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霞
廣西民族大學法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6
?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村民自治探究*
王春霞
廣西民族大學法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6
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村民自治制度發展出屯長制、理事會、重視村規民約、發展社會組織等優秀做法。然而新時期村民自治面臨人員往來復雜、村民外流、糾紛結構變化、屯長參與度不足等困境。針對上述問題,通過提高農村基層治理能力、拓寬參與渠道、完善多元糾紛解決機制、加強村屯合作完善治理體系等方式尋求村民自治發展路徑。
村民自治;仫佬族;基層治理
廣西作為村民自治的發源地,村民自治發展歷史條件深厚。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是我國仫佬族人民主要聚居地。自村民自治產生以來,仫佬族人民在實踐中創新出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優秀做法,為村民自治制度的發展提供新思路。本文在總結仫佬族村民自治優秀做法的同時,分析當前仫佬族村民自治面臨的新問題,并提出完善的建議,以期推動村民自治發展的新出路。
羅城縣志(2011年編)記載,全縣轄4個鄉7個鎮,141個行政村。居住著仫佬、壯、漢、苗、瑤、侗等12個少數民族,總人口36.56萬人,其中仫佬族11.57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31.7%,是全國唯一的仫佬族自治縣。它與村民自治發源地的宜州市合寨村同屬廣西河池市,兩地在村民自治制度的發展上有相似之處。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受歷史文化、地理因素、血緣關系等因素影響,因地制宜地創造出一些村民自治的優秀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一)設立屯長制創新基層治理單位
“屯”這一鄉村治理單位又稱自然村,是村民經過長時間生活,受地理因素、血緣關系、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影響而自然形成的村落。鳳梧村有14個屯,各屯經村民投票產生一正兩副屯長加若干助理。屯長一般都是在自然村具有一定威信并且工作能力較強。屯長需要配合村委會的工作,定期到村委會開會,宣傳槍支管理規定、村莊規劃、作物種植、征兵等政策。配合新農合政策宣傳、“清潔鄉村”行動、落實低保、協助危房改造等工作。屯長制度減輕村委會工作負擔,加強村委會執行力。
(二)設立理事會制度推動村民自治發展
理事會是經全體村民民主推選產生的村民自治組織,主要負責村屯重要活動的組織管理,鄰里之間的糾紛調解,鄉村清潔工作等。上鳳立屯為規范理事會行為制定理事會工作職責制度。理事會的成員一般是老黨員、退休人員,在本村屯有威望、工作能力好的村民。理事會對村民大會和村民代表會議負責。各屯黨群理事會的工作重點是道路硬化、飲水工程、文化設施建設等,義務協助村民小組長做好水利、農田工作、實施扶貧資金的認定、與林業部門一起丈量造冊、參與危房改造工作等,大大減輕了村委會的工作壓力。黨群理事會制度暢通了民主管理渠道、激發了基層活力。
(三)發揮村規民約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經過全體村民通過,上鳳立屯制定了社會事務村規民約(共十條)。村規民約包括鄰里團結、保護環境、依法建房、積極參與創建、遵守計劃生育政策、樹立良好社會風尚共六條倡導性條款,對私自安裝水電設施、破壞公共設施進行處理的強制性條款,以及集體資金使用、發展村級公益事業的程序性條款。此外,根據“清潔鄉村”活動要求,上鳳立屯還制定了環境衛生村規民約。對亂丟垃圾、死畜處以罰金,并規定全村“清潔日”和保潔制度,有效改善村容村貌推進清潔鄉村的建設。村規民約在處罰手段上有罰款、賠償、代履行、名譽罰等方式。如上鳳立屯對偷水偷電者要求公開檢討、田心屯對外來人員危害公共財物以及吸毒人員的驅逐、對于偷盜行為處以罰款加請吃喝的懲罰。村規民約經全體村民同意并具有強制力和執行力。仫佬族注重村規民約的作用,在社會事務、環境衛生、發展生產和維護社會治安等方面都訂立村規民約,并得到村民的認同與遵守。村規民約維護基層秩序的效果甚至優于法律。
(四)發揮基層社會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
上南岸屯和上鳳立屯都有老年協會。老年協會是在村委會領導下成立的老年群眾組織,成立理事會管理事務。老年協會組織老年人開展豐富的文化活動,幫助并引導老人互助活動。此外,老人協會還要協助村委會進行糾紛調解、家庭養老、社會綜合治理等工作,參與社會建設和管理活動,有效地提高村民自治的參與度,緩解村屯的社會矛盾。
“冬”是仫佬族社會的宗族組織形式,幾乎仫佬族各大姓都存在著這種稱為“冬”的組織。上南岸屯銀氏“冬”組織在議事、調解糾紛方面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此外,仫佬山鄉還有“會款”、“土嶺公約”等傳統社會組織,是仫佬族群眾共同定約、共同遵守并據此實行獎懲的機構,主要用來維持本地區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秩序。仫佬族鄉村積極發揮既有組織在鄉村治理作用的思路,體現了仫佬族人民自我管理的智慧與能力,村民自治組織結構值得我們借鑒與思考。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員流動加快。少數民族村落與外界聯系不斷加強,糾紛日益復雜化。仫佬族農村基層治理在新時期顯現出新的問題。
(一)人員往來復雜加大治理難度
經濟發展、交通日益便利使少數民族農村與外界聯系加強。外來人口的涌入為少數民族地方帶來活力的同時,一定程度破壞原有的秩序。有些屯出現外來人口偷盜等行為,擾亂社會治安。少數民族農村地區建廠如石廠、磚廠、木材廠、肥料廠等,改變農村經濟結構和人口構成。此外,務工人員返鄉帶來治理難題。過年過節時期,外出務工人員返回家鄉,產生很多生活垃圾,帶來環境問題。部分外出務工人員在外面沾染吸毒、賭博等惡習并將不良風氣帶回家鄉,人員往來的復雜性加大基層社會治理的難度。
(二)村民外流阻礙村民自治發展
村民外流使村民自治發展后備力量減少。民族地區外出務工人員較多,有些村形成“空心化”,以老人婦女孩子居多。外出務工人員除過年過節返家外,與家鄉聯系較少,造成外出務工人員管理困難。少數民族村民外流使村民難以了解村內事務,無法參與村務管理。外出務工人員以務工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與村集體利益關聯度降低,參與村務管理的意愿低。上述因素都制約了仫佬族村民自治的發展。
(三)土地升值改變糾紛結構
農業補貼、土地升值導致山林糾紛較多。當地村民種植山竹、紅竹,由于土地權屬不清引起山林糾紛、水利糾紛。此外,還有一些因為規劃引起的宅基地糾紛。上南岸屯有一銀氏宗族,十幾戶人家共同出資在路邊修建宗族門樓,但是門樓的圍墻影響其中一戶靠路邊人家的采光,還涉及地基侵占公用道路、排水溝等相鄰權糾紛。東門鎮政府負責信訪工作的工作人員多次調解不下。羅城派出法庭30%-40%的案件為離婚案件。夫妻一方或雙方外出打工人口較多,長期分居導致感情疏離或產生新感情,婚姻走向破裂,產生財產債務或子女撫養糾紛。
(四)未能充分吸納屯長參與村民自治
鳳梧村副主任2011開始村務工作,工資為200-300元,現在月工資800-900元,待遇仍然不高。屯長在配合村委會工作、與群眾聯系、村務執行等方面發揮重大作用,但是屯長的待遇很低。鳳梧村的屯長工資少,每月200-300元補貼,還有部分村的屯長只有100元左右補貼。此外,屯長承擔的事務很多,偶爾屯長工作還會受到村民誤解。屯里收入或土地分配不均可能會引起上訪。除補貼少外,屯長也很少有接受工作培訓的機會,工作的積極性不高。有些屯不關心集體事務,沒人愿意當屯長或輪流做屯長。
針對新時期民族地區村民自治存在的問題,應通過提高農村基層治理能力、拓寬外出村民參與村務渠道、完善糾紛解決機制、加強村屯合作完善村級治理體系等途徑加以完善。
(一)提高農村基層治理能力
加強對于流動人口的登記和管理,對于在本村屯暫住的人口進行治安等方面的教育,監督暫住人口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和村規民約等規則,減少人口流動帶來的環境破壞、秩序混亂等負面影響。同時,運用科技手段管理基層,維護社會治安。在重要路段安裝監控,對于外來人口的監管以及外來人口偷盜等違法犯罪行為的追蹤。逐步運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提高基層治理能力。
(二)拓寬外出人員參與村務的渠道
做好外出務工人員的摸底工作。建立務工人員與村屯的聯系,通過現代的QQ、微信等聊天工具發布村務信息等消息、接受外出務工人員的求助、發布基本法律知識等。加深外出務工人員與家鄉的感情,增強村屯的凝聚力。教育外出務工人員遵紀守法、遠離毒品賭博。加強村務信息公開與監督,為仫佬族村民參與基層治理拓寬渠道。針對選舉、建設工程等重要村務,可以為外出務工人員開通電話、微信投票等方式表達意見,保障外出務工人員的知情權以及決策權。
(三)完善多元糾紛解決機制
對于產生土地糾紛的案件應當通過確認土地登記薄、查閱歷史資料、爭議主體共同協商等方式進行確權并及時更改土地登記薄記載。作為調整村民行為的準則,仫佬族的村規民約、禁約涉及社會生產、生活很多方面,在民族地區具有較強的效力,獲得普遍認同和遵守,要充分發揮村規民約、族群內部調解在仫佬族基層治理中的作用。在法律框架內合理使用村規民約解決社會糾紛。在糾紛矛盾難以解決時,合理引導村民采取法律手段或訴諸法院的方式解決。
(四)村屯合作完善村級治理體系
村民自治的有效實施和運行需要一定的條件,受到利益、文化、地域、規模和個人意愿等因素的影響。“屯”這一基層單位可以促進直接民主,加強干部與群眾聯系,要發揮自然村在地理人文方面進行村民自治的優勢。吸納屯長參與村民自治,建立屯長工作制度。提高村委會成員及屯長的工作待遇,加強對屯長的業務培訓。屯自治豐富村民自治實現形式。通過村屯合作完善村級治理體系,推進村民自治發展。
[1]李甫春.“冬”與仫佬族源流追溯[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1).
[2]崔昆侖.淺議仫佬族的傳統社會組織與社會穩定[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02.
[3]鄧大才.村民自治有效實現的條件研究—從村民自治的社會基礎視角來考察[J].政治學研究,2014(6).
G
A
2095-4379-(2017)06-0069-02
王春霞(1990-),女,漢族,山東臨沂人,法律碩士,廣西民族大學法學院。
*廣西民族法與區域治理研究協同創新中心調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