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清波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河北 保定 071028
?
冒名訴訟行為的規制
韓清波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河北 保定 071028
冒名訴訟體現為姓名所有者與訴訟行為主體的分離,訴訟行為主體冒用他人姓名參與訴訟活動,取得當事人的地位和權利,姓名所有者完全沒有獲得參與訴訟的機會。由此造成形式上當事人與實際當事人不一致的狀況,導致法院作出錯誤裁判。目前,我國對冒名訴訟的防范和規制措施尚不完善,因而需要完善社會識別體系,加強案件審查,遏止冒名訴訟行為。
冒名訴訟;行為規制
冒名訴訟是指民事主體在參與訴訟的過程中,以他人之名起訴或應訴,借助法院的權力實現其特定目的,損害真正民事糾紛主體的實體或程序權益的一種非正常的訴訟行為。
即,訴訟行為的主體以他人之名進行訴訟,法官錯誤地將訴訟行為主體認定為姓名所有者。而姓名所有者則成為形式上當事人,整個訴訟程序以姓名所有者的名義開展,涉及實體權利的裁判文書也以其名義作出。
以冒名者與姓名所有者之間有無訴訟欺詐聯絡的合意,將冒名訴訟分為合謀型與非合謀型。
(一)合謀型
在合謀型冒名訴訟中,姓名所有者與冒名者相互串通,以明示或默示的方式,同意民事糾紛之外的第三人冒充其本人起訴或應訴。即該行為獲得姓名所有者的授意和支持,符合姓名所有者的意思表示。
(二)非合謀型
在非合謀型冒名訴訟中,冒名者與姓名所有者之間無訴訟欺詐聯絡的合意,冒名者擅自冒用姓名所有者的名義起訴或應訴。此時,冒名者與姓名所有者完全不知對方的存在,姓名所有者被動地離散在訴訟程序之外,而冒名者卻被賦予了當事人的訴訟權利,擁有當事人的地位。
因而,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不論是冒名訴訟的何種類型,都是訴訟程序中非正常狀態,即起訴或應訴的當事人都不是適格當事人。
不可否認的是,冒名者之所以敢于進行冒名訴訟,損害姓名所有者的實體權益與程序權益,是因為整個社會在姓名識別系統方面的遲滯和缺陷。當前,我國法律未將冒名訴訟行為納入法律規制范圍,這導致了個體冒用他人姓名進行訴訟獲得的利益與遭受的懲罰之間嚴重不對等,此為以消極的方式縱容了當事人冒名訴訟獲取不正當利益的行為。對此,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對冒名訴訟行為進行預防:
(一)建立冒名訴訟信息通報和披露制度
1.法院內部機構的信息互通,建立立案警示制度
一個案件經由立案庭進入民事審判庭,裁判結果作出后轉入執行庭執行。如果一個案件在上述任一階段審查過程中,發現冒名訴訟的可疑情況即刻進行詳細記錄后附卷,并周知各個部門。使其他部門能夠保持警覺,從中獲取發現和處理冒名訴訟案件的經驗。
同時,我們可以在法院的立案大廳、服務窗口等場所張貼警示標語,并對當事人進行口頭告知,同時在訴訟手冊上寫明違法進行冒名訴訟應承擔的法律責任。通過口頭和書面的雙重引導,促使當事人依法實施訴訟行為。
2.法院外部的信息通報制度
法律的作用不在于單純規制某一主體的行為,而在于對整個社會各個主體的行為進行規范化引導。懲罰冒名訴訟行為亦是如此。通過懲罰冒名訴訟,教育其他社會成員,抑制類似行為。故,建立法院外的信息通報制度顯得尤為重要。
法院將冒名人的基本信息等情況在本系統網站、大型宣傳欄公示,并將其訴訟欺詐行為通報相關機構,例如政府、新聞媒體等,通過網絡媒體等大眾傳媒向社會公開告知,引導和教育廣大人民群眾。
(二)加強司法審查
在登記立案時,對當事人提交的有效身份證件,法官應嚴格審查其真實性,并仔細核對。如果與本人差異較大,可以要求該當事人作出合理解釋。在必要的情況下,組織與該民事糾紛相關的其他主體對該當事人進行仔細辨認。
案件審理中,法官以其審判實務經驗和專業知識判斷當事人是否適格。對可疑案件,法官應當要求可疑人員出庭,接受法庭調查,參與法庭辯論。如果案件還涉及到其他利害關系人,法官應當向利害關系人通報案件的進展情況,必要時可以通知利害關系人參加訴訟。
(三)完善訴訟中社會個體的識別體系
在民事訴訟中,個體的識別和確定主要以居民身份證為標準。2012年新修訂的《居民身份證法》明確規定居民身份證的登記內容包括個體的指紋信息。而完善社會個體的識別系統就要將個體的指紋、DNA、虹膜等具有唯一性的生物學信息并輔之以姓名、社會身份等社會學信息進行個體識別。通過生物學信息和社會學信息的交叉識別,準確無誤地進行身份認定。如此,我們可以將公安機關個人識別系統與法院的相關系統進行對接,實現信息互通有無,從而保證了訴訟主體識別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1]許尚豪.冒名訴訟問題研究[J].蘭州學刊,2016.01.
[2]王德新.民事訴訟行為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
D
A
2095-4379-(2017)06-0215-01
韓清波(1987-),男,漢族,河北邯鄲人,河北大學政法學院,訴訟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