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武燕
(100083 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
探究債權保護中繼承人放棄繼承的必要限制
康武燕
(100083 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
隨著民商事交往日益密切,債權債務關系隨之增加。我國《繼承法》賦予了債權人放棄繼承自由,但是無限制的自由會造成權利濫用,危及債權人利益及社會穩定。本文將通過對境外先進制度分析借鑒,提出對放棄繼承自由必要限制的建議。
放棄繼承;債權人;繼承人;必要限制
程某生前因多次賒購趙某紅磚,連本帶息欠趙某18600元,趙某起訴要求繼承人還款,繼承人表示放棄繼承,趙某債權無法實現,此時繼承人放棄繼承當然有效嗎?
現實中類似放棄繼承危及被繼承人的債權人利益的現象屢見不鮮,是否應當加以限制以及如何限制一直是法學界熱議的話題。
放棄繼承是指繼承開始后繼承人在規定期限內放棄繼承,則無需承擔被繼承人債務。繼承屬于私法領域,我們提倡私法自治。但正如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所說“自由不是無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種能做法律許可的任何事的權力。”為維護債權人利益以及社會公共利益,應對繼承人的行為加以必要限制,平衡雙方利益。
我國當前立法在債權保護方面對繼承人放棄繼承基本無限制,主要體現在放棄繼承無約束條件、無期限限制、無債權人救濟方式等方面。
1.放棄繼承無約束條件
《繼承法》第三十三條規定:“繼承人放棄繼承的,對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可以不負償還責任。”該規定明確了繼承人對繼承的單方處分權。《繼承法意見》第四十六條規定:“繼承人因放棄繼承權,致其不能履行法定義務的,放棄繼承權的行為無效。”該項規定“法定義務”限于撫養、贍養等義務,而且該項義務是繼承人本人的義務,而不是被繼承人所遺留下來的義務,可見我國立法并未對繼承人放棄繼承權可能對債權人利益造成損害的情形加以約束。
2.放棄繼承期限不明確
《繼承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繼承開始后,繼承人放棄繼承的,應當在遺產處理前,作出放棄繼承的表示。沒有表示的,視為接受繼承。”我國采取默示繼承方式,對于放棄繼承只限定于“遺產處理前”,而遺產處理期限不明確,導致放棄繼承無明確期限,債權人請求權無法適時行使。
3.債權人利益救濟方式無規定
《繼承法》及相關法律未對債權人因繼承人放棄債權時利益受損的救濟方式予以規定。《繼承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存有遺產的人,應當妥善保管遺產,任何人不得侵吞或者爭搶。”《繼承法意見》第五十九條規定:“人民法院對故意隱匿、侵吞或爭搶遺產的繼承人,可以酌情減少其應繼承的遺產。”上述規定只單純規定了遺產管理人或者債權人等實施有害遺產的行為時所應承擔的后果,是對侵害行為加以限制,可以間接對債權給予一定保護,但是未規定債權人采取何種救濟方式保障債權。
1.有條件的放棄繼承制度
大陸法系國家多數以無限繼承為原則,但在此基礎上設立了有條件的有限繼承和放棄繼承制度,主要體現在相應的程序與期限。如《法國民法典》規定,繼承開始之日起3個月內制作遺產清冊,并在3個月期滿后的40天期限內考慮是接受還是放棄繼承。放棄繼承不得推定。放棄繼承影響繼承開始地的民事法院登記。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第1174條規定:“繼承人得拋棄其繼承權”“前項拋棄,應于知悉其得繼承之時起2個月內以書面向法院為之。并以書面通知因其拋棄而應為繼承之人。但不能通知者不在此限。”可以看出,各國關于放棄繼承條件限制主要體現于提交遺產清冊、向法院作出以及明確的放棄繼承期限等。
2.遺產管理制度
英美法系國家采取間接繼承制度,繼承開始后遺產并不直接轉歸繼承人,而是作為獨立財產交由遺產管理人保管,遺產與繼承人財產完全分離。遺產管理人用遺產清償債務、稅款等后剩余財產才轉歸繼承人。遺產不足清償債務時,由遺產管理人向法院提出申請,進入破產程序,繼承人不得取得遺產。
大陸法系國家采取直接繼承制度,滿足一定條件,債權人或相關利害關系人可以向有關機關提出申請,啟動遺產管理。德國、瑞士等國家都規定了遺產管理制度。如德國規定,債權人認為繼承人的某些行為侵害到自己的債權實現時,或者繼承人的財產狀況威脅債權時,債權人可以向遺產法院提出請求,進行遺產管理,具體申請是否采納由法院決定,一旦遺產法院同意了申請,其將接手遺產管理,此時債權就可以優先償付。瑞士的官方清算遺產制度有異曲同工之處。
3.債權人的撤銷權制度
繼承人因放棄繼承而有損債權人利益時,債權人是否可以行使撤銷權,法學界存在肯定說和否定說。主張肯定說的主要是日本以及我國臺灣的學者,他們認為放棄繼承屬于身份行為,即使繼承人放棄繼承危及債務履行,債權人也無權撤銷。肯定說認為繼承的放棄涉及的是財產歸屬的問題,是財產行為,對于繼承人放棄繼承行為,為維護債權人利益,可以在一定條件下賦予債權人撤銷權。瑞士等國立法采用了肯定說。如瑞士規定,當繼承人因遺產存在的債務超過遺產自身價值而不去繼承時,債權人或遺產管理人可以在繼承權被拋棄后六個月內向法院申請撤銷該行為。
1.明確放棄繼承的條件、期限及程序
(1)明確放棄繼承的期限。放棄繼承應當在規定期限內進行。至于期限長短以及何時起算各國規定不同。筆者認為放棄繼承以兩個月為宜。對于起算點,日本等國規定從知道自己有繼承權之日起作出,巴西、我國臺灣等地規定從繼承開始之日起作出。筆者認為應以繼承開始之日起算。所以,繼承人應在繼承開始之日起兩個月內作出放棄繼承意思表示,否則喪失放棄繼承的權利。
(2)放棄繼承應當通知其他繼承人。放棄繼承涉及到其他繼承人繼承份額以及債務的增加,應當通知其他繼承人。其他繼承人有異議的,協商處理;協商不成,如果認為放棄繼承人存在轉移遺產或增加遺產所負債務等不當行為,其他繼承人提供證據,由公證處審核。確定不符合登記條件,未登記的不予登記;已登記的,撤銷登記。
(3)放棄繼承應當向有關機關登記。為了避免放棄繼承不為債權人或其他繼承人所承認,產生不必要的麻煩,應當對放棄繼承向有關機關登記。日本等國家都規定向法院作出。筆者認為鑒于我國沒有專門的遺產法院,而且基層法院案件較多,放棄繼承登記不宜向法院為之。鑒于我國遺產相關事宜一般由公證處負責,放棄繼承的登記應當向被繼承人住所地公證處登記。一般應以書面形式為之。
2.賦予債權人撤銷權與代位權
(1)債權人的撤銷權。撤銷權是指當債務人實施處分財產或權利的行為危及債權實現時,債權人得請求法院予以撤銷的權利。被繼承人放棄繼承,屬于一種財產行為還是身份行為涉及到是否可以撤銷。我國以直接繼承為原則,放棄繼承為例外,需要繼承人意思表示為之。繼承人放棄繼承是處分其原本上可以獲得的財產份額,屬于單方處分行為,繼承人放棄繼承相當于處分財產權利,所以應認定為財產行為,可以成為撤銷權的標的。當繼承人放棄繼承損害債權人利益或者有足夠證據表明將要危及債權人利益時,債權人可以向法院申請撤銷繼承人放棄繼承的行為。
關于繼承人不當減少被繼承人財產或不當增加遺產債務的行為是否可以撤銷?筆者認為,一旦繼承人行為使遺產不當減少或遺產債務增加,而且沒有彌補的情況下,就失去了放棄繼承和有限繼承的權利,自動轉化為無限繼承,應當以自己的財產對被繼承人債務承擔連帶責任。所以這里不涉及撤銷的問題。
(2)債權人的代位權。代位權是指因債務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的債權,但該債權專屬于債務人自身的除外。《合同法司法解釋》(一)對專屬于債務人自身的債權進行了限制,是指基于扶養關系、撫養關系、贍養關系、繼承關系產生的給付請求權和勞動報酬、退休金、養老金、撫恤金、安置費、人壽保險、人身傷害賠償請求權等權利。可見我國《合同法》遺產繼承中把被繼承人債權人的代位排除在外。
筆者認為,代位權只是代位行使債權請求權,并沒有代替繼承人繼承之位,只是賦予債權人在繼承人不及時履行債權請求權時的一種救濟方式,我國《合同法》應當對此進行突破。在債權人放棄繼承,其他繼承人或遺產管理人不及時行使債權請求權將要或已經危及債權人利益時,債權人可以代位行使債權請求權。代位權行使范圍限于自己的債權,多余部分及時交還其他繼承人或遺產管理人。
3.設立遺產管理制度
英美法系實行間接繼承制度,直接由法院等機關介入遺產管理。鑒于我國目前并無專門遺產法院,且公民個人并不希望主管機關過多介入,我國仍應適用直接繼承制度。但是為了避免遺產不當減少,我國應設立遺產管理制度。筆者主要對遺產管理人的選定及其權利義務進行說明。
(1)遺產管理人的選定。境外一般由法院等專門機關擔任遺產管理人,這樣會增加我國司法機關的負擔以及公民繼承成本。由專門組織選定遺產管理人會使遺產管理成本增加。筆者認為可通過以下順序確定遺產管理人:①如果被繼承人生前選定了遺產執行人,且由遺產執行人擔任并無不益的情況下由其擔任;②放棄繼承人放棄繼承后如果遺產無人管理,則應與其他繼承人協商推選遺產管理人,并向公證處登記,此為放棄繼承的必要條件之一;③放棄繼承人放棄繼承后無其他繼承人且無遺產管理人,可以申請被繼承人所在地村委會或居委會擔任遺產管理人;④如果選定遺產管理人發生爭議或債權人及其他利害關系人發現遺產管理人行為有損遺產或有損債權時,可以向被繼承人所在地基層人民法院申請指定或更換遺產管理人。
(2)遺產管理人的權利與義務。遺產管理人主要權利有:為償還債務等所為的財產支配權、被繼承人的債權請求權、管理遺產所需起訴應訴權、獲得報酬權(可以從遺產中先行支付)。
遺產管理人義務包括:善良管理被繼承人的遺產;通知債權人申報債權,無法通知或不方便通知的,可以向公正處申請由公證處進行公告;用遺產償還被繼承人到期債務,及時行使被繼承人到期債權;將剩余遺產轉移給繼承人,等等。
遺產管理人應善良管理遺產,如果出現侵害遺產或債權的行為,繼承人可以協商或向法院請求更換遺產管理人,造成損失的應賠償。
現實中存在許多繼承人通過放棄繼承侵害債權人利益的情形,放棄繼承應受必要限制。我國《繼承法》應該在保護繼承人利益的同時,對債權人放棄繼承給予一定限制,明確放棄繼承的期限、程序,設立遺產清冊、遺產管理制度,在債權人因繼承人放棄繼承而利益受損并滿足其他法定條件時賦予債權人撤銷權及代位權,加強對債權人的利益保護。
[1]郝明明.遺產債權人利益保護研究[D].鄭州大學,2016.
[2]鄭淑霞.我國繼承法對債權人利益保護研究[D].吉林大學,2013.
[3]姜志強.論放棄繼承與債權人撤銷權[J].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學報, 2010(6):89-91.
[4]吳國平.遺產繼承中債權人利益保護問題探究[J].政法論叢,2013,(02):58-66.
[5]張恒潮.論我國遺產清償制度的立法完善[D].內蒙古大學,2011.
康武燕,女,漢族,山西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民法。