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霞
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3
?
淺談交通肇事中的共同致死問題
閆 霞
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3
交通肇事罪作為過失犯罪,常常以造成死亡或者重傷后果為歸罪前提。行為人在過失情形下無法形成共犯,因此在有前后兩位肇事司機的交通肇事中,若存在無足夠證據證明重傷或者死亡結果由誰造成,則對其定性不能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片面處理,根據不同情節因作出不同理解。
交通肇事;共同致死問題
交通肇事罪,是指違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規,發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責任的犯罪行為。①交通肇事罪的構成要件:1.已經構成交通肇事;2.有逃離事故現場的行為。若是履行救助義務之后再逃離現場的,不認為是逃離事故現場;3.行為人有逃避救助義務或法律追究的故意;4.行為人對自己先前的交通事故及自己的逃逸行為必須明知。
交通肇事罪作為典型的過失犯罪,其罪過形式通常為過失,即行為人對交通肇事后所發生的的后果持有過失心理,出于疏忽大意的心理或者過于自信的過失。過失犯罪沒有共同犯罪,所以在實踐中遇到一些疑難案件,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無法以交通肇事罪簡單處理。
以一個案例為例,在破曉時分的街道上發生一件交通事故,前車在公路行駛時沒盡到足夠的注意義務撞倒過馬路的路人,后車在隨后幾分鐘內碾壓而過。經過調查與鑒定,能反映的事實是前車在撞人之后意識到撞了人,但不能知道確切的傷害后果,后車在疏忽大意情況下過失碾壓被害人,并拖拽至十幾米外,被害人在前后兩車的作用下不幸致死。由于時分尚早,能見度極低,加上監控畫面不能清晰還原事實,且在經過鑒定之后不能明確兩車的具體責任,并不能知道被害人在前后車經過時段的傷亡情況。基于該案例的證據不足,我們分幾種情況討論:
(一)該案件中,若要將被害人死亡的結果歸責于前車駕駛人,至少要證明,前車駕駛人在撞擊被害人之后導致了重傷的后果。只有前車駕駛人導致了重傷的結果,才可以將其逃逸之后導致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時救助而死亡的結果歸于其逃逸的行為;若前車駕駛人僅僅把被害人撞成輕傷,這里行為人的行為甚至不能評價為交通肇事罪,更談不上交通肇事罪的逃逸情節;此外,若行為直接導致被害人當場死亡,或者行為人撞擊被害人之后,能鑒定出被害人所受的傷為致命傷,則直接將死亡結果評價為前車駕駛人構成交通肇事罪,因其逃逸行為在案件中不會再有不救助會致人死亡的額外危險,所以不再評價其逃逸行為。
案件中,對以上三種假設,均無足夠證據支撐,所以筆者認為前車駕駛人不構成交通肇事罪,按照證據存疑時不能認定相關犯罪事實的原則,應當以過失致人死亡罪定罪論處,且在量刑時應當在最低量刑幅度內考量。
(二)案件中后車行為是碾壓被害人并拖拽至數十米遠。若要把被害人死亡的結果歸責于后車駕駛人,則要證明后車駕駛人撞到被害人之前被害人是活著,并且沒有不能救助的致命傷。若能證明前車將被害人撞成輕傷或者重傷,則按照主客觀相一致的歸罪原則,被害人的死亡結果可以歸責于后車駕駛人過失碾壓被害人的行為,行為人碾壓的行為則評價為交通肇事罪;若證明被害人在后車碾壓之前處于已經死亡的狀態,則后車碾壓尸體的行為,不構成任何犯罪。
有觀點認為,上述兩車的行為,雖不能評價其交通肇事罪的共犯,但其各自的逃逸行為,因兩個逃逸均有故意,所以評價為共同犯罪。筆者認為,前車逃逸的行為有作為交通肇事加重情節考慮的可能性,但后車逃逸沒有評價其逃逸的必要性,因其逃逸時,被害人被及時發現并得到及時的救助,被害人的死亡不會因其逃逸行為而發生,無論是前車或后車導致的死亡,其結果是在逃逸之前就已經發生,逃逸行為已經沒有再導致被害人死亡的危險,遂無評價其逃逸行為的必要,更談不上共同的逃逸致死。
對于該案件的認定,筆者認為,交通肇事罪是典型的過失犯罪,以結果的發生作為歸罪的前提,而交通肇事罪中實行行為是指駕駛人在道路上行駛時的違章行為。該案中若前后車的駕駛人車輛的安全系數均不合格,是兩車剎車裝置的問題,或者車輛按照規定做了年檢和定期維修,事故是因未盡到合理注意義務,則兩車的駕駛人分別對死亡結果成立交通肇事罪,另按照無罪推定原則,兩車駕駛人均不適用逃逸情節。
[ 注 釋 ]
①賈宇主編.刑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8:291.
[1]唐曉芹.交通肇事罪理論爭議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3.
[2]陳洪明.論交通肇事逃逸[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5,8,3(8).
[3]張明楷.刑法格言的展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48.
[4]龔培華,肖中華.刑法疑難爭議問題與司法對策[M].北京:中國檢查出版社,2002:260.
D
A
2095-4379-(2017)06-0244-01
閆霞(1993-),女,漢族,陜西延安人,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2015級刑法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