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瀾
西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401120
?
論協商民主在憲法體制與法治中國建設中的作用
李博瀾
西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401120
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與“民主”與“法治精神”相互依存,在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堅持民主,追究法治,重視憲法的最高地位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兩大特點。我國從建國之初就始終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在國內一黨專政的前提下,提倡政治協商制度,通過共產黨與其他民主黨派的協商建立我國特色的協商民主政治,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向著更深的層次發展。有權必有責,用權需監督,在我國的權利監督主要表現為政治協商制度,共產黨與多黨合作,商議共同作出決策,并且在執行和實施過程中,共產黨和多黨相互監督,促進權力規范運行。
協商民主;憲法體制;法治中國建設;研究作用
在實施建設計劃時必須首先制定整體的發展框架,進行國家的建設和發展設計時也不例外。在我國建國之初以及之后進行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國家的民主建設經歷了野蠻、自由發展的階段到規范的計劃發展的階段,從最初的混亂逐漸演變成規范的推進民主,科學的進行民主建設。構建我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在憲法體制和法制建設的整體規劃中不斷推進我國協商民主的推進。
自從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除了深入推進我國經濟方面全面推行市場經濟,加強對外開放之外,在國家的法制建設方面也逐漸推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建設,首先搭建我國社會主義法制體系的基本框架,在此框架之下,細化的推進具體法律的建設和發展,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制體系。
相比較西方國家的民主建設體制而言,我國建設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建設,在我國的民主建設中主要堅持政治協商制度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兩個制度是協商民主在我國的法治建設過程中的深層次體現。
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的建設的過程中,堅持推進我國特色的協商民主建設,并在國家整體法治建設的框架下,充分發揮我國建設的人民政協的組織人民和政黨的功能,充分利用我國人民民主專政和政治協商制度相互結合的獨特優勢,進而,應將協商民主置入“中國共產黨——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協”的格局中,明確其在憲法體制中的地位和功能,逐步在我國建設以協商民主為本土資源的法治中國建設的體制框架。
(一)協商民主的政治資源作用
在我國協商民主并不是最近幾年才剛剛出現的新型民主形式,而是一種具有長久歷史傳統的民主形式,隨著時間的發展和社會形態的更迭,不斷適應社會的現代化建設,不斷的發生著新的變化。在當代的中國社會法治建設過程中,協商民主依舊是法制建設的基調之一,在我國進行法制建設時,始終堅持協商二字,拒絕專政和獨裁。
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在憲法的法律條文中為我國實行和推進協商民主的相關制度確定了法律依據,在我國從法律制度層面建立起人民政協制度以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另外在實際的執行和實施過程中,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堅持和實施這兩項制度,為我國落實協商民主的實施提供了實踐基礎。
(二)協商民主的監督作用
在我國政治協商組織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但始終不屬于我國的國家機關,不具有國家屬性,在我國政治權力的運行過程中主要承擔的是監督功能,監督我國政府權力和中國共產黨在執政過程中的權力運行問題。同時,我國政協組織的監督功能屬于社會的監督,人民的監督,從另一層面上體現出我國始終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制度,堅持人民的當家作主。雖然我國的政協組織的在我國的權利監督體系中始終發揮著監督作用,但并不是沒有范圍的廣泛監督,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限度的監督組織,其監督的范圍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政協組織對于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的監督,這是我國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決定的,中國共產黨和政治協商組織是領導與被領導,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對于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方式以及所產生的效果進行監督;其次,是政治協商組織對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監督,人民政協組織的成員由人民選舉產生,受人民監督,又反作用于人民代表大會,對于人民代表大會的運行進行政治協商組織的監督;最后,除了以上兩種政治協商組織的外部監督功能以外,政協組織也具有內部監督的功能,對于政協內部的相互監督,這對于政治協商基本秩序的維系是極為必要的。政協的民主監督,并不僅限于狹義的批評建議,而是貫穿于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的過程中。在很大程度上,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是政治協商的延伸:一方面,在政治協商過程中,民主監督的存在,可以有效維持政治協商的基本秩序,提升政治協商的協商質量;另一方面,民主監督可以作為經歷實質協商和人大票決的公共決策過程的延續,可以有效緩解人大票決與政治協商的潛在張力。
[1]范忠信,王亦白.論人民政協的民意機關化與法制化[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學院學報),2001,6(16):48-50.
[2]童之偉.憲法實施靈活性的底線—再與郝鐵川先生商榷[J].法學,2010,12(18):11-23.
[3]韓大元.社會變革與憲法的社會適應性—評郝、童兩先生關于“良性違憲”的爭論[J].法學,2010,19(04):18-19.
D920.0;D
A
2095-4379-(2017)06-0156-01
李博瀾(1991-),男,陜西延安人,西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歷史唯物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