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艷
四川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207
?
印度遺傳資源保護立法對我國的啟示
魏 艷
四川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207
為將《生物多樣性公約》等關于遺傳資源保護的國際條約中原則性規定落實到國內法,防止對生物遺傳資源的不當利用,印度以專門立法的方式制定了《生物多樣性法》作為遺傳資源保護的基礎性法律。我國與印度同為遺傳資源豐富的國家并同為《生物多樣性公約》等遺傳資源保護國際條約的締約國,因此印度的《生物多樣性法》為我國制定遺傳資源獲取和惠益分享的法律提供了相應啟示。
遺傳資源;印度;《生物多樣性法》
隨著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利用遺傳資源有目的地改良動植物的性狀與品質,為人類解決糧食、健康和環境等21世紀重大問題提供了誘人的前景。國際社會中生物遺傳資源的分布狀況與開發能力極不平衡,發達國家研究開發所需的遺傳資源往往是從發展中國家獲取的,生物盜竊嚴重損害了發展中國家利益。我國作為遺傳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應加強對遺傳資源的保護。
TRIPS對生物技術提供知識產權保護,但忽視了發展中國家的權利。根據TRIPS的規定,一方面來源國不僅無法質疑他國授予該類發明的專利權的效力,而且可能還需要在其國內對該發明提供專利保護,另一方面該發明可能在更多的國家獲得專利,來源國可能喪失更多的惠益分享的機會[1]。1992年,聯合國締結了極為重要的遺傳資源保護法律《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下簡稱《公約》),該公約涵蓋了所有的生態系統、物種和基因資源,是目前已經生效的保護遺傳資源的最重要的國際公約,確立了對遺傳資源利用與保護極為重要的三個基本原則:國家主權控制原則、事先知情同意原則和對利用生物資源所產生的利益公平合理地分享的惠益分享原則,首次確立了遺傳資源保護機制和產權設定的基本框架。2010年10月《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次會議通過了《關于獲取遺傳資源和公正公平分享其利用所產生惠益的名古屋議定書》(以下簡稱《名古屋議定書》)。2014年10月12日《名古屋議定書》正式生效,通過有關遺傳資源和傳統知識的獲取、惠益分享和合規的相關條款。
在國際條約層面TRIPS與《公約》對遺傳資源的知識產權存在分歧,為保護遺傳資源來源國的利益和遺傳資源,形成了以《公約》為核心的事先知情同意原則、來源公開原則、惠益分享原則[2]。相關國際條約規定了遺傳資源保護的框架與原則,具體實施還要結合一國的國內法。
印度是《公約》、《名古屋議定書》的締約國,國內有豐富的生物遺傳資源[3]。印度遺傳資源保護的專門法律主要為《生物多樣性法》、《生物多樣性法實施條例》。根據國際公約的框架,對遺傳資源的獲取審批和惠益分享兩個方面做了具體規定[4]。
(一)管理機構的設置
在機構設立與管理方面,印度初步構建了以生物多樣性總局為核心的單一主管模式。生物多樣性總局、局分別位于印度聯邦、各邦,系印度管理本國生物多樣性相關事務專門機構。各邦在其管轄區域內組建生物多樣性管理委員會。目前,以國家生物多樣性總局、邦生物多樣性管理局為主,各區域生物多樣性管理委員會為輔的印度生物遺傳資源和相關傳統知識獲取行政監管體制基本建立。
(二)獲得批準的與生物遺傳資源項目,申請人需要與管理局簽署書面協議
協議內容主要包括:(1)描述生物資源和傳統知識,包括附帶的信息。(2)生物資源的預期用途(研究、育種、商業利用等)。(3)申請人可尋求知識產權的條件。(4)貨幣和其他附帶利益的數額。(5)未經管理局事先批準,將獲取的生物資源和傳統知識轉讓給任何第三方的限制。(6)遵守管理局對申請人正在尋求的生物資源質量的數量和規格所規定的限制。(7)保證使用確定的儲存庫存放試圖訪問的生物材料的參考樣品。(8)向管理局提交研究和其他發展情況的定期情況報告。(9)致力于促進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獲取的生物資源的措施。(10)承諾盡量減少收集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三)惠益分享機制
惠益分享機制的規定主要包括:(1)管理局應在官方公報中通知,制定利益分享公式。(2)規定貨幣和其他利益,例如使用費,合資企業,技術轉讓,產品開發,教育和提高認識活動,機構能力建設和風險資本基金。(4)管理局同意批準任何人獲取或轉讓研究結果或申請專利和知識產權,或第三方轉讓所獲取的生物資源和相關知識時,可以施加條款和條件,確保公平分享使用獲取的生物材料和相關知識產生的利益。(5)津貼的數額應由申請批準的人和管理局與地方機構和受益權人協商,并在適當考慮到獲取的確定參數,使用范圍,可持續性方面,影響和預期成果層面,包括確保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的措施。(6)根據每一個案件,管理局應規定短期,中期和長期福利分享利益分配的時間框架。(7)管理局應規定,利益應確保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8)如果從具體個人或一組個人或組織獲取生物資源或知識,管理局可采取步驟確保商定的數額通過地區行政當局直接支付。如果無法識別此類個人或群體的個人或組織,貨幣利益應存放在國家生物多樣性基金中。
(四)申請知識產權前需向管理局提出申請,在獲得批準之后才能申請知識產權
申請表的主要內容:(1)本發明中使用的生物資源和/或相關知識的細節。(2)收集在本發明中使用的生物資源的地理位置。(3)本發明中使用的任何傳統知識以及持有傳統知識的任何識別的個人/社區的細節。(4)經濟、生物技術、科學或任何其他利益的細節,這些利益是申請人正確商業化本發明的目的或可能產生的。
中國加入《名古屋議定書》標志著中國已融入生物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分享國際新規則。根據統計我國現有21部生物遺傳資源相關法律,包括環境領域的基本法《環境法》和一系列的單行法,在海關、出入境動植物檢疫等法律領域也有與生物遺傳資源相關的規定。除法律外,國務院還頒布了20部涉及生物遺傳資源的行政法規。為配合法律與行政法規實施,國務院部委根據管理權限,發布45部涉及生物遺傳資源的部門規章[5]。
我國當前生物遺傳資源的上述立法主要包括六類:所有權制度、采集制度、合作與交易制度、信息管理和保存備份制度、外國人準入制度、信息披露制度。根據《公約》和《議定書》規定,生物遺傳資源立法應包括保護、管理、獲取和惠益分享等多方面制度安排。我國當前立法重獲取環節的保護,缺乏獲取管理和惠益分享制度。
在擬訂和起草具體的法草案時應關注生物遺傳資源的獲取和惠益分享具體條款的設定,選擇適合我國的立法模式,將國際條約中原則性的規定落實到具體法律條款中。
[1]劉洋.論TRIPS與CBD的沖突與協調[D].廈門大學,2007.
[2]李一丁.論生物遺傳資源獲取和惠益分享機制與知識產權制度[J].河北法學,2016.01.
[3]張小勇.印度遺傳資源立法及其啟示[J].法商研究,2007.01.
[4]http://www.wipo.int/wipolex/zh/details.jsp?id=7641,2017-01-07.
[5]王镥權,趙富偉.我國生物遺傳資源立法模式路徑選擇[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4.
D935.1;DD
A
2095-4379-(2017)06-0202-02
魏艷(1993-),女,漢族,山東嘉祥人,四川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知識產權國際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