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姍姍
(530000 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 廣西 南寧)
訴訟欺詐行為入罪的刑法思考
陳姍姍
(530000 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 廣西 南寧)
訴訟欺詐行為是指行為人以提起民事訴訟或行政訴訟為手段,通過虛構事實、隱瞞真相或提供虛假證據,使法院作出錯誤裁判,從而獲得財物或者財產性利益,或者達到其他非法目的的行為。近幾年來,訴訟欺詐行為案發率日漸增高。本文擬從訴訟欺詐的涵義、訴訟欺詐行為的本質特征、訴訟欺詐行為的刑法評價以及增設我國訴訟欺詐罪的立法構想等四個方面對訴訟欺詐行為的入罪問題進行一些探討。
訴訟欺詐;本質特征;詐騙罪;刑法評價
近年來,由于法律的大力普及和依法治國政策的深入貫徹,法治文明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我國公民和法人通過司法訴訟的途徑來解決糾紛、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現象也日益增多。這對于向來“厭訴”的國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十分可喜的進步,但隨之而來的副產品——訴訟欺詐現象卻日益猖獗,其數量之多、發案之密集令人觸目驚心!僅河南鄭州市檢察機關民行檢察部門在辦理民事申訴案件中,近兩年就發現并糾正了42起。[1]如此多的訴訟欺詐案件,是立法者始料不及的,而立法的滯后性也給司法實務者們斷案帶來了不少的困難。本文擬就訴訟欺詐行為的入罪問題作如下分析和探討。
對于訴訟欺詐的概念,中外學者的看法各有不同。筆者認為,界定訴訟欺詐的概念,應從其本質特征出發,盡可能涵蓋該行為可能出現的一切情況,從而為司法實踐提供有益的學理論證。如果概念表述過于籠統模糊,則不利于理論的明晰和司法實踐的認定,因而應該明確以下兩點:
(1)不應將訴訟欺詐行為限定在當事人惡意串通一種情況。無論是單方行為還是雙方通謀,只要是存在于民事訴訟或行政訴訟中的欺詐行為,其行為都具有同質性,應作同一評價。
(2)不應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作為訴訟欺詐行為的必要要件。“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固然是構成訴訟欺詐的主要情形之一,但是在復雜的現實條件下,行為人偽造與他人之間本來存在的合法債權消滅的證據,利用訴訟方式使自己免于履行債務的情形也屢見不鮮。
基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訴訟欺詐應該定義為:行為人以提起民事訴訟或行政訴訟為手段,通過虛構事實、隱瞞真相或提供虛假證據,使法院作出錯誤裁判,從而獲得財物或者財產性利益,或者達到其他非法目的的行為。
雖然訴訟欺詐行為的表現形式和多種分類各不相同,但是任何訴訟欺詐行為都應具有以下本質特征:
第一,發生場合的特定性。訴訟欺詐大多發生在民事訴訟中,但是我們不排除行政訴訟中發生訴訟欺詐的可能。
第二,被騙人和被害人非同一性以及被騙人的特定性。在訴訟欺詐中,被騙人和被害人是不同的,訴訟欺詐中的被騙人是人民法院,且只能是人民法院。
第三,財產交付的非自愿性。在普通詐騙中,被騙人是基于錯誤認識而“自愿地”將自己的財物交付給行為人。而在訴訟欺詐中,被害人一般是由于受到法院裁判的強制而被迫交付財物的,是非自愿的。
第四、危害后果的多元性。普通詐騙行為欺詐的后果是使被害人的財產受到損失,一般不會產生其他惡劣的社會影響。而訴訟欺詐行為欺詐的結果不僅使被害人遭受財產或其他合法權益的損害,而且還擾亂了正常的司法秩序,浪費了有限的司法資源,更嚴重褻瀆和損害了法律的尊嚴以及人民法院的聲譽。故其行為后果具有多元性。
由于我國現行《刑法》對狹義上的訴訟欺詐行為沒有作出明文規定,因此對于訴訟欺詐行為的定性,學者們見解不一,有的認為構成詐騙罪,有的認為構成敲詐勒索罪,有的認為不應構成犯罪,還有的認為應構成新罪名。
由于訴訟欺詐行為方法的隱蔽性、復雜性以及侵害社會法益的多重性,加上絕大多數國家的刑法典尚未對這種行為作出明確規定,因而導致了各國刑法理論和判例對訴訟欺詐行為定性的分歧很大。毫無疑問,訴訟欺詐行為不僅破壞了審判機關的正常司法活動,褻瀆了法律和國家審判權的尊嚴,也侵害了國家、集體或者他人的合法權益,甚至可能導致有的企業破產倒閉或者個人生活無著的嚴重后果,因此其具有刑罰可罰性,這是不容置疑的。鑒于訴訟欺詐在現實中的多發性及嚴重危害性,需要在現行刑法框架內對此種行為給予力所能及的懲治。筆者認為,訴訟欺詐行為具有十分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對其進行明確立法規制不僅是司法實踐的現實要求,同時也是罪刑法定原則和刑法謙抑性原則的本質要求,更是維護司法權威的必然要求。與其對其他“類似”罪名擴大解釋而將對訴訟欺詐行為的規制納入到相關罪名的涉罪范圍中,還不如在我國的刑法典上明確對其進行定罪量刑來得更有效。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我國刑法應增設訴訟欺詐犯罪,其罪名為“訴訟欺詐罪”。結合我國的立法現狀及司法實踐,本罪的概念和特征如下:
本罪的概念:訴訟欺詐罪是指行為人以提起民事訴訟或行政訴訟為手段,通過虛構事實、隱瞞真相或提供虛假證據,使法院作出錯誤裁判,從而獲得財物或者財產性利益,或者達到其他非法目的的行為。
本罪的特征:
(1)犯罪客體。本罪侵犯的直接客體是國家審判機關正常的審判活動,公私財產權利或財產性利益,他人的商業信用等則是隨意客體。
(2)客觀方面。訴訟欺詐行為的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在民事訴訟、行政訴訟中,為了獲得法院的勝訴裁判,作虛假陳述、毀滅、偽造證據。
(3)犯罪主體。本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即既包括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也包括單位。
(4)主觀方面。本罪的主觀方面是故意,且只能是直接故意。
鑒于本罪的主要客體是國家審判機關正常的審判活動,應將本罪歸入刑法第六章第二節妨礙司法罪中為宜。
訴訟欺詐行為作為一種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違法行為,在現行刑法上卻找不到予以規制的明確依據,而訴訟欺詐行為有別于其他犯罪的本質特征和嚴重的社會危害性要求必須對其明確立法,本文通過比較研究國內外關于訴訟欺詐行為的立法狀況,提出對我國訴訟欺詐行為的立法建議及完善構想。謹以此求教于同仁,待以進一步提高。
[1]劉金林.惡意民事訴訟·合法外衣裹著非法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