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勇博
(300000 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
論水污染下的侵權責任簡析
趙勇博
(300000 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工業化的快速發展為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但是由于對環境保護的不重視,在巨大發展的同時也為生活環境帶來了巨大的污染。水污染帶來的侵權作為一種特殊的侵權,從其主體、侵害對象、歸責原則都與一般侵權行為有所區別,本文從水污染侵權的一般特征出發,對它的特征、要件、立法等方面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水污染;侵權責任;歸責原則
1.我國水污染現象的分析
自我國建國以來國家為了盡快發展因而大力發展工業,改革開放之后更是重點發展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因為各種局限性不得不將經濟的發展建立在環境的犧牲之上,導致目前全國地表水國控斷面中,有著9.2%的水體喪失使用功能,24.6%的重點湖泊(水庫)呈富營養狀態,不少流經城鎮的河流溝渠黑臭,全國地下水超采面積達到23萬平方公里,引發地面下沉,海水入侵等嚴重生態問題,另外我國近80%的化工企業及建設設在沿河沿岸,人口密集區域,部分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有違法排放的情況,造成飲用水安全威脅,1995年起,全國共發生上萬起突發水環境事件,面對嚴峻的水污染形式,自“九五”開始,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水環境工作,“十一五”以來,更是大力推進減污減排,先后出臺《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用以保護水環境。
2.水污染帶來的侵權現象及侵權責任
水污染侵權是指因人的活動造成水體受到污染,從而造成他人的人身權、財產權和環境權益遭到損害的侵權行為。水污染侵權實質是一種特殊的環境侵權,相對于傳統侵權最大的特點是將環境權益納入客體范圍,具有主體的不平等性,侵權范圍廣泛性,損害后果復雜性等特點。
水污染民事侵權責任是指水污染侵權行為造成他人人身權、財產權或環境權益損害所應當承擔的民事方面的法律責任。水污染侵權造成的民事責任不但包括排除侵害、賠償損失等基本方式,還有環境權益的損害賠償等新型內容,具體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幾項:生命喪失或人身損害賠償,財產損害賠償,排除侵害及所需費用,環境權益受侵害造成的其他損失賠償,具有救濟、修復、預防和懲罰等功能。
1.水污染侵權責任的主體認定
侵權民事責任主體,是指其行為侵害他人合法權益,需要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在民事責任領域,一般講求“誰侵權誰負責”的原則,禁止株連無關的他人,由侵權責任人直接負責承擔和承受法律后果。
在水污染侵權事件中,造成污染的當事人往往是大型企業或工廠,具體由企業或工廠的法定代表人或經理等具體執行人員的操作或指揮不當導致的,根據《民法通則》第43條規定,“企業法人對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所以在實踐操作中,企業或工廠的法定代表人或經理等具體執行人員在執行職務時實施的行為,應當被認定為法人行為,最終由法人予以承擔責任,因此水污染侵權行為雖然可能是由某些具體的工作人員造成的,但由于屬于職務行為,因而由其所在的法人組織承擔責任,法人組織或企業為責任主體。
2.水污染侵權受害對象的認定
水污染侵權受害對象是指在水污染事件中,由于侵權人的侵權行為導致利益受損害的受害者。一般包括兩類:
(1)法人及非法人組織,在實際操作中無論是法人還是非法人組織,只要在水污染事件中由于水污染受到財產、人身等各方面權益的損害,都可以作為受害者向污染侵權人請求消除妨礙、消除危險、賠償損失等。
(2)普通公民,由于普通公民往往作為弱勢群體,面對突發的水污染事件,往往對公民個人財產權、身體健康權、生態環境權等權益造成危害,因此但凡因為水污染受到財產、人身等各方面權益的損害,也都可以作為受害者向污染侵權人請求消除妨礙、消除危險、賠償損失等。
3.水污染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
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一般包括過錯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其中過錯責任原則是民事責任的一般歸責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作為民事責任歸責原則的補充原則。
水污染侵權民事責任屬于環境污染侵權民事責任的一種,依據《民法通則》第124條規定,“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污染環境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在《侵權責任法》第65條規定,“因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污染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而在《水污染防治法》第85條同樣規定,“因水污染受到損害的當事人有權要求排污方排除危害和賠償損失。”綜上所述,我國在水污染侵權認定上采用無過錯責任原則。
1.水資源保護的法律救濟的不足
雖然法律規定造成環境污染的污染者應該承擔相應責任,進行賠償損失,但賠償的前提是以污染者具備賠償能力并能夠實際進行賠償為前提的,如果污染者客觀上不具備賠償能力或是賠償能力不足,或者出現侵權主體難以確定的情況,受害人就難以通過法律的途徑尋求賠償,彌補損失。針對這種情況,例如美國、日本等國家已經建立責任保險制度,責任擔保制度,補償制度等一系列責任保障制度,相比之下我國缺乏這種責任保障制度,存在欠缺的地方。
2.水資源保護的法律建議
就環境侵權本身而言,其自身特征和對受害者的保護要求環境侵權救濟的多樣性,應當建立和完善更多的社會化救濟措施和制度。其中環境侵權責任保險制度就是一種重要的社會化救濟制度,除了環境侵權責任保險之外,還可以考慮考慮針對環境污染侵權行為設立社會保障金,利用國家基金的力量在一定范圍內彌補當事人賠償金不夠的不足,更好的保護受害人的利益。
[1]國務院.《關于印發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通知》,2017年版.
[2]曹明德.《環境侵權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