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玉
(061001 滄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河北 滄州)
論無因管理中管理人之報酬請求權
劉洪玉
(061001 滄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河北 滄州)
無因管理是指沒有法定或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到損失,自愿管理他人事務或為他人提供服務的行為,其中被管理者又稱為本人。在今天,無因管理對于保護被管理人的利益,推動社會成員間互幫互助,增進整個社會財富,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在無因管理中,管理人能否基于無因管理行為向本人索取報酬一直是人們爭議的一個問題,本文將從我國傳統文化及公平原則出發,對管理人之報酬請求權進行一下探討。
無因管理;報酬請求權;公平原則
無因管理作為一項制度,源遠流長,早在羅馬法時代,無因管理便被列為準契約。其最早使用于為不在人管理事務,其后歷經發展,于19世紀經過德國學者精細的研究,將其作為債的關系的獨立原因,后被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立法所繼受。無因管理既包含了不得隨意干涉他人事務的法律要求,又融合了推進人類社會互助互愛的精神內涵,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然而,在現實中,管理人好心做好事,付出了一定精力,卻可能得不到任何回報。筆者認為,在進行立法設計時,從民法公平原則出發,應該衡平本人與管理人的利益關系,對管理人的利益予以保護。
無因管理是指為他人利益而主動管理他人事務的行為。原《民法通則》第93條規定:“沒有法定或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到損失進行管理他人或服務的有權要求受益人償付由此而支出的必要費用?!毙隆睹穹傉摗穼Υ宋醋鲆幎?。
無因管理的法律效力就是管理人和本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即在管理人和本人之間產生了債。
(一)管理人在對他人事務進行管理時,須負擔以下義務
1.適當管理義務
首先管理人不應違背本人的管理意思,管理人在進行事務管理時不應違背本人明示的或可以推知的管理意思;其次管理人應以有利于本人的方法進行管理,管理方法是否有利于本人,應從客觀上判斷,以能避免本人利益遭受損失為標準。
2.通知義務
管理人應將管理事務的事實及時通知給本人。
3.報告結算義務
(1)管理人應將管理事務的進行狀態及時報告給本人。
(2)管理人因管理事務所取得物品,錢款及孳息應交付給本人
(二)管理人的權利
無因管理一經成立管理人與本人之間即產生了債的關系,管理人有權要求本人償付因管理支付的必要費用,代為清償管理人管理實事務中所負擔的債務,賠償管理人因管理事務所遭受的損失。
無因管理人能否享有報酬請求權,一直存在爭議。對此我國民法界主要有否定說和肯定說兩種觀點。否定說認為管理人除請求償還必要的費用外不得向本人索取報酬或編造名義變相索取報酬,否則就失去了無因管理成立的依據和存在的意義??隙ㄕf認為無因管理制度一方面保護本人利益,一方面又謀取社會利益,若賦予管理人賦予報酬請求權具有重要社會意義。
在無因管理人能否享有報酬請求權的問題上,筆者持肯定的觀點,理由如下:
(一)從民法公平原則的角度出發,需要對報酬請求權予以肯定
公平是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反映了社會主體對民法的最直接最質樸的要求,因此它也是民法的一個最高原則。作為民法意義上的公平主要強調權利和義務,利益和負擔在相互關聯的社會主體之間的合理分配或分擔,這種分配或分擔的結果與其付出相適應并能夠為當事人和社會所認可。因此在進行立法設計時,在本人與管理人的權利義務關系上利益應均衡,合理分配權利義務。通過上述分析,為保護管理人的利益,立法給管理人設置了很嚴格的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義務,有三項:報告結算義務,通知義務,適當管理義務,而對于管理人的權利卻保護的不夠。對于管理人從某種程度上說,有失公正。因此,法律應該對管理者利益加以保護,賦予管理人報酬請求權符合雙方當事人利益對等原則,同時體現了現代民法人身或財產利益上的對等公平理念。
(二)賦予管理人報酬請求權,可以抑制無因管理的消極作用,同時也符合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
個人事務不得隨意干涉,否則就視為侵權行為這是私法的一個基本原則。本來無因管理為他人做好事,是一種高尚的行為,是互助精神的體現,按說不應承但什么義務,但根據立法精神,管理人需盡到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義務,管理過程中,不應違背本人的意思,而且方法應有利于本人。如果管理人違背了依社會常識可以推知的管理人的意思,或管理方法不當,使管理效果不利于本人,從而給本人造成損害的,那么就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若管理人有故意或重大過失的,其管理行為構成侵權,應承擔侵權責任。
由此可見,無因管理具有嚴格的構成要件,稍不慎其行為會構成侵權,管理人本來出于好心卻要承擔侵權責任,這一定程度上會助長人與人間的冷漠,不利于社會利益的保護,在此種情形下賦予管理人報酬請求權可以起到一定緩沖作用。
現代民法越來越關注個人利益,這是民法的人文精神發展的一個體現。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一直鼓勵人們舍己救人,犧牲小我,成全大我。但是,人作為獨立的個體,有其基本的需求,而滿足其基本的需求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權利。
(一)關于報酬的立法設計
但是賦予管理人報酬請求權可能會助長一切都向錢看的觀念,極端情況下也會損害本人的利益,會違背的無因管理制度設計的初衷。因此對于無因管理要嚴格其構成要件,對于報酬數額也要進行具體設計。
我們可以規定較低的報酬比例,來抑制報酬請求權可能帶來的弊端。筆者建議,計算報酬應以本人受益范圍為限,先看本人受益多少,再按報酬比例給予管理人以相應的報酬,這個比例不宜太高,鑒于我國國情,定在5%~10%較適宜。即在本人受益后,把受益多少依照社會一般標準進行折算,再給予管理人5%~10%的報酬。
(二)管理人報酬請求權的行使
對于民法上的權利,權利人可以行使也可以放棄,這是民法的自愿原則和私法自治要求。報酬請求權是否行使的選擇權由管理人自己決定。管理人如果向受益人主張此權利時,本人應履行支付義務,如不履行,管理人可以行使民事訴權請求法院依法判決本人支付報酬。如果管理人放棄了此項權利,體現了其樂于助人的高尚道德,法律中不會禁止這樣做,這與我國傳統道德文化并不相違背。
無因管理源遠流長,設立這項制度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然而賦予管理人報酬請求權將有更大的社會現實意義
[1]郭明瑞.《民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佟柔.《民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