林公安機關和相關森林管理的目標和責任,加強執法。在法律監督、主體監督的監督下,采取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共存的形式,提高人民群眾監督參與力度。在對破壞森林資源案件的查處方面,大案要案要及時查處形成威懾,對于發現的破壞森林資源的案件各級機關都要重視,必須及時嚴格處理,嚴格按法律程序辦事,對可能構成犯罪的要及時移送司法機關審查,不能簡單地罰款。在我國當前立法缺乏判處“賠償林”刑罰制度的前提下,適當的應用檢察機關在提起破壞森林資源犯罪公訴案件同時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能夠有效地加重犯罪分子的賠償負擔,有利于打擊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犯罪活動,更好的保護森林資源。對于犯罪分子的具體的責任承擔方式上,附帶民事訴訟賠償的請求既可以是要求恢復原狀也可以要求賠償損失,賠償損失主要是用于森林資源的恢復和養護的費用;恢復原狀的,可以要求犯罪分子自行植樹造林,其在一定時期內培植的林木如果達到與其破壞的數量相當,民事責任的履行可以作為酌情減輕對犯罪分子刑事處罰的情節予以考慮。針對破壞森林資源犯罪涉及面廣、形式多樣的特點,打擊該類犯罪就應該建立形成長效機制,常抓不懈,廣泛發動社會各界力量,開展長期專項斗爭。
五是不斷創新破壞森林資源刑事案件的偵破機制和方法。加強森林公安與地方公安的聯動;加強多區域公安聯動;加強警方和技術部門的合作;加強警方與檢方的合作;加大對利用互聯網犯罪的監管和打擊力度。
總之,中國目前正處于經濟發展的轉型時期,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環境資源保護。森林保護、開發利用是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內容之一,森林資源的開發利用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為了應對破壞森林資源犯罪的威脅和挑戰,我國已頒布了一些法律和法規。但近年來,森林資源犯罪越來越嚴重,犯罪工具也不斷更新,高科技犯罪團伙層出不窮,犯罪形式越來越復雜。通過分析破壞森林資源犯罪高發的原因可以發現,這與涉案人員法律素養低、生產發展觀念陳舊有很大關系,一些實施了破壞森林資源行為的犯罪嫌疑人認為自然資源就應該被開發利用,全然不顧國家可持續發展理念,競相追逐個人利益和眼前利益,對森林資源展開無休止的索取。加上我國對森林資源的管理還存在一定的問題,監督與處罰措施實施不到位,而刑法對有關行為的處罰力度不夠或沒有得到及時有力的懲處,最終導致這類犯罪日益猖獗。
(作者單位 南京森林警察學院)
(責任編輯 劉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