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為綱
(712000 咸陽市中級人民法院 陜西 咸陽)
淺議如何做好民事訴訟調解工作
李為綱
(712000 咸陽市中級人民法院 陜西 咸陽)
我國的民事調解制度遵循“以和為貴”的傳統思想,歷經新民主革命時期、社會主義初期階段的法治實踐和經驗總結,被國際上譽為“東方經驗”,并為日本、德國、美國、英國所推崇,在民事審判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又被推廣到刑事審判(刑事和解和刑事附帶民事的調解),甚至行政案件(行政案件的和解)。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民事案件逐年大幅上升,辦案法官人數不足的情況下,更加發揮著他的優勢。
民事訴訟;調解
據統計2011年咸陽地區兩級法院受理各類民事案件16343件,調解10653件,調解率為65.18%;2012年受理各類民商事案件16709件,調解11484件,調解率為70.26%;2013年受理民商事案件18491件,調解12294件,調解率66.49%;案件總體來看調解結案數占收案總數均在六成以上。受理案件的數量逐年上升,調解程序簡便、靈活,審理期限較短,解決法院當前面臨“案多人少”困難,其次調解案件80%的執結率在解決法院“執行難”問題更發揮其獨特的優勢,最后調解在解決處理群體性案件更具優勢。
怎樣做好調解工作是各級人民法院一直探索研究的重大課題。
首先,要遵循法律原則(包括法律基本原則和訴訟法原則)。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七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第九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愿合法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關于適用于民事調解的特有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三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當事人自愿的原則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
其次,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有一部分學者對該項原則提出質疑認為該原則應當廢止,“調解的含義本身就包括對某些界限不清的事實、責任含糊不究,互諒互讓,以達到既解決糾紛又不傷和氣的目的”[1],認為只要當事人雙方自愿協商達成協議,即可結案。我認為此觀點只得商榷,首先該原則的事實清楚有一定的度,法官對案件事實的認知,庭審前的事實清楚應區別與庭審后的事實清楚,應當在程度上有所區別。庭審前法官和當事人對案件事實和證據的認知建立在當事人雙方認可的基礎上,雙方均同意調解,法官以無異議的事實為基礎主持雙方進行調解。庭審結束主持調解的主審法官或者合議庭應當對案件證據作出認證,對事實作出類似判決形式歸納總結,調解基礎應以庭審查明的事實為依據。
再次,我國的法制建設還處在初級階段,人民群眾的法律素養參差不齊,哪些權利應當維護,哪些權利受到侵犯,侵害到什么程度,大多數人對案件的事實和法律判斷達不到維護其本身合法權益的程度。律師介入訴訟的范圍很小,全國現有有職業律師25.093萬人,2013年全年法院受理各類案件1337萬件,不足200萬件案件有律師介入,故法官在調解過程中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是很必要的,才能更好的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還有,查清事實分清是非有利于杜絕惡意訴訟。有些當事人利用惡意訴訟損害國家利益,侵吞國有資產,損害第三人利益,法院有必要對該類案件審查其主體是否適格,審查其權益是否合法。
最后,提高法官的調解能力。不同的法官的調解能力的高低,首先表現為調解率的高低,其次表現為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能否得到合法保護。調解的重要性要求法官既具有很高的法律素養,又要具有豐富的社會經驗,法律素養對法官來說自不待言。相對于法律素養,豐富的社會經驗在調解工作中同樣重要,原因有以下幾點。民事案件的類型涉及到社會的各個方面,每一類型的案件都有他的特殊性,也是社會矛盾體現,司法工作維護社會穩定、化解社會矛盾,調解工作同樣具有該職能。但如果調解法官對該類型案件的特點不了解,就抓不住爭議的焦點,難以找到雙發的共同點,很難和雙方達成共識。例如行業中的潛規則,由于近來房產銷售市場不景氣,導致建筑領域利潤急劇下降。我最近調解一起涉及建筑領域的買賣合同,雙方對供料和結算均無異議,爭議的焦點是乙方給甲方提供的票據未按甲方的要求提供,導致貨款不能及時支付。案件的起因是建筑商甲方給開發商墊資數額巨大,建筑商要求提供商混的供貨商乙方給其墊資,由于墊資時間期限較長,導致商混商乙方的利潤下降,付款時乙方不愿意給甲方出具商混發票,只提供水泥銷售發票,因此發生甲方拒付款糾紛。為什么商混公司乙方應當給甲方提供商混發票而提供,只愿意提供水泥發票?兩票據之間有什么差別?原來乙方向甲方出具100萬元商混票據,乙方應繳納稅款在10萬元,水泥發票是給乙方供水泥的廠家出具給乙方,乙方把此票據直接出具給甲方如果甲方同意,中間節省10萬元的稅款,就等于乙方為了減少損失,從中抽逃稅款10萬元,故雙方對提供票據各執己見,乙方指出雙方在訂立和供貨合同是以口頭約定向甲方出具水泥票據,甲方否認,認為無商混票據無法入賬,故拒絕付款。找到了問題的癥結——在商混供貨過程中存在用水泥票據充當商混票偷逃稅款的潛規則,主持調解的法官在調解過程中首先指出乙方應當向甲方出具商混票據,否則視為偷逃稅款,對此觀點甲乙雙方均認可,但乙方認為由于墊資時間較長,導致其損失10萬元無人承擔,乙方向甲方墊資雙方均有約定,由于開發商不能按期支付工程款導致甲方不能按約定期限支付乙方貨款,墊資超過約定的期限。雖然乙方出具水泥票據違法,就乙方的損失甲方也有一定責任,故雙方應合理承擔乙方的損失,雙方均同意此觀點,最后經過充分協商,乙方向甲方出具商混發票作為結算憑證,甲方多支付乙方6萬元作為乙方的損失補償。此案中涉及到行業潛規則、國家利益,如果不糾正乙方行為的違法性,不堅持合法原則,本案國家就損失一筆稅金,在此行業引起一種錯誤的導向,國家就會出現稅務漏洞。如果不了解行業潛規則,就找不到問題的癥結,就無法找到問題的突破口。
[1]景漢朝,盧子娟.經濟審判方式改革若干問題研究.法學研究,1997(5).
李為綱,男,1974年出生,陜西省乾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