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熙萌
(071700 河北省保定市容城縣人民法院 河北 保定)
好意同乘致損的責任確定
李熙萌
(071700 河北省保定市容城縣人民法院 河北 保定)
隨著我國經濟迅猛發展,公路通車里程倍增,機動車越來越成為人們出行所必須的交通工具。為了方便、快捷、環保,好意同乘已經成為日常現象,搭便車固然有緩解交通壓力、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節約資源等諸多好處,但是也會遇到一些麻煩和風險。
好意同乘;侵權;歸責原則
1.1 好意同乘的概念
好意,即善意;好意同乘,即通俗意義上的搭乘便車,其實質是助人為樂。
1.2 對好意同乘觀點的爭議
關于好意同乘的概念,學界主要存在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是“好意施惠行為”說。王澤鑒教授認為,好意人是基于善意的愿望,同意同乘人免費乘車的請求。好意同乘關系中只有兩方主體,一方是提供搭乘車輛的施惠人,另一方是接受施惠的搭乘人。并且好意同乘中的車輛必須是不具備營運資質的私家車,在經過施惠人的同意后,搭乘人才可免費搭乘,施惠人沒有盈利目的,完全出于好意,讓搭乘人純粹的收益而不需付出相應的對價。
第二種觀點是“同乘致損”說。楊立新教授認為,好意同乘中的車輛可以是營運車輛和非營運車輛,但是否構成好意同乘決定于搭乘行為本身是否具有無償性,如果是有償搭乘則不得認定好意同乘,而是屬于一般的民事客運合同。是搭乘人僅僅是基于答謝而饋贈禮物或者是負擔油費,那么這仍然屬于好意同乘。
第三種觀點是“純無償搭乘”說。王利民教授認為,好意同乘中不能有給付行為的發生,即使是搭乘人出于謝意或者其他目的給與相應的對價,都不應被認定為好意同乘。
我更傾向于王利明教授的觀點。因為好意同乘首先應該具有好意性。它是好意人出于情誼而施惠的一種行為,是一種情誼行為,且好意人在施惠時沒有與搭乘人訂立運輸合同的意思表示,也不是為了追求報酬,因此即便是營運車輛也可能構成好意同乘。其次,好意同乘具有無償性。這種無償應為純粹意義上的無償,索要和收取對價的同乘不構成好意同乘。對于搭乘人主動負擔一定油費以及其他費用的情況,實則減少了好意人的成本,責任的承擔源于利益的收獲,好意人減少了自己的花費成本,也必然承擔由此所帶來的義務。當然,對于搭乘人支付極少的費用并不能否定好意同乘,如在途中提供飲水,這種極少的費用支付對于好意同乘沒有實質性影響,法律對此的定性應是以一種正常的經濟思維來看待。再次,好意同乘具有順路性。好意乘車訴稱搭便車,因此好意人和搭乘人同乘的目的地應為相同或相近,好意人并不是特意為搭乘人的目的而運行車輛。如果機動車為了搭乘人的特定目的而運行,且具有無償性,可能屬于義務幫工的侵權責任范疇,而不是好意同乘的范疇。
對于侵權案件,《民法通則》規定了三種規則原則:第一百零六條的“過錯責任原則”,第一百二十三條的無過錯責任原則,以及第一百三十二條的公平責任原則。過錯責任是處理侵權案件的一般性原則,無過錯責任和公平責任有嚴格的適用范圍,只有在法律作出特別規定時才可適用。需要指出的是,在道路交通侵權領域,《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三條規定了“從事高速運輸工具作業造成他人損害”承擔的是無過錯責任,即嚴格責任。而《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三十五條卻規定了處理交通事故賠償中過錯責任原則。后者雖然已經被廢止,但我們如何理解之一立法沖突。我認為,斟酌《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三條之規定,該條應適用于汽車對“車外人”的人身財產造成損害的案件。對于車內駕駛員與乘客間的侵權,仍應適用原《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所確立的過錯責任為宜。
車輛所有者一經允許同乘者搭乘,即負有將同乘車安全送達目的地的義務。同乘者請求搭乘,并不意味著同乘者自愿承擔行程中的風險,也不意味著賦予對方造成其人身傷害免責的權利。對好意同乘者而言,他并不具有法律上的減免責事由。筆者毫不隱晦的指出,提出減免好意同乘案件中車主責任的觀點,只能認為是出于對車輛保有者的一種同情,在我國并無現行的法律依據。我國《民法通則》中規定了減輕責任、公平責任、以及無過錯責任中對方存在故意等三種情形下,可以減輕加害人的民事責任。
應當看到,以往的法院判決車輛保有者承擔責任的案例中,并不是否定助人為樂的精神。而是要求助人為樂者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盡到謹慎的注意義務。助人為樂者雖出于好心,但這并不表示良好的出發點就可以漠視對方的權益。法律并沒有規定可以降低無償服務者的注意義務?!坝袃敗迸c“無償”只是確認雙方當事人是否構成合同關系,但造成他人人身損害或財產損失則屬于侵權行為。無論雙方是否有償,侵權者都應當承擔責任。判決車輛保有者承擔責任,不是對于其良好動機的否定,而是對于其過錯的懲罰。過錯責任原則應成為處理此類案件的唯一歸責原則。有過錯則賠償,無過錯則免責。這樣既有利于鼓勵社會公眾助人為樂,也有利于保護同乘者的權益免遭侵害。在好意同乘案件中適用無過錯責任和公平責任,既缺乏法律依據,又顯失公平。
我認為我國構建完善的好意同乘損害賠償制度,不僅要借鑒各國關于好意同乘致損賠償歸責制度的先進經驗,也要考慮社會良好道德的鼓勵和受害人權益的充分保護,更要兼顧我國社會保險制度還不夠完善的具體國情。
首先,對于好意同乘損害賠償發布具體的司法解釋,彌補法律缺陷。好意同乘損害賠償民事責任作為侵權責任的內容,應在“侵權責任法解釋”中統一界定好意同乘的概念、責任主體、歸責原則和免責事由,統一好意同乘糾紛的裁判制度。
其次,完善保險制度和社會救濟制度。一是普及和推廣車上人員座位險。它是一種低投入、高保障的商業附加險,可以在保險車輛發生事故時,對司機或乘客傷亡造成的費用損失以及為減少損失而支付的必要合理費用進行賠償,從而有效防范風險。另外,政府應當加大資金投入,逐漸推廣、鼓勵公民認識和接受該險種,以增強民眾投保座位險的積極性。二是保障同乘人獲得社會救助的機會。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確規定要建立對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的社會救助基金制度。搭乘人作為受害人之一,發生事故時應與車外受害人一樣享受社會救助基金。
最后,在好意同乘侵權案件中,對車輛保有者、好意同乘者,以及第三人按照過錯原則對責任進行合理分配,權衡把握,才是處理此類案件的正確方法。我們也期待最高人民法院盡早對此作出明確規定,以實現全國法院在處理此類案件時判決的統一性和公正性。
[1]黎虹.《“好意同乘”侵權行為的責任承擔》,2007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