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力一
中央財經大學,北京 100081
?
論我國《仲裁法》的完善
——以國際商事仲裁第三人制度為視角
楊力一
中央財經大學,北京 100081
1994年《仲裁法》的頒布與實施,是我國法制建設的一個里程碑,為我國仲裁制度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法律指引。但歷經二十余年的實踐檢驗,《仲裁法》已難以滿足我國目前的實踐需求,無法適應和解決仲裁實踐中層出不窮的爭端,《仲裁法》修改迫在眉睫。本文僅以國際商事仲裁第三人制度為視角對《仲裁法》的完善進行探討,以期通過對這一問題的深度剖析,完善我國現行《仲裁法》的不足。
仲裁法;仲裁第三人;法律救濟;立法完善
(一)仲裁第三人
國際商事仲裁中指向的第三人(簡稱“仲裁第三人”)問題產生于日益復雜的國際商事爭議,如果欲對該問題進行深入剖析,首先要求我們必須認識、了解相關的基本概念。本文所指的仲裁第三人,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程序上的主體身份,但是其又不屬于傳統意義上,因仲裁協議的存在而觸發的仲裁程序中的當然主體。目前,不同學者們仁者見仁地提出了不同的仲裁第三人概念。有學者對仲裁第三人進行分類討論,將其分為仲裁協議中的、裁決執行中的以及仲裁程序進行中的第三人,并分別加以闡釋。有學者則直接套用民事訴訟第三人的定義。還有學者從概念的本質出發進行定義,仲裁第三人是指,因具有合同關系或其他財產關系而有獨立的請求權,或雖然沒有獨立的請求權,但與仲裁結果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從而參加到仲裁程序中的當事人。
顯然,第三種觀點是對前兩種觀點的歸納和概括,本文從定義完整性的角度,認可第三種觀點。但必須說明的是,這種定義中關于仲裁第三人的實體意義和程序意義并不是完全準確的,但這涉及到對于仲裁第三人制度更深層次的探討,本文下面章節會有所涉及。
(二)其他概念的比較
1.訴訟第三人
訴訟機制是比仲裁制度更加成熟的糾紛解決體系。世界各國的訴訟制度已經對第三人問題詮釋了一個較為詳盡的制度體系。仲裁與民事訴訟存在本質上的共同性,而最大的區別就在于仲裁的契約性,它是當事人意愿的結果。因而仲裁第三人制度的建立必須以意思自治為指導原則。但是訴訟第三人制度的研究思路同樣適用于仲裁第三人制度。訴訟第三人制度主要用來規制民事糾紛解決過程中當事人和其他案外人之間的牽連關系。對其研究可以作為一種手段和工具,用以全面而準確地理解仲裁第三人制度的實質。
2.合并仲裁
合并仲裁(consolidation of arbitration)是指,在仲裁過程中,當仲裁庭發現存在數個相互關聯的仲裁程序時,對仲裁程序進行合并,通過一個仲裁程序處理所有爭議,以公平效率地解決問題。合并仲裁與仲裁第三人制度概念最為相似,因此,對我們探討仲裁第三人制度具有參考作用。但是仲裁第三人制度相對于合并仲裁而言要更復雜一些。因為在合并仲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程序中的當事人之間都存在仲裁協議,表明其均有意愿利用仲裁解決爭議。但仲裁第三人制度中,第三人在仲裁協議之外,無法判斷他/她的意愿。
3.集團仲裁
集團仲裁(classwide arbitration)由集團訴訟演變而來,它指數個仲裁程序中的仲裁協議,都屬于某一公司提供的格式合同,適用同一仲裁條款,因此仲裁庭可以一次性地解決多個相同性質的爭議。集團仲裁可以被看作是合并仲裁中的一個特例,是一種大型的合并仲裁。目前在世界各國中,只有美國存在關于集團仲裁的實踐判例和法律規定,可以說是美國一種獨特的實踐。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簡稱《仲裁法》)中,仲裁第三人制度不僅沒有任何制度規制,反而可以說,《仲裁法》本意是反對第三人制度的。因為根據《仲裁法》第4條的規定,采用仲裁方式解決糾紛,需要當事人之間自愿達成仲裁協議,仲裁委員會不予受理沒有仲裁協議的仲裁申請。說明在我國,參加仲裁程序必須具備“共同意愿”的實質要件,和“仲裁協議”的形式要件。仲裁第三人不是仲裁協議的當事人,按照現行《仲裁法》的規定不能參與仲裁程序。
(二)相關仲裁規則
1.《中國海事委員會仲裁規則》
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因為海事仲裁中比較普遍地存在第三人的問題,所以在2000年的規則中創設了關于仲裁第三人的條款。它規定了仲裁第三人參加程序的具體條件:一是第三人要與當事人重新達成仲裁協議;二是第三人要與仲裁中的請求存在利害關系;三是必須經過仲裁庭同意。
2.《煙臺仲裁委員會仲裁規則》
該規則在我國仲裁規則中,較早設定了第三人制度。根據它的規定,如果當事人申請案件爭議涉及的其他利害關系人參與仲裁,仲裁委員會認定應當追加為第三人的,可以追加。該規則的價值在于為仲裁庭處理涉及第三人的案件提供了制度支持,但它過分強調仲裁委員會的決定權力,并不考慮當事人和第三人的意愿。
3.《重慶仲裁委員會仲裁規則》
該仲裁規則對第三人制度的規定,是目前我國相關規則中最具先進性的一種,它借鑒了訴訟第三人的規定。針對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仲裁庭在發現后應當中止仲裁程序;針對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仲裁庭發現后應告知其權利義務。第三人可以在收到通知后提出參加仲裁的申請,逾期未申請的,視為放棄。可以看出,該規則對第三人的規定,完全照搬完全照搬民事訴訟相關制度,因而其具有天然的內在缺陷,具體的效果尚需實踐的檢驗。
(一)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的需要
仲裁第三人制度的建立有助于維護社會公正和正義。仲裁第三人指向的是仲裁協議當事人之外的所有人,所以雖然其利益可能不等同于社會公共利益,但是如果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仲裁裁決的侵犯,而法律卻不能提供有效救濟,那么容易引發對法律和社會公平和正義性質的質疑。法律的缺位將會對社會風氣和趨向產生不利的指向。所以,規制仲裁第三人制度,能夠積極地維護整個社會的公平與正義。
(二)協調司法機構的需要
仲裁第三人制度的建立可以促進法院與仲裁機構的合作,進而減少矛盾的判決或裁決。如果第三人無法加入相關的仲裁程序,為了維護自身權益,很可能另行申請仲裁或提起訴訟。由于仲裁的保密性,法院或之后的仲裁機構很有可能在因為不了解其他仲裁裁決的內容,而做出彼此之間相互矛盾的判決與裁決。因仲裁與訴訟之間的復雜關系,以及我國相關法律的不完善,這種矛盾在缺乏仲裁第三人制度的背景下將會不斷加深。
(三)增強制度可預測性的需要
在當前的仲裁實踐中,處理第三人問題存在混亂的局面。建立仲裁第三人制度可以增強仲裁制度的可預測性。實踐中,仲裁機構因為缺乏關于仲裁第三人問題的相關規定,經常采取不同做法,同一案件在不同的仲裁機構可能面臨不同的程序、產生不同的效果。長此以往,仲裁第三人制度的“無規則化”將會降低對仲裁制度的預測,進而損害仲裁制度的權威性。因此,完善的仲裁制度需要納入有關第三人的規則。
(一)立法模式的選擇
從國外立法情況看,構建第三人制度時主要存在間接與直接兩種立法模式。
1.間接立法模式
所謂間接立法模式是指,不直接在仲裁規則中規定仲裁第三人參加仲裁的法律要件,而是借助原則性的規定,使仲裁庭或法院有權自由裁量是否允許第三人參加仲裁。該模式的原則是:當事人地位平等及給予當事人充分陳述案情的機會。該模式以個案的方式將第三人引入仲裁程序。這種抽象的原則性規定,使仲裁庭主導了對第三人參加仲裁的決定權,當事人的意思表示沒有得到關注,并且可能使仲裁第三人制度缺乏必要的制度穩定和可預測性。
2.直接立法模式
直接立法模式對仲裁第三人制度做出了明確的規制。根據對當事人意思自治限制的程度,可以進一步分為兩個層次。
層次一:對“意思自治”的低度限制
在“層次一”規定的仲裁規則中,第三人參加仲裁,既可以由仲裁當事人,包括第三人和原仲裁協議的當事人,申請參加,也可以由仲裁庭提議。但必備要件是第三人與原當事人之間應當達成新的仲裁協議。
此規定的先進性十分突出。首先,這種制度設計同時兼顧了對當事人實體權益的考量和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限制,并且對具體操作的規定也是一目了然,可以說是對理論轉變現實的重要實踐;其次,該規定充分體現了仲裁制度的核心優勢——當事人的意思自愿,從而防止過度規制而使仲裁產生“類訴化”的趨勢;最后,因為第三人與原仲裁當事人達成新的仲裁協議,使得裁決具有有效的仲裁協議作為基礎,可以防止仲裁裁決在其他國家受到質疑,保證在各國得到承認和執行。因此,“層次一”的立法模式實現了法律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對我國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層次二:對“意思自治”的高度限制
這一“層次”規定:不需要第三人與所有原仲裁協議當事人就其參加達成一致,只需第三人或者原仲裁協議當事人提出申請,或者仲裁庭提議,就可以由仲裁庭或法院裁定第三人參加仲裁。從理論的角度看,“層次二”上的仲裁規則對“層次一”中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加以進一步限制,從而拓寬了第三人參加仲裁程序的制度空間。但是就法律實踐而言,如果忽略當事人對第三人參加仲裁的反對意見,無視仲裁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而決定允許第三人參加仲裁程序,很可能導致裁決不被當事人認可,也可能會被持不同意見的司法機構撤銷或拒絕承認。因此,“層次二”的立法模式在理論和實踐層面存在不足。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建議我國《仲裁法》關于仲裁第三人制度應采取直接立法模式,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予以低度限制。
(二)具體操作問題
仲裁第三人的范圍:
國際商事仲裁中的第三人,指的是仲裁協議之外的第三人。具體而言,仲裁第三人的范圍既要考量仲裁當事人與第三人的意志,也要在某些方面考量法律技術。并不是仲裁協議之外的所有人都可以作為第三人,也不是所有與仲裁有牽連的人都能作為第三人。仲裁第三人的范圍包括對仲裁標的或相關的財產權益有獨立的請求權,或雖然沒有獨立的請求權,但與仲裁結果有利害關系的人。
參加仲裁程序的方式:
第一種情況是:仲裁雙方當事人提出第三人參加仲裁。在這種情況下,最重要的是考慮第三人的意愿。如果第三人同意加入,那么本質上他們之間已經達成了一個新的仲裁協議,因而無需征得仲裁庭同意。但是如果第三人不同意參加,那么就應當由仲裁庭根據案件具體情況進行裁量。
第二種情況是:仲裁一方當事人提出第三人參加仲裁。這種情況仍需要重點考量各方當事人的意見。首先如果第三人同意參加,但是另一方當事人明確反對第三人參加,那么接下來應當由仲裁庭根據反對方理由進行裁量。如果第三人亦反對,則不應當將第三人引入仲裁程序中。
第三種情況是:第三人主動申請加入仲裁程序。這種情況需要仲裁庭進行裁量。如果仲裁庭通過初步審查認定,仲裁第三人應當參加仲裁,因為仲裁爭議與其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或者該第三人對仲裁裁決的裁定有實質性的影響,那無需征得當事人同意,第三人可以加入仲裁程序。
第四種情況是:仲裁庭經審查認為存在應當追加的第三人。這種情況需要征得第三人同意,如果第三人不同意加入,那么仲裁庭無權強制加入第三人。
第三人加入仲裁程序后仲裁裁決的承認與執行:
仲裁裁決的承認與執行是仲裁制度最重要的問題,也是第三人加入仲裁程序后最受爭議的問題。根據《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簡稱《紐約公約》)的規定,國際商事仲裁裁決想要得到另一個國家的承認和執行,必須存在有效的仲裁協議,沒有仲裁協議,裁決就不能獲得承認和執行。表面上看,第三人加入仲裁程序后,因為關于第三人的部分可能不存在書面形式的仲裁協議,所以必然會產生仲裁裁決無法在國外得到承認與執行的問題。
但是實際上并不存在裁決承認與執行的困境。其一是,《紐約公約》第5條第一款的規定,各國不可以主動拒絕承認與執行裁決,只要被執行人沒有異議,那么涉及第三人的仲裁裁決同樣可以在國外承認和執行。其二,《紐約公約》第5條第一款(d)項的規定,如果仲裁協議對某一內容沒有做出約定,那么只有在與仲裁地法律不符的情況下,仲裁裁決才會無法得到承認與執行。所以,如果涉及第三人的仲裁裁決與仲裁執行地國家的法律規定相一致,仲裁裁決也可以得到該國的承認和執行。
[1]韓波.商事仲裁第三人制度初探及構想[J].商事仲裁,2016(9).
[2]阮友利.論商事仲裁第三人[J].商事仲裁,2015(10).
[3]陸霞,斌玉.國際商事仲裁第三人制度淺析[J].法制與社會,2014(20).
D
A
2095-4379-(2017)06-0024-03
楊力一(1991-),河北承德人,中央財經大學,研究方向:國際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