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璐璐
(226001 江蘇圣典(南通)律師事務所 江蘇 南通)
法律實務
淺談銀行存款合同中附隨義務的具體情形
仇璐璐
(226001 江蘇圣典(南通)律師事務所 江蘇 南通)
銀行存款合同附隨義務是存款合同和附隨義務的組合概念。在存款合同限定下,其附隨義務是指合同關系發展過程中,當事人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和法律規定而負擔的通知、協助、保密、保護等義務。銀行存款合同附隨義務的法學理論基礎是誠實信用原則。本文目的在于總結歸納存款合同附隨義務相關理論,準確的分析銀行存款合同附隨義務,明確違反附隨義務的責任形式。
存款合同;附隨義務;誠實信用
附隨義務的概念起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德國民法判例與學說,最初是在探究締約過失責任的過程中提出的。1900年的德國民法典第242條第一次將誠實信用原則規定為債法的基本原則,從而為法官解釋及補充合同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誠實信用原則要求人們在市場經濟活動中講究信用、恪守諾言、誠實不欺,在不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
1.法定優先與約定補充原則
合同法的核心在于保護當事人的意思自治,貫徹契約自由的精神。法律的任意性條款的適用不應當優先于合同當事人的有效約定。所以我們不能忽略當事人在合同中對其應承擔的附隨義務所作出的約定。因此,如果有具體規定存款合同附隨義務的條款時,誠實信用原則就不應該適用。事實上,存款合同附隨義務的具體情形也常常會在法律中有所規定。
2.綜合衡平原則
如果嚴格按照法定優先與約定補充原則認定也會遇到一些問題。在前面的介紹中已知,附隨義務并非自始確定的,無論是法律規定還是雙方當事人的約定,都無法詳盡的規定全部的內容,因此我們還需其他規則來輔助。一般來說,還需要考慮誠實信用原則。此外,交易習慣,合同的性質、目的等都應給與相關考慮。
3.適當限制原則
合同關系建立之后,當事人便由非特定關系變成特定關系的當事人,雙方聯系密切,共同實現彼此經濟利益的最大化。但我們應知,合同簽訂的最終目的是滿足自己的利益需求。如果法律一味的要求一方負擔過多的義務,則違背了法律所應追求的公平正義。且也不應對一些與合同目的實質性關聯程度較弱的協助行為輕易認定為附隨義務。
1.告知義務
告知義務是指合同一方當事人應將有關另一方當事人利益的重大事項及時告知,以免由于資訊的不對稱造成交易上的障礙。在銀行存款合同中,為了保護存款的安全,銀行和客戶之間的交流顯得尤為重要。作為當事人一方的銀行,由于對信息資源的擁有具有優勢加上其專業的知識,在其獲得相關交易信息的時候,銀行應向存款人履行告知義務。
2.協助義務
協助義務是指合同當事人應協助對方履行義務,勁量為對方提供照顧和方便以促使合同目的的實現,使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得以平衡。對銀行存款合同而言,對銀行出具的存單和銀行卡等憑證一旦丟失,銀行應該協助存款人及時進行掛失處理。對于儲戶操作自助存取款機時出現的問題應及時幫助解決等。
3.保密義務
保密義務是指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知悉的商業秘密或交易密碼,無論合同是否成立,都不得泄漏或不正當使用,比如,在承攬合同中,承攬人應當按照定作人的要求保守秘密,未經定作人許可,不得留存復制品或者技術資料,或使用對方技術時,不得將其秘密泄漏給第三人。就儲蓄存款合同而言,密碼是由儲戶擬定并存入金融機構網絡系統內,在保密狀態下由本人持有和使用的專用號碼。正是因為密碼的特殊性,使得維護密碼的安全性成為儲戶的附隨義務,對于密碼的丟失、被盜等保管不善的行為導致存款被冒領的情形,儲戶均應根據過錯責任的大小承擔相應責任。
4.保護義務
保護義務是指合同當事人之間互相負有對人身及財產照顧保護、不得損害的義務。在銀行存款合同中,應判斷銀行對儲戶的人身,財產及存儲有關的信息安全是否在合理的范圍內盡到安全保障義務。對于為了方便快捷而設立在人員密集的街道上的ATM機加派人手在旁巡邏,或在屏幕上播放安全須知等方式以防犯罪人員利用此處沒有銀行工作人員看護而實施違法活動。
1.違反銀行存款合同附隨義務責任的性質與形式
民事責任是民事主體實施違法行為后應承擔的法律后果,責任與義務是相隨相伴的,附隨義務不是單純的道德上的義務,義務人不履行義務是應承擔法律上的不利后果的,故我們有必要分析其法律責任來更好的了解附隨義務。因此,首先要明確一個問題:這種法律責任是違約責任、侵權責任還是獨立責任?筆者認為這種法律責任是一種違約責任。理由如下:在合同法理論中,違約責任存在于合同雙方當事人之間,但又不局限于雙方當事人的約定,同時還包括法律規定和依據誠實信用原則所產生的義務。其次,附隨義務包括先合同義務、后合同義務以及履行過程中的附隨義務三種,其中對違反先合同義務和后合同義務的法律后果的性質都是違約責任,由此也可明確附隨義務的法律后果的性質是違約責任。
2.違反銀行存款合同附隨義務的歸責原則與構成要件
筆者認為違反銀行存款合同附隨義務的歸責原則應是過錯責任原則。若采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當事人會擔心簽訂合同的過程中因過失而承擔約定之外的義務而不予訂立合同,這是不符合《合同法》的立法精神的。又因為附隨義務的法源基礎是誠實信用原則,其具有不確定性和強烈的道德價值,當事人是無法準確的預知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規定的,讓其承擔如此沉重的法律責任是不符合法律的公平價值。因此,對違反附隨義務適用過錯歸責原則,只要當事人盡了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義務,對于造成的損害是無須負責的,這也是符合鼓勵正當交易和競爭的需要。
歸責原則是與構成要件理論緊密相連的,銀行存款合同具有自己獨特的性質,應當尊重其自然本質,在具體適用歸責原則時應結合具體的情況運用。筆者認為違反銀行存款合同的歸責原則有如下幾點:一是有違反附隨義務的行為。這種行為違反的義務必須是依誠實信用原則產生。二是權利人受到了損害。只有在造成權利人損害的時候才會承擔責任。
通過上述分析和歸納,我們意識到銀行存款合同的附隨義務是具有不確定性的。由于沒有一個完整健全的責任體系,對于存款附隨義務的認定也處于混亂的狀態,因此,在司法實踐中,就要求法官具有較高的法律和道德素養,合理的運用司法裁量權,同時,我國也應盡快解決在該領域內存在的制度不健全問題,并通過判例來豐富其理論。
[1]張莎.銀行存款合同附隨義務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3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