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曦
(212013 江蘇大學法學院 江蘇 鎮江)
代替考試罪的刑法適用問題研究
李 曦
(212013 江蘇大學法學院 江蘇 鎮江)
代替他人或者讓他人代替自己參加法律規定的國家考試,為代替考試犯罪。在司法實踐中,對“國家考試”范圍的界定,犯罪形態的區分,罪數形態的認定,特別是對于居中介紹者的行為究竟是屬于組織考試作弊罪還是代替考試罪的共犯均存在一些爭議,本文結合目前的司法實踐,對代替考試罪司法適用中相關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思考。
代替考試罪;國家考試;犯罪形態;牽連行為;刑罰適用
2015年11月1日起,《刑法修正案(九)》正式施行,其中第二十五條明確規定,代替他人或者讓他人代替自己參加第一款規定的考試的,處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其中“第一款規定的考試”是指法律規定的國家考試。這一規定自實施以來,對于保護國家考試制度以及構建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均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足與需要明確的地方,仍需要進一步地解釋研究。
1.犯罪主體
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即年滿16周歲,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在司法實踐中,主要包括讓他人代替自己考試的、代替他人考試的、其他為代替考試犯罪提供幫助的。
2.犯罪客體
代替考試罪設置在刑法第六章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中,即表明代替考試罪侵害了國家對社會的管理秩序。本罪侵犯的為復雜客體,包括法律規定的國家考試的正常秩序以及他人公平參與考試的權益。
3.主觀方面
本罪的主觀方面為故意,讓他人代替自己考試的,希望通過考試并獲得相應的資格;代替他人考試的,則希望通過替他人考試獲取非法收益,二者都具有侵害法律規定的國家考試正常秩序以及他人公平參與考試的權益的故意。
4.客觀方面
本罪客觀方面表現為代替他人或者指使他人代替自己參加法律規定的國家考試的行為。這里需要明確兩個問題:其一是何種作弊行為,應當入刑,即明確罪與非罪的界限。其二是何種考試,應當入刑,《刑法修正案(九)》明確規定為:法律規定的國家考試。
犯罪的完成形態,即犯罪既遂;犯罪的未完成形態,包括犯罪預備、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代替考試罪通常認為屬于對向犯,類似于重婚犯罪,刑法規定了同罪同罰,對于既遂的認定應當使用同一標準。根據刑法對代替考試罪之罪狀描述,本罪為行為犯,即只要實施刑法分則規定的危害行為就成立既遂的犯罪。只要讓他人替考者沒有采取措施阻斷其與國家考試正常秩序侵害結果的因果關系,就不能阻斷結果歸屬,成立犯罪既遂。
替考,實際上存在假冒和考試兩個行為,那么尤為關鍵的就是替考者著手實行替考行為以及完成替考行為如何認定的問題。在實踐中,替考者只要蒙混過關進入考場,國家考試的正常秩序以及他人公平參與考試的權益即處在現實的嚴重侵害危險之中。代替考試的行為無需考慮替考者具體作答的情況,即考試的具體成績不在要求之列,只要其已經開始答題就屬于考試完成,即在進入考場后,在開始答題前被發現的,構成犯罪未遂;在考場開始答題后被發現的,不屬于未得逞,而是構成犯罪既遂。
對向犯,是指二人以上的行為相互以存在對方的行為為要件的犯罪,代替考試罪按照法律表述屬于必要共犯中的對向犯,在代替考試犯罪中,除了實行犯之外,還有教唆犯和幫助犯,或手段行為可能觸犯其他罪名。
1.居中介紹者
居中介紹者是指在替考者和讓他人替考者之間居中聯系的人。對于個人的組織行為,如果居中介紹者在犯罪中占主導性,為不特定的應考者和替考者從事中介服務,為完成作弊進行各種保障工作的,應當認定為組織考試作弊罪,如果居中介紹者只是為特定的應考者尋找替考者而且沒有組織多人替考的,則不宜認定為組織考試作弊罪。對于礙于情誼的居中介紹者,一般也不宜認定組織考試作弊罪。
2.代替考試中起主導作用的考生父母
對于考生父母取代考生在考試作弊中處于主導地位,這也是現實中的常見現象。考生父母替子女作主,打聽或尋找替考者,從中聯絡,出謀劃策,提供財物,積極推進代替考試犯罪的進行,其行為在本質上是起到了居中介紹者的作用,只不過介紹的是自己的子女而已,原則上應當認定為代替考試罪的幫助犯;如果考生因客觀原因不知情的,父母可能成立代替考試罪的教唆犯。
3.明知偽造、變造身份證件用于替考的
在代替考試犯罪中,制作虛假身份證件的人作為重要技術人員,在明知道他人要求自己制作的虛假身份證件是為了進行代替考試作弊,還為其制作虛假身份證件,應當屬于偽造、變造身份證件罪和代替考試罪的想象競合犯,由于被侵犯的法益顯然已經超出被害人可以承諾的范圍,不能以此而阻卻違法性,成立代替考試罪的共犯。
代替考試犯罪中,通常需要虛假身份證件,《刑九修正案(九)》在規定代替考試罪的同時,新增了偽造、變造、買賣身份證件罪以及使用虛假身份證件罪。因此,在代替考試犯罪中,同時存在偽造、變造、買賣身份證件犯罪以及使用虛假身份證件犯罪的牽連犯罪,對于牽連犯,除我國刑法已有規定的外,從一重罪論處。對于代替考試罪的刑罰設置以及司法適用,筆者認為都有可探討之處。比如,對于國家工作人員這一特殊主體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刑罰設計上欠缺分層設置,因為國家工作人員一旦介入代替考試犯罪,往往同時涉及到賄賂、瀆職等職務犯罪,犯罪的隱蔽性以及犯罪成功率大大增強,發生大案窩案的概率也更大,社會危害性極大。因此,筆者認為在法條中應當加入第四款:國家工作人員犯前款三種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另外,代替考試罪規定了罰金刑,那么罰金就應當對犯罪起到懲罰和震懾作用,讓想要以此獲益的人不敢犯罪或再犯,真正起到預防犯罪的作用。
[1]李春麗.代替考試罪探析.[J].人間,2016(01).
[2]王凱強.代替考試罪犯罪形態研究——以趙某某等替考案為例[D].沈陽師范大學,2016.
[3]張明楷.外國刑法綱要.[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4]李蕓書.幫助考試作弊行為“正犯化”之刑法思考.[J].黑河學刊,2016(07).
李曦(1994.11~),女,江蘇淮安人,本科,江蘇大學法學院,主要研究方向:刑法學。
本文系2016年江蘇大學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關于替考行為之刑事責任認定與刑法適用問題的研究”(項目編號:201610299298W)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